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探讨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时间:2022-12-21 16:4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在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材中一些说法存在困惑或争议,经咨询出版社老师或查阅资料,现把一些问题整理出来。

    1 疑问:必修2第10页中孟德尔研究的是豌豆的子叶的颜色而不是种皮的颜色,可是教材中的图易使学生获得错误的印象。

    解答:图文结合起来看应该不会弄错,不过图片确实会让人误以为是种皮的颜色,建议教师上课时加以说明。

    2 疑问:必修2第29页第一段“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该句话应怎样理解?

    解答:29第一幅图中,红眼果蝇有雌雄,但白眼果蝇只有雄性的,可见白眼这个性状是与性别联系在一起的。

    3 疑问:必修2第48页关于DNA图谱怎么衍射的,为何能从衍射图看到DNA的结构是此图形呢?

    解答:DNA衍射涉及到物理学特别是晶体学的知识,将获得的高纯度的DNA单晶体用X射线照射,能在胶片上产生DNA晶体的衍射图谱。DNA衍射图谱分析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如确定相位、计算电子密度图、建立DNA的结构模型、优化构建的DNA结构模型、解释该结构对应的功能等,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运算和分析后,最后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衍射图谱中是不能直接看出DNA结构的。

    4 必修2第66页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疑问: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怎么看似是相反的?

    解答:氨基酸序列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应该是一致的。图示是由于平面图的局限,可能造成一些错觉。

    5 必修2第86页黑体字“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疑问: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发生在杂合体的隐性基因中则可能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是否将“从而”改为“可能”或者“往往”,比较确切?

    解答: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往往是染色体上较大范围的结构改变,一般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或者电子显微镜下识别。所以,发生在杂合体隐性基因的染色体结构变化出现的概率非常小。

    6 必修2第88页“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

    疑问:该实验只有一组低温诱导培养的洋葱根尖,没有设置一组常温下培养的洋葱根尖作为对照,若采用“设置温度梯度分组进行培养”的做法是否比较科学?

    解答:理论上来说,这个实验中再设置一组常温下的对照组比较科学,但是,一般而言,常温下洋葱不太可能会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否则洋葱这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会不稳定,因此,在实际操作时,没有太大的必要再设置一个常温对照组。

    7 疑问:基因的概念在初中就已接触,再讲“遗传因子的发现”,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解答:“遗传因子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发现遗传因子的探究历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事实和结论,另外,这部分内容是讲授假说一演绎法的良好素材,通过这样的处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孟德尔发现的仅是遗传因子,离基因还很远。按照课标和教材重视科学史的思路,此章只能讲遗传因子。

    8 疑问: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一基因多效还是多基因一效?

    解答:性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号性别有关。

    9 疑问:关于老教材中出现的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问题是否要补充给学生?教辅中常见到此类题目。

    解答:课程标准无此要求,可不讲。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学有余力,介绍一下也有好处。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为做教辅上的题目。

    10 疑问:必修3第37页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提到:“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这里的“大多数病原体”是指不同种病原体还是同种病原体中的不同个体?“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这少数抗原是经过处理的还是不经过处理的?

    解答:“大多数病原体”是指同种病原体中的大多数;“少数抗原(或称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指的是不经过抗原呈递细胞处理的抗原,“大多数病原体”需要经过处理、通过刺激T细胞来发挥作用。

    11 必修1第61页“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中选用的外界溶液是蔗糖溶液,且能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在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三的组织培养中,提到了MS培养基的配方中其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这里所选用的碳源为蔗糖。

    疑问:首先,在必修1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选用的外界溶液是蔗糖溶液,并且教材中第62页有段文字:“由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那在组织培养时,Ms培养基中的蔗糖又怎能进入植物细胞并被利用的呢?

    其次,葡萄糖是生命的主要能源物质,自然界绝大多数生命形式的能源物质也都是由葡萄糖提供的,为什么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中用蔗糖而不使用葡萄糖呢?

    解答:首先,蔗糖是能够进入植物细胞并被利用的。由于受教材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教师会认为蔗糖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那么蔗糖能进入植物细胞吗?其实它是可以进入的。韩贻仁著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科学教育出版社)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认为只要浓度不是过高,时间又足够长,那么蔗糖就可以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进入植物细胞内。另外,在王俊刚等“甘蔗体内的蔗糖转运与运输途径”(《植物生理学通报》第44卷第3期)一文中也表明蔗糖是可以进入植物细胞的,也有学者证明了:在0.3g/mL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以上都充分表明了植物细胞可以吸收蔗糖。

    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较低的,一般为3%~10%,而质壁分离中的蔗糖浓度为30%,可见两者浓度差距之大。质壁分离实验由于时间短,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收的蔗糖量很少,而不是不能吸收,不足以对细胞液渗透压造成影响,才会出现壁分离现象。而只要浓度不是过高,时间又足够长,那么蔗糖就可以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进入植物细胞内而被植物利用。在培养基中蔗糖浓度较低,蔗糖以被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同时植物体内有蔗糖转化酶,可以利用蔗糖,也就是说,植物细胞其实是可以吸收并利用蔗糖的。

    其次,在组织培养时并不是不能使用葡萄糖。MS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而不是葡萄糖,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葡萄糖在试验中也是可以用的,但相比较蔗糖有很多不足之处。实验表明,同样都作为碳源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来源,使用蔗糖与葡萄糖相比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还有很多的优势。比如:相同质量分数的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较低,利于细胞生存。蔗糖较葡萄糖能更好地调节培养基内的渗透压。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培养基,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要明显低于葡萄糖,因此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易使植物细胞脱水而生长不良。同时,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显慢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蔗糖形成的渗透压可相对长期的保持稳定。另外,蔗糖做碳源可有效降低微生物的污染。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培养基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最常用的是葡萄糖,一般很少利用蔗糖。因此,采用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同时,在取材和成本问题上,蔗糖要比葡萄糖更容易获取,也更便宜。

    推荐访问:人教版 新教材 探讨 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