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领导力:特质、目标与情境

    时间:2022-12-21 11:15:09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的地方。所谓领导力,即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与追随者一道为实现工作目标所表现出的影响力。领导力取决于三个因素,如同一个三维关系:它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取决于科学的工作目标,取决于领导者与追随者互动的环境。领导是实现变革、解决问题的。卓有成效的领导活动,自然与非凡的领导力有关。卓越的领导者最应该拥有的品质是,有雄心,成就取向;能承担责任;诚信;果敢,坚毅自信;远见;有创造力。诚然,一个人并不只因具有某些特质就变成了领袖,就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领导的个人特质的展现,与追随者的素质、活动及目标,有一定关系。所谓问题就是应该达到的目标同现状之间的差距。因而目标选择必须正确,必须明确。只顾目标,不注意现状约束;只追求政绩,不注意后果,是出不了领导力的。同时,必须指出,领导是一种存在于社会情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力是针对特定情境而言的。情境因素对领导力影响极大。由于领导者特质的差异,而对情境的适配不同。不同的追随者,也影响着领导者对环境的适合。时势造英雄。简言之,领导力来自领导者让人钦佩的特质、科学的目标和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领导力 领导特质 目标与情境

    【作者简介】 周振国,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领导科学论坛》杂志执行主编、教授。徐建秋,硕士,《领导科学论坛》杂志编辑、主管。

    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的地方。所谓领导力,即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与追随者一道为实现工作目标所表现出的影响力。领导力取决于三个因素,如同一个三维关系:它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取决于科学的工作目标,取决于领导者与追随者互动的环境。

    一、卓越的领导者最应拥有的特质

    领导是实现变革、解决问题的。卓有成效的领导活动,自然与非凡的领导力有关。特质,指的是个人的人格特点。而卓越的领导者在各种情境中都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特点则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对领导特质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而笔者认为,卓越的领导者最应该拥有的品质是:有雄心,成就取向;能承担责任;诚信;果敢,坚毅自信;远见;有创造力。

    1. 有雄心,成就取向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就领导者而言,没有雄心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所谓雄心,指的是一种抱负。伟大的领导者应有远大的抱负。这抱负不仅局限于钱和权,而是要完成一个崇高的目标,钱和权在这里有可能仅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远大的抱负是人生大干一场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力鼓励领导者去冲锋陷阵、驰骋疆场,而不是任人摆布。抱负是生活的胃口,而健康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好胃口,其中不仅包括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还包括做出成就的决心、食物、钱、性、情等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胃口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允许自己具有远大的抱负,并带着这个抱负成为卓越人物,这是事业成就卓越的基石。卓越领导者都是怀着远大的抱负,根据未来制订规划和战略。站在未来的角度,我们知道现在当下应当如何采取措施才能达成目标。想创造卓越的成就,先得有卓越的抱负!想要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得有领导者的雄心壮志!毛泽东、邓小平是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都怀着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带领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们志存高远,业绩功炳千秋。

    2. 能承担责任

    福斯特在2010年5月25日为哈佛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做了一个演讲。福斯特为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哈佛大学为世界培养的未来的领导者——提出了具体建议:领导者要承担解决难题的责任。福斯特说:“世界很需要你们。几个星期前,比尔·盖茨来访时提醒了我们这一点。他说,我们必须把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用来解决世界上最艰巨的问题。”

    可见,责任心特质主要是对领导者信誉的测量。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工作积极、勤奋努力、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对自己的组织管理负责,对组织成员负责,且能做到持之以恒。在需要决策时,他们认真调研、广集信息、严密论证、科学决策。如果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他们又勇于承担责任,及时纠正。对于领导者而言,对上要服从,对下要服务。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这是领导者应有的操守和状态。如果领导者对待决策缺乏论证,对待工作缺乏规划,对待组织推卸责任,对待下属无端指责,会让组织成员觉得领导既对组织不负责任,又对工作及组织成员不负责任,不可信赖,从而会严重降低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丘吉尔说: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德国哲人叔本华说:“上帝给我们一副肩膀,就是要你来挑担子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责任心,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得失成败。著名的奶粉产业三鹿集团,因为在婴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致使几千名儿童得病,三鹿集团破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试想如果三鹿集团的领导有一份责任心,还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吗?

    3. 诚信

    领导力研究者库泽斯和波斯纳曾开展了一项全球调查,问:在你们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身上,你们最期待和最推崇的品质是什么?他们发现:诚信是唯一的超过了80%的人选择的品质。在领导力和追随者的关系中,诚实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质。

    正如约翰·巴尔多尼在《领导者诚信是金》一文中所说:诚信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说至高无上。有了它,他才能够领导人们到达“承诺之地”(Promised Land);没有它,他就会在期望失落的荒漠上徘徊不前。诚信一旦失去,也许就会无法重新获得。

    亚伯拉罕·林肯曾写道:“品格像一棵大树,名誉像它的树荫。树荫是我们所想要的,而大树才是应该追求的。”品格是诚信之根。砍掉了树根,你的“大树”就会倒下。所以,要小心你的行动,时刻保持警醒。对你的领导商数(leadership quotient)来说,诚信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个“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为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商鞅接下来的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发表如何解决金融危机的演说时,台下却没有几个人在倾听。一般情况下总统不会被忽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总统丢失了诚信。

