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略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实践

    时间:2022-12-20 09:0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实践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音乐专业+X”模式,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设方向分类培养,实施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实行开放办学,以突出音乐专业人才特色;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创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创新;地方高校

    为顺应新时期地方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就业市场上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按照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认真调研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办学定位、学生素质条件的基础上,就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现将以此为例,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予以探讨。

    1.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为获得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及在校学生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愿望和要求,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于2009年8月始,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计划修订进行了调研。截至2010年2月20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先后向毕业生、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电话问卷200余人次,召开学生座谈会4次,近百名学生参加了座谈会。调查与座谈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的学生就业情况统计。

    (2)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对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看法?

    (3)对临沂大学音乐学院课程设置有什么建议?哪些课程最重要、有用?

    (4)在以后的工作中哪些课程对学生的帮助较大?

    (5)目前哪些课程最无用?

    (6)除目前学院提供的专业课程之外,学生还想学习哪些方面的课程?

    (7)针对学生就业的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哪一些?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及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学生认为我院目前开设的最重要的课程是:声乐、钢琴、舞蹈、器乐等,但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太少,专业面过窄、课时偏少、方向过于单一的现象。对于本学期开始组建的民族管弦乐团(每周排练三次),同学们均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关注,普遍认为在乐队排练(专业艺术实践)中可以获得了大量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组建各种学习型组织,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公共课程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英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较为重要。但存在着英语开设时间过短、计算机教学过多注重理论;在谈到除目前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之外,还想学习哪些方面的课程时,同学们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公关、社交礼仪、文秘、财务会计、新闻编辑等课程很感兴趣。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反映出音乐专业应进一步强化《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技能课,加强《即兴伴奏与弹唱》、《电脑音乐制作》、《音乐课件制作》等课程的强烈要求。同时,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对近年来毕生就业情况也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006届本科班毕业生共51名同学,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有28名,占总人数的55%,从事其它工作的有9名,占18%,出国学习的3名,占5.9%。没有就业的8名,占15.6%,就业率85%。(如下图所示)

    2008届专升本班毕业生共有26名学生,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11名,占总人数的42%,从事其它工作的有2名,占7.7%,没有就业的13名,占50%,就业率只有50%。(如下图所示)

    以上调查反映,临沂大学音乐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与2006届相比,成显著下滑之势,就业形式极不乐观。同时也反映出以往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分配到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后逐渐分配至小学,而近年来从事中小音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被迫转至其它方面寻求就业渠道。

    对于上述来自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反映的问题,临沂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修订。

    2.新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及变更情况

    新版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学校《关于调整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本着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基础素质,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实现“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的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深入分析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充分发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地方区域性的办学特色,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校办学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新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类型分为:学校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就业方向课程,共计六个大类。

    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为2432学时,163学分。

    3.新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主要依据

    音乐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新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关于调整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

    (2)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加强质量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意见》精神;

    (3)“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4)“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的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

    (5)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生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6)发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地方区域性的办学特色,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校丰厚的办学资源;

    (7)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出口面向,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新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新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音乐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精练,体现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修订后的专业基础课程为15门,688学时,比05版教学计划减少224学时。学时的减少主要源自专业基础课程的精简。重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将05版中的《和声学》变更为《初级和声学》与《高级和声学》两门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只开设《初级和声学》;将05版中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合并为《中国音乐简史》;将05版中的《外国音乐史》更名《西方音乐简史》;将05版中的《复调分析常识》、《形体训练》撤出,放在专业任选课中开出。

    4.2 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专业特色课程

    在压缩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为充分发展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我院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考研设置更为宽广的方向,强化考研必考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专业任选课的课程方面较05版有明显的增加。新增设了《音乐学概论》、《世界民族音乐》、《音乐作品分析》、《乐队配器法》、《现代音乐概论》、《音乐心理学》等课程。

    4.3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设置声乐、钢琴、器乐三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

    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新的教学计划设置声乐、钢琴、器乐三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围绕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设立了专业课组群。针对学生知识构成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中精简的课程及学时,分别在三个方向中设置或在选修课中设置。如:设置了《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西方音乐史专题研究》、《高级和声学》等,从而体现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考研方向的学生给予更深入的指导。

