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12-26 14:1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鲜明个性、结构失调等现实困境。西北工业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坚持科学的文化建设指导理论;建立健全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的文化载体;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推动发展等。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文化建设;意义;困境;路径选择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积淀,也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旗帜。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新时期理工科高校发展大学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推进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已成为理工科高校重要的发展课题。文章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新时期理工科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突破思路。

    一、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行为实践以及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其办学水平和支撑其特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标。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作用的实现,不能离开文化建设的支撑而孤立存在。新时期理工科高校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是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1、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

    大学文化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大学师生、管理者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学校内外部公众在思想态度、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导或无意识辐射的能力。当代中国的大学文化影响力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大学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在大学内外部公众群体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加强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推动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协调统一发展,一方面能够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技能、健全的人格品质等),培育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学校规模、学科设置、师资力量、资金保障等硬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也有利于办学理念、学术发展、科研实力、校园人文景观、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能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从而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对外吸引力,扩大对社会的文化辐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2010-2020)》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作为提升对外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目标,从而坚持文化铸校,激发西工大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大学对内文化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2、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主要借助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手段,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被国内外受众所认可,借以赢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有效开展高等教育建设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要使文化这种概念性事物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力量,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那些优秀人才。理工科高校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地,是孕育复合型、现代型人才的摇篮,文化建设的内容始终贯穿于其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人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课程设置、日常管理、学生社团建设等各个环节。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教与学,使文化知识、工作技能、文化信念、文化价值观念得以持续传递和有效提升,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精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航空航天航海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同时也为大学软实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才保障。

    二、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理工科高校发展开始由单纯地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大学文化建设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理工科高校在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 “硬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不少学者、教育家以及政府官员一再强调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还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和理论探讨层面, 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实践范围以及主导性的文化构建。另外,由于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获得明显收益,加之文化建设绩效评估未被政府部门纳入大学实力的考核范围,因而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未被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大学人”所充分认识,特别是学校的高层管理者,导致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未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2、缺乏鲜明个性

    大学文化建设在体现一定共性的同时,更应该追逐其在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等自身建设方面应有的个性。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扩招政策导向的影响,许多理工科高校也经历了并校更名、建设新校区、师资重组等变化。在着力应对和解决校区兼并以及生源扩招所带来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时,多数理工科高校没有将文化建设较好的融入到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对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足,从而使学校发展缺乏鲜明的个性,降低了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在处理多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新老校区文化的移植与对接等问题时,未能充分重视挖掘和培育能够体现学校历史传承、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的文化精神,对学校传统精神的凝聚、培育和弘扬不够,缺乏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妨碍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的整合,影响大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激励、导向、凝聚等作用的充分发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大学盲目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区大规模建设等方面趋同化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限制了大学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3、文化建设结构失调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环境、教学活动、日常管理等都处处体现着大学文化,因而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包括统筹协调各部门、发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内的长效发展机制,也缺少明确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划,使大学文化建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科学的发展路径,从而导致了价值选择偏失以及结构失调问题,主要表现为:过于单纯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如增加学科专业和课程内容、扩大教师队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外在的、收效快的硬件建设,而对在校师生影响更加深远的制度文化以及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在内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则缺乏有效的关注,从而使大学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割裂开来,妨碍了大学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没有将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把大学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全体师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而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相脱节,极大限制了大学文化功能的发挥;受“重理轻文”教育观念以及学科设置的影响,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学科建设滞后、过于强调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等问题成为大学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的障碍,同时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校丧失持久的生命力。

    三、西北工业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校师生员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西北工业大学在“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并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强化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和计划性,这对于有效摆脱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提高大学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科学的文化建设指导理论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先导,以服务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育人为本;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统一;以我为主、共建共享”的原则,并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师生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理念明晰,西工大精神内核得到高度认同;形成崇尚真理、学术自由、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形成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的教师风范,形成诚信进取、严谨求实的学生风尚,形成品位高雅、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具有‘三航特色、爱国奉献、求真务实、人文关怀’的西工大文化得到彰显,成为师生具有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并对社会文化建设发挥重要引领和辐射作用。”

    2、建立健全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在组织保障上:健全学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来统筹协调大学文化建设;在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齐抓共管、重在落实”的原则前提下,健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一方面,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文化建设工作咨询委员会,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成立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承担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明确学院和职能部门文化建设工作负责人,按照规划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和计划。

    在制度保障上:推进建立并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划、计划、执行及检查评估等制度,形成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将各学院和职能部处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通过检查督促,确保完成文化建设各项任务。

