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人的复归对文化异化的想象性救赎

    时间:2022-12-24 13:2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电影《全民目击》呈现了当前文化异化的不同症状:中国传统文化异化、大众文化(主要是大众媒介)异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文化(人性)异化以及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通过理性与人性的爱的有机组合,创造性地表现出对文化异化的想象性救赎。

    关键词:人的复归  文化异化  救赎

    电影《全民目击》围绕一场谋杀案的庭审展开,叙述了富豪林泰女友惨死地下停车场、女儿林萌萌成为最大嫌疑人后,为让女儿摆脱困境聘顶级律师为她辩护,并与互生罅隙多年的检察官展开对决的故事。经过控辩两方和涉案人对全部案件描述,所有人都目击了整个罪案过程,每一个犯罪现场重建都无限接近事实,但法庭证词却又让罪案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影片题材直面现实,开放式的结局使影片从一个“全民审判”案件升华成了在文化异化当下父女亲情等“人心文化”所体现的人性复归课题。通过“人的一生,总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式的心灵救赎,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思索现代“人性”与“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异化

    “异化”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1]指主体由于自身的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自身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而控制主体本身。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眼里,文化的实质是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文化不仅能实现人的自由本质,也会将反客为主的具体条件转变为外力的统治,使占主导地位的人,主体性迷失,匍匐受制于文化,即发生文化异化。

    受到各种文化思想影响,市场经济下部分人盲目追求利润面临缓解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双重作用,我们的文化出现异化现象,形成一种文化异化怪圈。《全民目击》体现了文化异化在现当下展现出来的不同症状,主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异化、大众文化(主要是大众媒介)异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文化(人性)异化以及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存在于各种文化形式中,潜移默化着大众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全民目击》中多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

    法庭上你来我往地质问对答似乎已呈现了整个罪案过程,但真正的故事情节却是导演非行加入的多重视角下的案情。影片的戏剧性由一个小的细节展开,用一个小女孩手中放飞的红气球承接了故事时间,并使情节发生了逆转。在不同空间的转换中,在共时性和顺时性的时间组接中,影片展现出极强的戏剧化叙事效果。作为案件的公诉人,检察官童涛对案情的追查是一条线索,第一堂庭审结束后林家司机由证人转变为杀人犯。患了癌症的司机面临生命将逝的事实,放弃名声与自由,甘愿为萌萌替罪,这似乎就是中国人所恪守的传统文化——忠义文化。司机舍己报知遇之恩,看似与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相契合,实则是对儒家道德伦理的一种偷梁换柱。林萌萌酒后开车撞死杨丹,这种行为不仅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更是触犯了法律,这种替罪行为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挑战,而非继承。打着“忠义”的旗子却违反了儒家文化精神的内核——“稳定、秩序、等级和结构”,所以,司机替罪虽感人却不可取,该行为本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既违反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理念,又偏离了“忠义”的本质。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来的 。” [2]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做剧情,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子不孝,父之过”,普通人身上蕴涵的这种道德观念,再现了他们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生活观的维护,却更展现了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现实危机。林泰处心积虑为孩子脱罪,愿以死换取女儿的自由,“中国式”父爱让人内心感受到震撼,同时也意识到这种现实文化怀旧心理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三纲五常”,以血缘认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传统是儒家文化精神实质,在它形成的年代具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这种意识形态体系在现在社会里也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一面。

    (二)大众媒介的异化

    物质欲望的扩张对人与人之间的人交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也改变着人的思想。这个潜在的本质性能便是大众传播致使并加速了人对人性的背离,体现为文化的沉沦和腐化。当影片中的案件曝光后,有很大一部分媒体对于这个案件抱着戏谑和看客的态度。导演非行曾说自己之所以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受到了现实事件启发: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民目击的时代,各种网络通信工具让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舆论的影响逐渐扩大。关于全民审判这个话题,电影《搜索》尝试了舆论杀人,非行相比于陈凯歌导演更加大胆,在《全民目击》里用他设计的逻辑陷阱步步惊情,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听觉视觉,让我们意识到真相并非那么触手可及。这种见识让我们恐慌地意识到大众媒介似乎被商业化神奇的力量所迷惑,以致没有能剩下一根神经作文化最后的最薄弱的防守,这和新闻的准确性要求反向而驰。有人说商业化一定是需要迎合,艺术文化必须放弃掉自己本身优越的高贵血液,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浅俗,若非如此,便早晚走向堆积。

