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漫步太空的难忘历程

    时间:2022-12-25 14:3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飞天。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漫步苍穹的飞天梦想,在浩瀚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一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突出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 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面貌,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英明决策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2 0 0 8年9月2 7日1 6时4 1分0 0秒,从苍茫太空传来航天员翟志刚洪亮有力的声音:“神舟七号报告,我已顺利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铿锵有力的声音,穿越太空,传回指挥控制大厅,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传遍世界的千山万水。我国首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神舟连着中南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

    1 6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英明决策,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从1 9 9 9年发射神舟一号到2 0 0 5年发射神舟六号,经过全体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六年时间,六战六捷,圆满实现了第一步任务目标。

    第二步是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活动。

    第三步就是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世界科技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三步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第一步任务完成了, 第二步的目标怎么实现?2 0 0 4年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研制建设工作的意见》。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进展情况汇报,批准实施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技术;此后,开展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掌握相关技术。

    航天员由舱内活动到进行舱外活动,是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因此,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作为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

    完成空间出舱活动, 需要具备三个主要条件:一是飞船要具备保障航天员出舱的功能;二是要有进行出舱活动的舱外航天服;三是要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技术。

    其中,舱外航天服尤为关键。舱外航天服相当于一个拟人的航天器,为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生存和工作,提供生命保障和安全防护。舱外航天服构造复杂,科技含量很高。国外研制舱外航天服的周期较长, 美国、俄罗斯大致用了8 至1 0年。而生产一套舱外航天服,一般也需要3 0个月左右的时间。

    中国航天员应该穿中国的舱外航天服出舱,真正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我们把这一意见向党中央作了报告。经党中央批准,两名担负出舱任务的航天员,分别穿着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舱外航天服,其中,穿国产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同时鉴于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确保成功,决定把原定为2007年发射神舟七号的计划,调整到2008年进行。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 又是一个慎重的决策,更是一个科学的决策。实践证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间虽然调整了,但由于我们研制成功了舱外航天服,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任务目标实际上提前实现了,并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因为,如果我们第一次出舱,航天员穿的是国外的舱外航天服,还要再发射一艘神舟飞船对自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进行试验和考核。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实施神舟七号任务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科研现场检查指导,慰问参研参试人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令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是,在神舟七号任务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笔为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题名“飞天”,飞船发射时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出舱活动成功后与航天员亲切通话。这些都为我们确保成功、夺取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巨大力量。

    实践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必由之路。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最主要的任务,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这是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严峻考验。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 各参研参试单位全体同志,充分借鉴工程建设十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创新方向,完善创新机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胆探索、集智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首先是飞船。为了支持航天员出舱, 飞船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进行泄复压的气闸舱。在航天员出舱前,气闸舱逐步将舱内大气压泄到接近舱外的真空状态,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返回后,气闸舱又将气压恢复到正常压力。以往的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个舱段组成。按照国际上流行的做法,需要再造一个气闸舱作为过渡舱。如果这样,就要对神舟飞船重新设计、重新研制,不仅投入大,而且研制时间长,影响神舟七号发射计划。如何使神舟飞船具有航天员出舱的保障能力?飞船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带领大家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拿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轨道舱改造成气闸舱,达到一舱两用,既保留原来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和工作支持的功能,又可以作为进行舱外活动的气闸舱使用。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设计。将轨道舱改造成气闸舱,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就难了。它需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密封性好, 二是有泄复压功能。密封性不好,漏气;泄复压达不到指标,就无法出舱,由此带来许多新的技术难题。在空间技术研究院调研时,我耳闻目睹了研制人员为此进行的艰苦探索和攻关,最后如期研制出了现在的神舟七号飞船,许多事迹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是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这既是神舟七号任务的一大亮点,更是一大难点。舱外航天服研制涉及工效学、仿真学、光学、声学、电学、材料学、机械学等几十个交叉学科,新技术、新工艺上百种。我们在短短三年的研制工作中,突破和掌握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包括先进的外层防护材料和信息集成与显示技术,具有宽温度范围防护能力的舱外手套技术和综合防护保障性能的头盔面窗技术,高性能的水升华