    在人员保障上:大力培育并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专兼职结合的文化建设工作和管理队伍,提升对文化建设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升国际文化传播交流能力;建设一支热心文化事业、业有专攻的顾问团队;支持鼓励学生志愿团队建设;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教职工和学生社团、校友会、老年大学等组织的积极作用。

    在经费保障上: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学校年度财务预算要设立日常运行保障经费,明确规定各学院每年要有一定经费用于学院文化建设;主张通过与政府和社会资源结合、民间赞助、社会(校友)捐赠等多种途径为学校文化建设筹措经费。

    3、建立多元化的文化载体

    大学文化是特别是精神文化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对其进行继承、借鉴、创新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必要条件。

    加强校园网、校报、电视、广播、电子屏等传媒能力建设,加强中、英文主页建设,提升二级网站建设水平,推出一批文化特色专题网站,积极建设网上“三航博物馆”;推动人人网个人主页、三航四方BBS等网络社区建设,重视新媒体应用,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加强学术出版物建设,形成学术出版品牌;加强图书馆藏书资源和服务资源建设,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强化图书和档案的文化传承及教育服务功能;建设以校史馆、学生创新文化馆、艺术馆为核心,具有讲座、交流和创作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学校文化艺术学习、交流和实践的主阵地;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以文学、哲学、心理、法学、艺术为代表的人文社团,鼓励建立群众性文娱、体育等兴趣团体,建设好社团活动基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突出特色,扩大影响;按照教育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三航”学科优势,建设“三航博物馆”,成为凸显学校军工文化特色、传承大学精神、开展国防教育的阵地。

    4、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推动西工大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其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西北工业大学不断总结、凝练西工大核心价值观,明晰西工大精神及教风、学风内涵表述,与校训、校风、校歌等有机融合,有效发挥大学精神的凝聚、激励、导向作用,明晰了办学理念,弘扬了大学精神。同时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了“三育人”先进、“最满意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宣传优秀教师,汇编典型事迹,促进师德师风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弘扬“公诚勇毅”校训、“三实一新”校风。将西工大精神融入学生血液,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学习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加强校史校志编纂,建设好校史馆,发挥校史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三航”特色军工文化研究,开展西工大老一辈学术大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研究,彰显大学精神文化的气质和境界,推进校史研究转化为文化实践活动。

    其二,促进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要全面建设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就要使大学文化建设同理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视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促进人文通识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把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体系,并配以充分的师资力量。此外,定期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理工科高校师生做关于人文学科方面的高端讲座,并以此为契机,建立理工科高校制度化的常态人文素质高端论坛,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名家讲坛”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第二,在科学研究方面,结合理工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建立理工科高校常态的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如加学分制、奖学金制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用常规化制度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有效的制度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文化平台,营造优秀人才不断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三,倡导素质文化建设。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展现良好的内外部形象。大学形象是公众对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办学行为、育人质量和学术成就等方面历史累积而成的声誉。其中,师生的素质文化是影响社会公众对理工科大学形象认知的重要因素。素质文化通过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品质和气质面貌得以体现。因此,理工科高校要积极倡导理性、宽容、高效的大学素质文化,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律、勤俭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师生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引导各类群体从学校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校园环境如雕塑、标语、路名、墙画等物质载体展现理工科高校的文化气息,烘托文化氛围,激发理工科学生关注文化的热情、丰富其素质文化内涵;此外,通过课程优化设计、榜样事迹宣传等方式也能够提升素质文化的建设,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追求卓越、勤学求实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味。总之,要充分发展素质文化,塑造良好的形象,就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创新理念以及国际眼光,使新时期大学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其四,重视行政文化建设。在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宏观层面上,可以依托党委宣传部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管理机构,联合学生处、各学院、团委等职能部门进行综合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大学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全面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或者消极影响,更好地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从组织行为角度讲,建立规范高效的大学行政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理工科高校主要管理部门应按照大学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工作方法、成效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机制等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划,与师资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学生课程规划等一起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校党委、行政工作议事日程,总体推进,共同发展;制定大学文化建设及管理的实施考核办法,明确专项活动和实施计划的职能分工和责任对象,并用约束与激励机制支撑和巩固行政管理的执行效果。同时,逐步建立起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群团组织团结协作、职能部门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学行政文化建设工作体制,从组织架构、人才资源和权利职责等方面为行政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保障,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理工科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文化建设的途径也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统一模式。各高校应积极探讨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文化建设的资源,使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产生最大效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这对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和影响力提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工科高校要顺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文化建设主体,积聚文化建设力量,从实质上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梁.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作者简介】

    李 辉(1963-)男,江苏宜兴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王 青(1988-)女,陕西汉中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领导科学、公共政策.

    推荐访问:理工科 文化建设 新时期 路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