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术领导力的构建

    时间:2022-12-21 12:0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校以高深知识为核心,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知识的净土,学者的乐园。然而,从和谐文化的视野来看,我国的高校似乎并不是那么地“和谐、完美”,诸如政府把高校看作一个附属的衙门、校内人员(即使是教授)争行政级别、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高校的学术领导力与行政领导力如何处理,高校在领导方式方面,其价值取向应走向哪里?要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对领导力与学术领导权力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和谐要求管理,管理就是追求和谐。一所高校,有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学生、干部、教师、职工,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全体人员协调一致地工作,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理想的关系与善的关系。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各种管理机构,以便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一所高校,从院(校)部到各系、各专业、各年级、各教研室,层次很多,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实现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成员要步调一致,密切协作,就必须有一个院校管理工作的总目标。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院校总目标,制订各自的具体目标,从而形成院校目标管理系统。庞大的管理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才能达到和谐、有序、完美。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力,通过权力来实现管理目标,这就是领导力的问题。

    如何理解“领导力”?事实上,领导力是后天培养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领导潜力,都可能成为领导者。正是这样,高校中就出现了争行政级别,如学校争行政级别,即我国特有的部级、副部级学校等等不和谐现象。当然,学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领导力,把学校办成很好的学校,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不过,高校的管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领导,领导行为不能等同于管理行为。所以,领导力不能被简单模仿,只能靠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能力,培养领导力也不是模仿他人的领导风格,而是要塑造自己的风格,不论哪种风格,都必须具有亲和力、洞察力和权威性。因此,在高校中,每个人好像都具有领导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具有良好的领导力来协调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教授与教授之间的关系。

    所以,高校的领导力可以这样来理解:领导力是一种激励和组织人们通过变革实现进步的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行为。领导力是追求理想的信念,是把握机遇的能力,是推动变革的力量,是激励人心的艺术。领导力的核心是把握变化,变中求变的能力。

    行政领导权力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概念。行政领导权力的功能是解决管理中的协调、运转和效率的问题。行政领导权力体现的是集中、统一、强制与服从。大学的行政管理包括教学和科研管理、人事和师资队伍管理、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管理等。学校行政领导权力实施的主体是校、院(系)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

    在高校中,与行政领导权力相对应的是学术领导权力。学者们关心的最多的是学术领导权力。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导就是对学术事务的领导。其作用和功能是协调、处理学校的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和学术关系,驾驭和调控学校的教学、科研等项学术事业的运行和发展。学术领导的内容包括:在教学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科专业的建设与评估,各类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重大的教学改革举措的实施;在科研上,对科研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证,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和奖励;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对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学术梯队的配置、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提出意见。学术领导的主体力量是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专家。

    在高等院校中,学术行政管理的涵义大致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校长治校”、“教师治学”的观念影响深刻且广泛;第二,行政管理系统几乎包办所有学术事务的管理,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备,是学术管理的权力中心;第三,学术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上层行政管理部门,中下层主要负责学术事务的组织实施,学术民主管理作为学术行政管理的辅助手段发挥作用。

    二、我国高校权力方式的现实处境:行政权力为主导

    目前,我国高校的民主化虽然越来越进步,但是以行政主导来管理高校的管理方式仍然是大多数。所谓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大学整个组织系统的协调、运转的过程中,行政权力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各种权力高度集中于学校一级或行政职能部门,而院(系)一级只有相对的或名义上的权力,决策的方式是高度集中决策。第二,协调、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行政指令的方法,管理的运行规则是执行与服从。[1]

    建国后,大学仿照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层层设置管理机构,并享有与政府部门相对应的官阶。在大学中行政权力高于一切,从权力配置的模式来看,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基本上属于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模式。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上,重在把握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我国大学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分校、院、系三级,包括校长、副校长和各有关职能处(室)等组成的管理体系。学术权力主要存在于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和学术管理机构中,这些机构主要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定委员会等。这些机构都是在校党委或校行政领导下行使民主参与管理学校的学术事务,因此权力是极其微弱的。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发挥无论在校级、院级还是系都是极其微弱的。学校权力过于集中在行政系统,行政权力包办学术事务现象严重。也就是说,在学校管理中学术权力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甚至在基层的学术事务管理中也没有决策权。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学术权力意识的弱化上。建国以来大学一直被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来管理,大学行政权力就是政府权力的一种延伸,大学也一直按行政模式来管理,自然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泛化。另外,大学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权力本身也在异化,这也是行政权力泛化的原因。关于学术权力意识的弱化,一方面由于学术人员在正式权力机构中的比例太小,缺乏实际权力,又没有必要的维护权力的组织;另一方面与我国缺乏学术自治的传统也有关系。我国的大学理念中一直有为国家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主导思想,从而加强了大学内部管理中以行政权力为主的倾向。