    器技术,微机电技术,先进通信技术,等等。经过方案、初样和正样阶段的研制,终于实现了让航天员穿着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的重要目标。

    航天员出舱训练也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要完成对舱外航天服的在轨组装、测试、穿脱,以及出舱、取回科学实验装置、返回轨道舱、气闸舱泄复压等操作,时间长、强度大、自主性强。因此,航天员必须在地面模拟出舱活动的全过程。而这种模拟训练,不仅要研制出全新的设备,还要设计出全新的训练课目。这些都极富挑战性、极具危险性。

    为了满足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需要, 我们对“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了3 6项技术改进,把火箭的可靠性提高到了0. 9807。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运载火箭可靠性指标只要达到0. 97,就可以用于载人飞行发射。这个看似微乎其微的增值,其实却如运动员刷新世界纪录一样,是中国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的一个跨越,从此“长征二号F”型火箭昂首跻身于国际高可靠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 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后,释放了一颗伴飞小卫星。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试验,填补了国家空白。这颗小卫星重4 0公斤, 因为体积小、新技术多, 卫星的集成化程度很高。小卫星释放后, 在地面的控制下, 伴随飞船飞行。作为飞船的贴身“ 小护士” , 可用于观测飞船、拓展主星功能。这对我们下一步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建立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有重要意义, 是我国必须自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术。

    对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有三大挑战。首先是要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 提供长时间的连续测控通信覆盖, 保证3 0分钟以上的测量通信支持,超过了我们以往的能力。经过调整测控网布局,最终达到了连续4 7分钟的测控通信覆盖。其次是测控系统要为伴飞小卫星以及伴飞试验提供测控支持,需要对多个目标进行测控。第三个挑战就是进行卫星数据中继试验。我们充分利用在轨卫星对此次任务进行了飞船遥测、话音和图像等数据传输,这为后续载人航天测控技术的新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和飞船着陆场系统,也都根据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需要,在完善试验方案,改进试验技术,改造新研试验装备等各个方面做了最精心、最周密、最充分的准备。

    在神舟七号任务的创新实践中,一支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队伍逐渐成长起来,七大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的科技骨干,4 0岁以下的占了9 0%,一线关键岗位也是年轻人挑起了大梁,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学管理的先进典范

    载人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现代高科技工程,也是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管理要求的国家级重大战略工程。因此,这次飞行任务既是对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又一次大检阅,也是对组织管理大型工程建设能力的又一次大考核。

    在任务推进中,我们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作为基本遵循和最高标准。

    加强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了严格科学的决策体系,形成了领导、专家和技术骨干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先后制定了组织指挥、飞控实施、政治工作等8 个顶层方案,实现了各类指挥、各项操作都有据可依、有案可查。其中,各项子方案和细化方案达几百个,仅飞船应急救生、应急返回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故障模式与对策预案就达2 6 7 个。工程总体制定了飞行任务纲要、主要技术要求、测发工艺流程、飞行控制要点、飞行任务放行准则等顶层总体技术文件,为各系统全面开展任务技术准备工作提供了依据。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国内外几十年的航天经验告诉我们:质量是载人航天事业的生命。在神舟七号任务中,我们始终把狠抓质量管控作为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和主题,突出摆在工程研制、建设、试验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把工作做得“更严、更深、更细、更实、更好”。

    在质量管理中,我们特别强调和倡导查找问题、发现问题。我一直认为,不要怕出现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答案有意义,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只要把问题找到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态度,还能使我们从中保持清醒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也是贡献。因此, 我们要求各系统一定要拿着“放大镜”找问题。

    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使问题“归零”。“归零”,是我们航天人创造的质量控制的专用名词。为使问题“归零”,我们必须严格按照5 个步骤进行, 即: 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在神舟七号任务中,我们把问题“归零”作为管理的硬性标准,下大力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把质量控制贯穿工程建设全系统、全方位、全员额、全过程,使飞船、火箭、舱外航天服、伴飞小卫星等关键飞行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全部严格归零,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系统,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全系统每一个指令、口令准确无误,真正做到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产品质量零隐患,设施设备零故障”。