    4.4 创建有效机制,按照兴趣、特长分类、分流管理,变“被动”管理学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积极创建大学生“学习型”组织,变“学生管理”为“学习管理”。目前,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已成功组建了“大学生民族管弦乐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舞蹈团”、“大学生军乐团”,随后即将组建“大学生键盘乐团”。

    各种“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以“实践课程”的形式纳入学分管理。“实践课程”以严谨的教学方案、明确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实践形式、规范的教学体系、配套的教学设备、完善的师资队伍等,将以往随机的实践环节纳入到常规的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实践环节被动应付的局面。将“艺术实践”纳入课程管理,不仅保证了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现在“传、帮、带”的良好学风。

    4.5 改革教学模式,变“齐步前进”,为“分级”、“分段”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将部分课程采用“分级”、“分段”教学。例如:变《和声学》为《初级和声学》与《高级高声学》两个不同层次;变《中国音乐史》及《西方音乐史》变更为《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与《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和《西方音乐史专题研究》。针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教学。前一个层次满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本需求。后一个层次则最大化地保证了理论作曲及考研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时,对于《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通过考试,对已掌握的学生予以免修,以空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其它课程。

    4.6 改变教师“主讲”传统为“师生互动”

    在《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的基础上开设的《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和《西方音乐史专题研究》,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改变了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和《简史》阶段以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

    4.7 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环节,实施开放办学

    新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规定了声乐、钢琴、器乐三个方向的毕业音乐会制度,并通过16课时对学生的舞台实践给予指导。同时,在本计划中,专业实践作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设立了《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乐队排练与表演》、《合唱排练与表演》、《军乐队排练与表演》,分别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滚动开设,共计10个学分。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在长期的“国际化”办学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并由此推进了课程建设。例如:长期以来令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困惑的“双语”课程,目前已在《钢琴》、《声乐》及《芭蕾舞》等主干课程中顺利实施。学生在“双语”课程的教学中体验到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化”课程。由外籍教师承担的主干课程讲授任务,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了学生专业素质。

    4.8 建立“音乐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就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需要

    新修订的人才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大创新在于设立了就业方向课程。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音乐专业+X”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公关文秘、市场营销、文化管理、艺术教育四个就业方向。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文学院、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美术学院等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就业方向课程于第六、七学期滚动开设,学生可任选其中12个学分的课程。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围绕提高学生教师技能,突出师范专业特色,强化学生教师素质的教师技能的培养,结合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培养及就业需要。

    4.9 改革考核方式,变最后考试“一锤定音”为“全程监控”、“全方位评价”

    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改革考核方式,完善人才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思路是:加大过程管理,强化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学生出勤、课堂讨论、提问、课外训练、作业批改、论文指导、专业实践等环节的评价体系,变最后考试的“一锤定音”为“全程监控”和“全方位评价”。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效及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地方高校不断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调整一重要环节。这一创新和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同样得到了社会的验证:2010届58名临沂籍本科毕业生中24名考取中学教师,12名考取小学教师,占临沂地区招考音乐类教师总量的34%;2011届70名临沂籍本科毕业生中56名考取中、小学教师,占临沂地区招考音乐类教师总量的40%,其中包揽了临沂市罗庄区2011年音乐类教师13名招考计划的前9名。从而在全省树立起了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发展良好的品牌形象。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在教学理念上保持一致,才能使其健康运行,它需要克服许多以前从未有过的困难。如:学生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教学资源的调配、各系(院)之间的协同、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成本的核算等。特别是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围绕学生就业而设置的“公关文秘”、“市场营销”、“文化管理”、“艺术教育”相关课程,需要得到兄弟院(系)的课程支持。同时,由于设置的此类课程更多地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应依据新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整合。这就需要其他相关系(院)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针对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如:为培养艺术教育师资而设置的《视觉艺术欣赏》在音乐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需要重新构建该课程才能满足我院教学之需要;又例如《公关与秘书学》则将原先的《公关学》与《秘书学》两门自成体系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这也需要相关系(院)的支持。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变革,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只有瞄准市场对人才需求动向,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主动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欢迎的优质毕业生。大学如同工厂一样,其产品(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其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只有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并开出高质量的课程,培养出受社会欢迎人才,才能创出品牌,使学校办学能够健康发展,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王军(1981-),男,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规划管理和科研工作。

    推荐访问:略论 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 改革创新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