    4. 果敢,坚毅自信

    作为一个领导者,自信心是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力排干扰,把握时局,打开局面,果断决策和树立领导威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优势。一个领导者,为官一任,总期望能造福一方。当你初来乍到,走马上任之时,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如何站稳脚跟,打开新的工作局面,使自己的工作目标变为现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就能以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迎接新的、复杂的实际工作,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能力,能理顺新的工作关系,战胜新的困难,搞好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工作。

    拿破仑宣称:“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正是这种信念,才激发出他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使他成为“一刹那就能改变欧洲的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写起字来大气磅礴,吟出诗来气吞山河,干起事来惊天动地,皆源于他那奔放的情感、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毛泽东是历史上最自信果敢的名人之一。他的自信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遵义会议上以自信和战略思维赢得领导地位;第二,在抗日战争一年后中国濒临亡国边缘的时候,乐观自信,分析入理,指出打持久战,中国必胜;第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劣势兵力和装备,敢于同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第四,在朝鲜战争的时候以劣势的装备和国力,敢于对美国人作战。最终都赢得了胜利。

    5. 远见

    在库泽斯和波斯纳的调查中,远见在特质中排第二,有超过70%的人选择。实际上,许多东方人把眼光长远排在第一。这是合理的期待:领导者如果想要有人自愿追随,就必须知道自己正行向何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列宁也说过:“神秘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领导,“率领”、“引导”之意也。因此,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领导者不光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明天和后天,而且重要的工作是规划明天和后天,今天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和后天。美国国务卿西华德1867年自作主张,花700万美元从俄国沙皇手中买下阿拉斯加,堪称远见卓识的典范,后来美国几代人才理解了这个价值。

    6. 有创造力

    福斯特说:“生活在没有剧本的世界上要求创造力,也奖励创造力。你们需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作者和企业家。”面对未知难题的领导者,也必须要有创造力。20世纪最伟大的领导者甘地,面对印度独立的难题,提出非常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非暴力不合作。

    创造是将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根据新设想,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的过程。领导就是创造。可见,没有创造力,就没有领导。领导活动的实现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领导创造力是指领导者在领导工作和决策实践中表现出的开拓、创新、创造能力。它是创新性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乔布斯说:创新将领导者与跟风者区别开来。正是因为创新,苹果公司才能在众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中脱颖而出,为苹果公司创造市值6580亿美元。所以说,“史蒂夫·乔布斯重塑了音乐、移动电话和图书出版这几项产业”。他“如此受人喜爱和崇拜”。

    二、领导力的实现与制订科学的领导目标息息相关

    诚然,一个人并不只因具有某些特质就变成了领袖,就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领导的个人特质的展现,与领导活动的目标,有一定关系。所谓问题就是应该达到的目标同现状之间的差距。因而目标选择必须正确,必须明确。只顾目标,不注意现状约束;只追求政绩,不注意后果,是出不了领导力的。

    目标是科学决策的首要要素。因此,制订正确、明确的领导目标非常必要。众所周知,领导目标对领导活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选择作用,同时领导目标对领导绩效还具有检测作用。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领导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是领导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吸引和推动着领导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领导目标的正确与否决定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我国建国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领导目标的错误所导致的。因此,领导目标要想正确和科学,不仅需要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应该具有现实性,才能获得成功,得到积极的效果。

    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成果和总结。这个理论指出,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中共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三大还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写进了党的报告:“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据报道,2000年到2006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由7858元,上升到1608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2000年的1.69倍。按翻两番的要求计算,到2006年已经实现了42.3%。也就是说,中国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20年时间所要完成目标的四成多的目标任务。

    可见,只有制订正确的、明确的目标,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领导力。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领导力是在特定情境中提升的

    这里必须指出,领导是一种存在于社会情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力是针对特定情境而言的。情境因素对领导力影响极大。由于领导者特质的差异,而对情境的适配不同。不同的追随者,也影响着领导者对环境的适合。时势造英雄。

    上世纪70年代,肯·布兰佳博士和保罗·何塞博士联合开发出“情境领导”模型,对当时的领导力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也对后代的组织发展和变革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肯·布兰佳博士指出:领导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影响人的能力,通过改善员工的态度,提升员工的能力,来积极影响组织的绩效水平和生产力。这个概念看上去很简单,但其中蕴藏着一个简单却经常被忽视的道理:人跟人是不同的,领导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深层次的道理是:同样的人,目标或工作环境会变化,领导者的施教方式也不同。这就是“情境领导”的核心理念基础。没有最好的领导形态,只有最适合“情境”的领导力。

    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实事求是,根据具体的情境,制订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领导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以及存在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共产党制订了两大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解决生产力的问题。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由于与当时的情境的“适合”,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离开了它,各项工作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随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正是偏离了党最初的路线,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极大破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带领下,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重新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自此,中国走上了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人们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些不是充分说明领导力只有在适配的、良好的情境下才能极大地迸发出来吗?

    简言之,领导力来自领导者让人钦佩的特质、科学的目标和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詹母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导论[M].常健,孙海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侯建辉.当代高校领导者的特质分析[J].领导科学,2011,4(中).

    [3] 高生军.浅议领导目标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10,(4).

    [4] 付爱民.保罗·赫塞的情境领导模式[M].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5).

    责任编辑:达名流

    推荐访问:情境 特质 领导力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