    质量保证不仅要靠制度、靠设计、靠工艺,更要靠工程全体人员的每一颗心、每一双手和每一双眼睛。舱外航天服研制队伍以“航天员生命在我心中,航天员安全在我手中”为座右铭,在近4年的研制中,先后完成了1 0 0多项大型系统试验,所有原材料全部进行了复验,所有元器件全部进行了二次筛选,产品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在太空环境下, 舱外航天服背包门如果封闭不严,将直接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为了使锁闭门闩和开口销座这两个部件完全匹配吻合,操作人员在航天服总装的半个月时间里,以“铁杵磨成针” 的毅力反复打磨, 硬是把口径只有几毫米的不锈钢小孔打磨得跟镜面一样光滑明亮。在舱外服手套制作过程中,每只手套要缝三四千针,一针扎错全部报废,无法返工。制作人员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心缝好一针一线。在舱外服头盔面窗试验中,为了彻底查清面窗爆裂的原因,他们3天3夜没睡觉,3个实验室2 4小时通宵达旦试验,对疑点一个一个排查。一位服装工程师在试验准备中,通过玻璃套管上的一丝可疑光纹,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舱外服水流量计渗漏这个重大隐患,确保了产品质量。

    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一套涉及理念、决策、制度、队伍等诸多层面的管理体系。坚持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的协同管理,统一管理工程计划、技术和经费,统筹协调发展,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层次分明的矩阵式管理网络。特别是神舟七号任务技术跨度大、

    研制周期短、组织实施难,我们通过科学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协调各部门、各系统,准确把握研制生产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研制、建设、试验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在中国特色的大型高科技专项工程管理上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崇高精神的强大作用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十几年来,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夺取神舟七号任务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奋战神舟七号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广大航天人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任务关键时刻,我国先后发生了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工程全体同志满怀为党分忧、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全力备战神舟七号任务。我们的1 4名航天员,正是在苦练与奋斗中迎接着祖国的挑选。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低压舱、出舱活动模拟器训练,危险性很强、强度很高、负荷很大。他们有着优于常人的体质, 可在水槽训练中, 在水下负重2 4 0 公斤,心率达到一百五六,经常累得吃饭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在低压舱训练中,训练服内只有4 0千帕的气压, 使他们相当于置身7 0 0 0 米的高空。每次训练结束,人回到常压状态,常常是晕眩恶心,十分难受。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刻苦训练,不断突破着正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极限。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被称为“生命之门”。要在太空飞行中,开启这扇门需要完成多个动作,特别是在穿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很大的体力。4 5种出舱状态故障模拟训练、4 8种飞行状态故障模拟训练,每一种他们都要训练上百次。正是凭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齐心协力,勇敢无畏,圆满完成了出舱任务,把祖国的荣耀再次镌刻在浩瀚的太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发展3 0 多年后起步的。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攻克了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定要让我们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这是他们对祖国作出的庄严承诺。他们受命研制任务时, 距神舟七号发射只剩下不到4 年时间。时间之紧, 任务之重, 技术难度之大, 质量要求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一艰巨任务,研制人员开始了背水一战的艰苦攻关,“凝心聚力搏一场、誓创‘神七’新辉煌”成为他们最响亮的战斗口号。为了验证舱外服手套的冷热防护性能,设计师冒着手被烫伤和冻伤的危险,在正负120度的设备中进行试验。为了检验舱外航天服的安全性,每一个设计师都穿着舱外航天服进行试验。在任务最紧张的时候,中心要求,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不准自己开车,大家都用“没有权力生病”告诫自己。他们说:我们的健康不仅仅属于我们个人,也属于舱外航天服研制事业。有位设计师脚骨折了,坚持每天在爱人搀扶下一瘸一拐来到办公室;一位女工程师刚参加工作时身体很好,两年下来累得三次晕倒在试验现场;一位博士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视力突然从1. 5下降到0. 1,治疗出院后又立即投入工作。在研制舱外航天服的奋战中,大家把晚上当做白天用,一天当成两天干,用生命与时间赛跑,誓言“倒也要倒在终点上”。听到、看到他们这么辛苦、这么拼命地工作,我们很心疼,常提醒他们注意休息,注意身体。他们说,任务只给了3年多的时间,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方案研制他们仅用了2年多,初样研制仅用了13个月,正样研制只花了7个月。就这样,他们用4 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般需要8到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终于在2008年6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保证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实施。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艰辛与奉献。长期以来,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在神舟七号任务中, 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5 条测量船、1 6 0 0 余名官兵远赴太平洋、大西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他们先后战胜了“鹦鹉”热带风暴、“森克拉”台风、南极气旋等带来的恶劣海况,几次改变航线,千方百计按时到达任务海域,在海水涌动、船体晃动、天线摆动、目标移动的复杂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包括飞船入轨、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出舱、飞船返回等关键时段的测控任务。飞船、运载火箭和应用系统的试验队伍从2 0 0 8年7月初就陆续奔赴发射场,参加这场共铸辉煌的大会战,在戈壁滩上一干就是3个月。他们中有很多老院士、老专家兢兢业业,像年轻人一样拼搏奋斗,有许多年轻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有许多年轻的母亲撇下幼小的孩子一走数月,有许多赤子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在发射场、着陆场、测控站,在各个阵地、各个岗位上,每当我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专注的神情,敬佩之感就油然而生。我们虽然记不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航天人。他们都是英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把我们的航天员一次次送上太空,一次次提升着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度。

