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1 19:05:1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课前热身

    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浏览学案,思考学案中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教学设想

    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了解课文历史背景,逐步养成自读、精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人物语言,品味言语深处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文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网络平台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逐步读通了《烛之武退秦师》,不过今天老师由这幅地图想到了一个问题:烛之武当初为何选择退秦而非退晋? (一看地图,并展示课件)

    “以其无礼于晋——秦军氾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从中可以看出矛盾的根源主要是晋国和郑国,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矛盾;秦晋是分兵驻扎,不是合兵一处,就为下文退秦提供机会,这是退秦的客观条件。

    探究 (人物语言描写)

    过渡一:那么,在秦晋联军大军压境之际,郑国为何选择烛之武去出使秦营呢?——(让学生回答)一是佚之狐的直接推荐;二是郑伯的最终选择。

    1.(请一位同学朗读佚之狐的话,后追问)佚之狐的建议,郑伯为何听而从之?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句话其实在暗示:首先对于烛之武的才能佚之狐是很清楚的,是十分肯定的;其次是国家灭亡和郑伯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就会沦为卑微的阶下之囚。郑伯正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心里也肯定了烛之武的才能,最终才立即采纳佚之狐的建议。 (板书佚之狐→郑伯)

    过渡二:在当时,烛之武其实是有牢骚的,那么郑伯该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郑伯的话,思考:郑伯的话中有几层含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紧要关头,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勇于承认错误,先是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言外之意就是说国家灭亡,不仅我深受其害,你也会沦为卑贱的亡国奴。 (板书郑伯→烛之武)

    过渡三:一国的君臣之间是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那么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敌国的虎狼之君时,难道也可以吗?老师范读这段,请同学们在听读时梳理出这段话的层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灭掉郑国,结果你的力量变弱,你的盟友变强。(二看地图,重点翻译“越国以鄙远”,课件显示“亡郑”)这种事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首先使秦伯信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保留郑国,郑国可以提供补给,对你是百利而无一害。(三看地图,重点翻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课件显示“舍郑”“利”)这里的东道主实际上是秦入主中原的一个军事基地。

    “且君常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历史上秦国曾有恩于晋国,而晋国却一再背信弃义。这是史实,是事实。(一看秦晋联系的历史资料,课件显示“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现在晋文公是不会轻易满足的,灭郑以后必将灭秦,只会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使晋国获利。(四看地图,重点翻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课件显示“无厌”)

    在以上烛之武说服秦伯这些事实和事理中,你认为哪点最能让秦伯大悦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发困,君亦无所害”——古代的战争都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需物资的补给往往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秦伯看来,保留郑国,不仅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更能让郑国成为秦国的附属,当成是入主中原的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堡垒。所以秦伯非常高兴,不仅答应撤兵,且与郑国结盟,派大将助郑防晋。(二看古代战争的历史资料,五看地图,并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三的参考译文)

    小结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从中看出,不管是立足现实,还是着眼历史,烛之武都始终围绕秦国的利益而展开,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终以利打动秦伯。

    过渡四:到此为止,烛之武退秦已经取得成功,甚至超出预想,那么文章为何没有结束?请同学默读这段,仔细品味晋文公为什么在怒火中燒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子犯的建议,反而作出撤兵的举措呢?老师在读的时候认为其中晋文公的三点理由有真有假,你们同意吗?

    ①晋文公真的是一位仁君吗?(三看秦晋联系的历史材料)

    不是:首先他侵略郑国,其次曾背信弃义,他推行的是霸道,而非仁政、王道。

    ②怎样理解失去了自己的盟友,是不明智的?用散乱替代整齐,真的是不符合武德吗?(五看地图,并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资料)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贸然追击,首先有可能让自己陷入秦郑的夹击之中,使晋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其次从实际情况看,秦军战斗力强,如果不未雨绸缪,为了意气之争,那胜负之数还难以预料;最后他的南面还有一心想要复仇的楚国。

    由此可见,晋国最终选择退兵,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晋文公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根本上是从晋国的切身利益出发。

    总结

    今天这节课,围绕四个人物的语言,从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中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阅读、对语言的品味已经更深了一步,意识到古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通的阶段,更要进一步的读懂,去领略古人的语言艺术,感受古人的才情智慧。(板书“智慧”)。

    布置作业

    由邹忌讽齐到烛之武退秦———领略古人的语言艺术、应对的智慧。

    预习《荆轲刺秦》,思考: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课时 教学设计 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