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战国时期楚国铜镜纹样形成因素探究

    时间:2022-12-31 16:25:1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中,楚国铜镜是这个时期最为流行的铜镜类别。楚国铜镜大多布局多样,雕琢精美,呈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法国史学家丹纳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习俗。楚国铜镜纹样的形成也是在楚地独有的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等背景下形成的。通过对战国时期楚国铜镜的纹饰形成的因素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美学底蕴,将中国传统图案发扬光大。

    关键词:铜镜纹样;楚国;形成因素

    一、楚国的地域环境因素

    在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大多数文明的诞生都源于生存条件较好的自然环境中。西周初期,楚人熊绛受封立国,立国初期,楚国只是一个僻在荆山的小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国成为了位列战国七雄的诸侯强国,在这几百年里,楚国四处征战,疆域扩大至湘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带,将我国南部最为富饶地带尽收囊中。楚国所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温适宜,水土肥沃,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在楚国的疆域内,有极为丰富的铜矿、锡矿和铅矿资源,长江中下游铜矿带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最大的铜矿带之一。这些丰厚的矿产资源正是铸造青铜器的必要原料。

    其次,战国时期楚国处于各国的中心位置,北有三晋,南有诸夷,西有秦国,东有吴越,使得楚国成为纵横交通的枢纽带、南来北往的中转站。正是这样开放的交通位置,使得楚国能够与周围诸国往来密切,广泛吸收周围诸国的优秀文化。在青铜铸造方面,楚人正是吸收了百越民族的冶炼工艺和中原诸夏的铸造技术,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新。同时,楚国也是一个居民较为复杂的地区,除了楚族还有周边汉阳诸姬、群蛮、濮、扬越等族杂居。而楚国长期处于非夷非夏的地位,所以楚人的民族偏见较为淡薄,即使对蛮夷之族也相当宽容,所以这些民族自身创造的文化也被楚人学习与融合,他们的纹样也被楚人所用。

    二、楚国的政治经济因素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阶段,这一时期周天子地位逐渐衰落,对各诸侯国逐渐失去控制,等级宗法制度及与之相配的礼制逐渐松弛,贵族及平民对理智的僭越变得十分普遍。这样的政治局势下,青铜器的铸造不再是贵族王室的专属,各个大小诸侯都可以铸造青铜,对青铜器的大量需求已成为社会普遍心态。因此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同时原来象征着周天子地位的一些纹饰也被各国所用,所以龙纹、凤纹等纹饰在这一时期被楚人加以利用,配合楚人的审美得以发展,形成具有楚式美学的蟠螭纹等纹饰。

    同时,从春秋中期开始,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升,各诸侯国开发大片土地,牛耕和铁器开始推广,使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相继繁荣发展。产品的丰富和金属货币的大量使用使楚国的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因此,在战国时期的铜镜铸造中,随着器物的制造水准提升,纹样也会随之更为精美。

    三、楚国的人文宗教因素

    一般认为,楚民族来源于黄河流域古老的祝融部落集团,祝融部落在上古时期掌握着历法和农业生产知识,很早就具备了“观象授时”“主治火事”的特殊才能,并以此为世代相传的职能。在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楚民族的祖先被奉为火神与雷神。正是由于楚先族世代相传地观象授时职能,奠定了楚民族充满着神话色彩的文化基因。同时,在古代楚人的心中,祖先祝融也是凤、鸟的化身,楚民族因此而对凤鸟有特殊的感情,在楚国铜镜的纹样当中凤也是极为鲜明的主题,如战国三凤镜中的主纹饰就是以凤为主题。

    根据楚国流传下来的书籍《山海经》《楚辞》等书籍中可以看出,楚國的神话传说异常丰富,重视人与神的情感沟通,巫风盛行,各种祭神歌舞在民间广为流传。正如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所描述的:“楚人的精神生活仍然散发出浓烈的神秘气息,对于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他们感到又熟悉又陌生,又亲近又疏远,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禽兽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 的联系,似乎不难洞悉,而又不可思议。”这种浓厚的巫文化色彩也对楚国铜镜当中的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楚国的科学技术因素

    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展逐渐成熟。从采掘、冶炼到铸造和焊接,都居于列国志之首。在楚国范围内的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铜矿,经考古人员勘查检测认为铜绿山春秋炼铜竖炉具有热效率较高、炉龄较长、炉料处理量较大、检修简易、操作方便等优点。在铸造焊接方面,楚国率先独创了分段铸造法,这种铸造方法,与传统的分铸法有一定区别,已经能够铸造出纹饰细密的器物,但一些细微的镂空纹饰却难以实现,为了实现更为精美的器物铸造,楚人不断探索,发明出了另一铸造方法--失蜡法。失蜡法是一次成型,所以非常适合铸造不易成型、装饰精细复杂的器物。许多精美复杂的铜镜便是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因此在战国时期的铜镜,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参考文献:

    [1]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卢本珊等.铜绿山春秋炼铜竖炉的复原研究[J].文物,1981

    (08):40-45.

    [4]张倩.战国楚系铜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植慧敏.楚国铜镜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希冉(1995.2-),女,籍贯河南省洛阳市,郑州轻工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推荐访问:楚国 纹样 铜镜 探究 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