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承汉唐遗韵育蓁蓁栋梁开三秦民智奏悠悠弦歌

    时间:2023-01-01 18:30:1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古都西安曲江池畔、大雁塔旁,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沐浴汉唐风韵,聆听晨钟暮鼓,厚重的历史文化百年来浸润着附中的成长与发展,使附中教育弦歌悠悠不辍、绵绵不绝,彰往而察来。

    学校始建于1910年,发源于清宣统二年秋(公元1910年)的陕西模范两等小学堂,曾7度迁徙,11次更名,1979年正式命名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陕师大附中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铸就了她的铮铮风骨,典雅的汉唐遗韵和淳厚的三秦民风凝成了她的巍巍精神,学校被誉为“三秦教育之星,万千良才摇篮”。在历史长河中,百年只是短暂一瞥,但对一所学校而言,百年意味着历史,意味着文化,更意味着责任。

    爱国爱民为先教书育人为范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内外交困,有识之士立志办学报国,百年附中就此揭开了第一页。从简陋的模范学堂、长安小学和成德中学,到成长壮大的中山中学和西安第二初中;从辗转八年、历经新旧两个社会、扬名陕西的省立西安二中,到连创辉煌的西安师院附中和陕西师大一附中;从拨乱反正的西安八十四中,到三秦教育之星的品牌名校……陕师大附中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光辉历程。

    百年来,附中人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从五四运动时屈武血溅总统府,到大革命时参与保卫西安城;从张寒晖创作《松花江上》,到张希文血染抗日疆场;从抗美援朝时参军保家卫国,到新时期的帮扶支教,抗洪抗震时的捐款救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附中人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前仆后继,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形成了优良的革命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附中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虽经几番迁徙,数次更名,但爱国爱民的育人思想始终如一。无数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三尺讲台,一生奉献……附中人如同校园内的参天松树,“只要站着,就给大地一片阴凉;哪怕倒下,也留社会一根栋梁”。从在西安二府坑破土建校,到宝鸡六川店山中办学;从“三定”、“四统一”、“六认真”,到教考分离、各负其责;从贯彻“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附中人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不断开创新局面,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教育弦歌悠悠不绝,谱写了爱国主义和精心育人的华彩篇章。

    素质教育为实特色优质为重

    建校之初,学校就注重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品质和精神。从强调“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笃信并实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国民道德,培植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具有坚忍勤苦、独立奋斗的民族精神,养成整齐严肃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壮活泼的青年体格”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质。多年来,附中一直坚持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打造文化内涵为基础,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保障。我们知道,在高考背景下,现今中学生面临着许多竞争与压力,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很强烈的困惑、无奈和挣扎,他们需要有坚强的承载力和驱动力。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塑造学生的灵魂,打造道德高地,通过思想启迪和精神引导为学生解决人生困惑并寻求信仰的支撑,使学生具有合理规划人生的能力。学校一直着力锻造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知识、思维、创造、能力之间的辩证统一,提升文化修养,促进身心和谐。

    多年来,附中内修品质,外塑形象,实施建设具有附中特色的学校品牌战略。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和家长对学校选择性的增加,品牌已成为学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了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附中,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国际化办学和学校的民主化、信息化、人文化,也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综合实践类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选修课程,积极开展了丰富的科技活动、艺体活动,并对潜在课程进行了深层次开发。同时,创建各种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附中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校,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凝集成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贵教育资源。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味,先后创办《陕西师大附中报》和校刊《星座》。附中文学社是全国文学社团理事单位,校刊《星座》2007年获得全国中小学“最佳校刊”一等奖。学校专门聘请余秋雨、贾平凹、顾振彪、谢有顺等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担任校刊顾问。学校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在学校西门长廊修建了文化墙,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突出了教育的基本道德观念。附中每学期分年级组织各种球赛、器乐比赛,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比赛。通过话剧团、国学社、时装设计与表演队、航模队等学生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特长,提升文化素养。学校从根本上摒弃教育的功利性,注重教育的长效性,看重能力训练,力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育人为本创新为要

    百年来,附中人知难而进,育人为本,不断开拓创新。从杨明轩先生出版中学教材、向愚先生创办战时出版社,到史青云校长开创师大一附中的辉煌;从JIP实验、诱思探究实验,到浸入式英语实验、生态体验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附中人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上下求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培养了万千英才。

    沧桑砥砺一世纪,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整百年,桃李芬芳。五四运动先驱之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盟中央主席杨明轩,人民艺术家、抗日名曲《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张寒晖,著名教育家、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江隆基,原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地,原进藏部队司令员范明将军,原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赵守一,原陕西省委书记吕剑人,甘肃省委书记高克林,中科院院士侯洵等都是几代附中人的杰出代表。

    建校至今,陕师大附中形成了优良的育人传统,坚决摒弃过分看重分数、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等教育短视行为。教育过程以生为本,不拔苗助长。即便在社会心态普遍急功近利的时期,学校仍然坚持全面发展的办学传统,突显多元、开放的学校文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在正确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全国知名高校一致认为:陕西师大附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高校后,继续学习的欲望强烈,学习基础知识扎实,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后劲大。这与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知识、思维、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虽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迎接高考,但高考只是一个选项而非学生发展的全部。如果高中教育只限于高考科目,为了使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进行高强度的复习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在高考学习稳定的基础上,不过于追求分数,而更关注学生的承载力、创新力。为此,陕师大附中努力寻求高考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追求高考制度下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内涵层面上目标定位的实现。

    附中的办学理念中所包含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实现内涵发展,以及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这些理念均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和日常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学校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分层落实,整体推进,在管理、制度、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在制度文本中融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思想和理念,以教学质量为准绳,关注教学,以生为本。

    在教学方面,教师们有的从学科教学的个性化进行实践研究,有的从学困生的转化方面进行探讨,还有的在个性化作业方面探索了自主选择作业类型等新思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一种民主教学的风气。教师眼里有学生,养成了尊重学生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了创新思维。教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课堂由教授向互动发展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教学手段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多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工具转变;评价制度由为选拔服务向为学生发展服务转变;要求由单一齐律向张扬学生个性转变。这一系列转变,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使学生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附中百年,风雨兼程,其间峥嵘激荡,人才辈出,沧桑变幻。创业者筚路蓝缕,继承者日夜兼程,创造者搏击前行,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附中人。汲百年附中文化之精蕴,大力发扬附中“爱国、敬业、团结、争先、创新”的光荣传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超越,永创新业,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把陕师大附中创办为示范性、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一流品牌学校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均系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推荐访问:蓁蓁 民智 弦歌 汉唐 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