    三、我国高校权力方式的价值取向:以学术权力为主导

    虽然我国高校权力方式体现在以行政权力为主,但是,高校毕竟不是行政部门,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要改变此领导管理方式,可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学者们的文化觉醒,民主意识的增强,行政权力为主的领导方式终究要被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方式所取代。我国高校要走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方式,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摆正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位置

    要改变我国高校管理偏重行政主导的现状,一是要改革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政府应通过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与拨款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实现高等院校管理的“国家控制模式”为“国家监督模式”;二是要调适高校的组织制度,确定学术组织的权力地位,实现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适当分开,建立学术事务充分依靠专家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高校学术民主管理机构,充分肯定和重视教师在学术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学术理想,弘扬学术精神。

    (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

    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还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元耦合模式;合理劃分学校权力与院系权力,调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机耦合、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42条的规定,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应由学术委员会决定,高校基层教学科研单位要设立教授委员会,把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凸显学术人员的地位,提高教授在管理上,特别是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彰显学术权力在高校学术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术权力成为支持、制约行政权力,决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效能,实现管理重心与职能权力的下移

    随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学院。

    但是相当多的学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而管理功能并沒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系。学校对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责任、权力和义务不够清晰。因此,要使学院成为办学实体,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要进一步明确学院的职、责、权、利,允许学院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允许学院在学校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学院根据教师不同的贡献确定不同的待遇。与此同时把学院推向市场,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的潜能,与国内外的同行展开竞争,在竞争中增强生存压力和危机意识。从制度上解决一些学院考虑经济压力大于学术压力的现象,树立只有学术水平上去了,经济压力才会减轻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发挥教授参与治校的作用

    教授治校作为一种理念,首先应上升到民主政治的高度来理解,教授参与治校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一种拓展,实现教授治校、高校自治是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教授参与高校治理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好书记、校长和教授三者之间的关系。书记主抓政治问题,以保证党的领导;校长主抓管理,以尽快建设高质量的大学;教授主抓学术,以便成为本专业的学术权威。在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完全实行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实行高校治理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教授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来,并对决策的结果享有监督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实现党的领导和民主的统一。在这里,需要破除几个认识误区。一是教授治校等于要取消党的领导,二是教授治校等于不讲政治,三是教授治校等于不重视管理。教授治校不是不要党的领导、不讲政治、不重视管理,相反,是要探索如何通过教授参与高校治理工作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路线更好地贯彻落实下去,同时通过民主的形式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和科学。因此,要想探索如何发挥教授参与治校的作用,就要大力进行宣传,破除这些错误观念。

    (五)高校的管理方式要彻底转变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教授参与治校的观念已经基本确立,组织机构也基本上健全,各校一般都设有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制度规范也比较完备,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重大事务上能够自觉主动地提供教授参与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授治校还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改变高校的领导方式,进一步发挥教授参与治校的作用。

    1.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只有转变传统的党政领导方式,才能为教授治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教授参与只限于一些辅助和咨询作用,尚未参与到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来,这是和传统的党政统揽全局、直接统治的模式分不开的。教授治校首先就要享有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并参与到治校的大政方针决策中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传统的党政部门对高校自上而下的统治模式转变为协商、合作的治理模式。

    2. 淡化学术组织的行政色彩。在高校,应该提高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学术“含金量”,使权力和学术紧密结合,对主要党政领导应该提出较高的学历、学位和学衔要求。教授治校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校务委员会由各学科的教授组成,教学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等重要决策咨询组织由教授组成,辅助主管教学和规划的校长工作、决策,使得领导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工作更容易取得成绩。

    3. 拓展参与渠道。要改进既有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教代会和教工会等组织的作用能够在校党政领导的决策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同时,还要把校务委员会变成校方重大决策的审议与批准机构。为此,校务委员会应该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每年换任1/3。同时,校级职能部门各处可均设一名现职教授兼任副处长,任职三年,每年换任1/3,由校务委员会遴选推荐现职教授参选,经党委组织部门审查批准,由校行政领导任命。拓展教授参与治校的渠道,既是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能让教授治校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 龚波,郭召志.实践理论:提升校长领导力的知识基础[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20-21.

    责任编辑:周振国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领导力 视野 构建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