    在神舟七号任务准备的三年中,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1 6 年中,在中国航天创建以来的5 0 多年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倾注了他们的全部精力、满腔热情。长年累月的苦战攻关,广大科技人员付出的不仅是智慧和汗水,还包括他们的青春、健康和亲情,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座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6 0 0 多名英烈, 有将军和科学家, 也有普通官兵和职工家属,更有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我们敬爱的聂荣臻元帅。神舟七号发射前夕,任务总指挥部全体成员来到这里敬献花篮。既是缅怀也是告慰,既有追思更有决心。大漠中每一次壮丽的腾飞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追求与期待,每一个后来者肩头的使命都连接着昨天和明天。

    载人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航天领域的集中体现,不仅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又一次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我们成就伟业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永远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胡

    锦涛总书记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指示,对工程建设统揽全局、一抓到底,切实做到了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神舟七号任务涉及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有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参与此次任务。任务实施期间,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确保了政令军令畅通,维护了试验指挥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时效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实施载人航天这一浩大工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才智,才能形成众志成城、共创伟业的强大合力。仅舱外航天服的研制,协作单位就有3 4 家。舱外航天服的壳体、呼吸系统、生命线脐带、信号放大器和体温传感器等零部件,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凝结着众多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是真正大团结、大协作的产物。

    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确保神舟七号任务成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目标。为此,大家齐心协力,真诚联合、主动配合、密切融合,不管是哪个系统,不论是哪个单位,都从保证任务圆满完成出发,做到局部服从全局,不讲得失,不分主次,不计名利,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应对。神舟七号发射前,我们在主着陆场发现了几座测风塔。主着陆场方圆几百公里,经过严密测算,飞船返回时与这些测风塔相撞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尽管如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当地政府还是在飞船返回前,毅然把这几座塔放倒了,广大牧民群众宁可个人受损失,也要为确保神舟七号任务圆满成功作贡献。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靠的就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奋斗。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时说的:“航天是个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是英雄,在他们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有一支锻炼员队伍。他们的身体条件与飞行员近似,凡是航天员要做的试验和训练,都要由锻炼员们先做。他们是实施航天员训练的探路者、先行者,有时可能比航天员更苦更累,但每一个同志都无怨无悔。载人航天工程的宏伟事业,正是由于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地尽职尽责,才有了神舟飞天的辉煌。

    载人航天事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亿万中华儿女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对神舟七号任务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从航天发射场到飞船着陆场,驻地党委、政府为保证飞船顺利发射、安全着陆,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调集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千方百计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从海上救生到空中搜索,军队以及外交部、公安部、民政部、交通部等,都为保障飞船发射和返回提供了有力支持。

    2 0 0 8 年11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了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历史性跨越,精辟概括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宝贵经验,为工程的后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载人航天是不断攀登、不断创新、不断跨越的事业。辉煌成就振奋人心,太空探索任重道远。站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决心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埋头苦干、拼搏创新,不断续写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为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责任编辑 / 伍献军

    摄影/杨志远 李玉建

    推荐访问:太空 漫步 历程 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