    (三)人性的异化

    人作为文化的一种集合,文化从它开始亦从它结束,文化的异化是人的异化的表现。文化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失落。人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变异属性在人性构成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变异属性又主要是由文化来塑造的。因此人性的回归需要文化的回归发展与增值。人性异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人的物化。朗科认为物化就是人陷于存在而被异己的力量反控制。当童涛说出他同学的父亲因为被林泰诈骗破产而自杀,当周莉作为律师知道司机诗替罪者后只是结清1000万律师费决定不再跟林泰合作,当林泰两个月内找装修公司、购买大量二手车从而制造伪证,这时候人之为人的特性——人性便已被异化。一步步最后发展为人性的全盘异化、人格的惨重扭曲、人与自己本身日益分离的现实状态。人们相互之间成为了看客和表演者。林泰的声望、地位、成就,以及在他人眼里他所是的那个样子,替代了真正的林泰。这种情况下林泰完全利用别人对他的看法,继续扮演那个曾经使他获得巨大成功的角色,牵引住民众视线,将大家完全带入他自己早已设计好的局里。

    (四)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

    录音笔、手机、摄像机都成为记录嫌疑人犯罪行为证据的仪器,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审判公正提供了更多机会,这是现代技术为人服务的例子。“与科技世界的进步相映衬的,是道德世界的滑坡,与理性的高扬相映照的,是人性的坠落”。[3]部分“作品”技术高超,合乎人情,造成观众对真相的迷失。富豪林泰知道自己女儿犯下大错并无可挽救,便找到最符合人物特征的演员重演犯罪现场,用手机拍摄记录成为证据。为防止意外发生,他拍了两种不同情境的案发现场。中国有句古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例视频与大众期待相符,于是大众便接受了一种真相, “事实”就这样掌握在了懂科技又了解人心的“制作人”手中,尽管这位制作人目的是掩饰事实,作为受知者的公众只能被置于旁听的位置。

    现代技术是理性的,是“钢是钢,板是板”的文化,但在媒介的引导下,却成了“花非花,雾非雾”的困境。披上关怀与爱护的外衣,科技这种理性的文化也开始了自己的“变形记”。

    二、人的复归

    《全民目击》反映了中国叙事的传统色调,故事和戏剧相间,文化和审美结合。影片里中西方文化结合部分时有生拉硬撞感,这让我们意识得到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商品的浮华已从艺术本身当中溢出,文化的韵味减弱,更是削弱了对人性进行深层次透析的力度。但在影片当中也有冲出迷雾、去掉浮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对真、善、美追求的部分。从中国古典文化方面来解读和探究该影片的诉求,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符码的艺术再现清晰可见。“龙背墙”故事体现了父爱的拯救,虽使得影片对人性的透视和挖掘显得游移和摇摆不定,但“人性善”的回归却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量。家园意识表现出来就是一抹淡淡的乡愁,它不仅是哲学的最高境界、科学的最高境界、宗教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包括电影、电视和文学的最高境界,这被称为真正的实体性的历史意识,在《全民目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似乎是想用故事回答“哪儿是我们的精神家园?”[4]这个哲学命题。林泰选择自己老家宿县的机械厂作为拍摄能拯救女儿的视频场所,以家乡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为自己对女儿的劝诫,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而他心中的家园更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司机替罪不可取,却也是“有恩必报”的中国传统精神体现。知道事情真相后律师放弃酬金,免费为林泰辩护;看到重建的犯罪现场,检察官不因个人对林泰的喜恶只求真相;感受到父亲浓浓爱意后林萌萌的幡然悔悟……一切事物最终回归了它原本的样子,“尘归尘,土归土”的佛家理念细看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文化的发展与增值,为人性复归铺平了道路。

    导演试图通过影片对罪恶和善念之间的守望,让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做出自己分析判断的重要性。《全民目击》将所有对象置于公众的视线,是信息时代的事件模型操作。故事的焦点并不在于案件的实情如何,而是围绕事件发生的各种话语权的争夺,导演显然意识到娱乐时代社会现实的无真相状态,但用清晰镜头表现出来的这种思想理念却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面的人性。这种人性的复归展现在票房、收视率这一指挥棒下文艺创作者对文化思考性的关注,创造性地体现了理性和爱的有机结合。道德本身是一种软实力,其作用的实现需要有行为主体有意识的高度自制和高度内省来实现。《全民目击》从探寻家庭、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到了对人类和人性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现代大众面对文化出现的种种状况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保持人性也许是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一步。正如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的:“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5]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A]//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55.

    [2] 钱穆.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42.

    [3] 衣俊卿.世纪文化批判[M].北京:央编译出版社,2003:127.

    [4] 路海波.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评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73.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推荐访问:复归 异化 想象 文化 性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