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形象

    时间:2023-01-02 17:00:1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不仅记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刻画出了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也是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孔明。作者在刻画孔明形象时用墨最多,全书共120回,从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到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叙述从孔明出山到死于五丈原军中28年间的事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章,可见孔明在作者心目中地位之重。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将孔明评为智绝,笔者认为,孔明无论是在军事、政治、外交还是治国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其治理蜀汉,发展蜀国经济,增强国力军力,也为蜀汉政权能够在他死后继续得以偏安奠定了基础。

    一、智慧非凡,战略眼光独特,对形势洞若观火

    对于孔明非凡智慧的描写,小说中不胜枚举,笔者从最根本即《隆中对》谈起。《隆中对》是孔明为刘备谋划的总体战略构想。刘备从24岁时开始率领关羽、张飞等镇压黄巾起义,之后又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豪强争逐中辗转奔走了20多年,虽然也形成了政治集团,但人少势微,屡遭失败,不得已寄于刘表篱下,屯于小城新野。公元207年,已经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以其诚意打动了27 岁的孔明出山帮助他。《隆中对》就是孔明综合当时政治、军事、地理、人才等各个方面,为刘备制定的统一全国、兴复汉室的一整套战略。首先,他指出自董卓作乱以来,虽然各路诸侯豪强据州占县者不可胜数,不过唯有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占得上风。与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袁绍相比,曹操的实力要逊色得多,但是曹操最终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非唯天时,亦及人谋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他又谈到孙权继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历经三世,“国险而民附”,可以做为盟友而不可图也,这也和他后来一贯坚持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原则是相一致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孔明审时度势,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做为统一全国的基础。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一路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之军,直捣宛洛,另一路由刘备亲自统率,进发秦川,形成钳形攻势,统一全国。《隆中对》体现出孔明对纷乱时局的精准分析,身在隆中的他未出家门,便将如一团乱麻的时局梳理得清晰透彻,其卓越才能可见一斑。

    孔明出山后辅佐刘备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这一总体战略构想开展的。公元208年,孔明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并乘机占领荆襄九郡,奠定了三分天一的格局,公元211年,孔明辅佐刘备历经三年征战,夺取益州,又于219年,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完成了《隆中对》确立的占据荆州和益州的计划。但是同年,关羽没有执行孔明联吴抗曹的战略,丢失了荆州,破坏了总体的战略构想。随后,公元222年,建国称帝1年的刘备不听孔明、赵云等的劝阻,一意孤行起全川之兵进攻孙权为关羽报仇,最终惨败,损失惨重。这两大致命硬伤,基本上使《隆中对》的总体构想落空,也为蜀汉政权的最终命运埋下了伏笔。

    二、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力撑危局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托孤,请孔明辅佐17岁的刘禅,继续完成统一大业,从此孔明就负担起蜀汉政权的军国大事。从223年开始到226年,孔明在治理蜀国,积蓄力量的同时,一面全力修复与东吴政权的裂痕,一面亲自统军南征,平定南方,以与东吴形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又使自己北伐无东顾和后顾之忧。公元227年,孔明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正式出师北伐,临行前写下著名的《出师表》,在表中,他先对当时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要后主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听从忠谏。要奖罚分明,平等公正。并且向后主推荐了敦攸之、费依、董允、向宠、陈震等一批贤良,希望后主重用他们。表中最后一段,孔明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从出山以来21年间帮助刘备建立基业、辅佐后主,殚精竭智,夙夜忧虑。“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从227年到234年的8年中,孔明六出祁山,最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年仅54岁。

    三、智计超群,宽严兼济,为人景仰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互有长短、难分伯仲。在众多足智多谋之士中,唯有孔明一枝独秀,无论是博望用兵、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三气公瑾,还是后期的七擒七纵、骂死王朗、空城用计、上方用火等都表现出超凡的智慧。众多智谋之士中,除孔明之外,曹操、庞统、郭嘉、徐庶、周瑜、司马懿较为突出,郭嘉早逝于孔明未出山之时,其他人都与孔明有过对比或正面冲突,比较之下可以明显看出孔明高人一筹。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是与孔明相比,处处受制。从孔明出山起,火烧博望和新野,到赤壁之战的智算华容,曹操屡次中计。到夺取汉中的一系列战役中,更是很快失败将汉中拱手让于孔明,连刘备都奇怪地问孔明“曹操此来,何败之速也”;与周瑜的较量是全书中描写得精彩且十分有趣的部分,周瑜虽自命不凡,但从一开始就折服于孔明。为了东吴的利益,周瑜数次设计欲置孔明于死地,但都被孔明或轻轻挡开、或将计就计,最终令其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中死去;与司马懿之间的博弈则更多。司马仲达也是能臣,是曹魏政权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当他得知孟达要将上庸献给蜀汉时,先斩后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孟达,解除了魏国的危难,其智谋和见识由此可见,魏国将领虽然折服于他,但是拿他和孔明相比较时,都说仲达较孔明差矣。孔明死后,司马懿查看蜀军撤退留下的营寨时,由衷地赞叹孔明真当世奇才也;同为刘备的军师,庞统与孔明的高下也从书里对比中直接得出。在进军西川时,庞统曾向刘备献计诈取成都,刘备没有采纳,如果是孔明,绝对不会为刘备提出这样的建议。之后,孔明致书刘备,要他们多加小心,根据天相对庞统不利,庞统置若罔闻,还说此必孔明怕我夺取益州,功在其上,这等心胸就较孔明相差很远,最终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与徐庶的比较通过一件事情就可以判断,徐庶因其母被曹操软禁而不得已降曹。孔明呢,曹操寻其家人,却不知所踪。

    孔明不仅拥有非凡智慧,在治国方面也有超强能力,刘备被陆逊打败后,蜀国损失惨重,国力空虚,孔明仅用几年的时候就将蜀国恢复元气。否则,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就无从谈起了。孔明死后,吴国使者从蜀国返回向吴主述说蜀中见闻时,说道四野之内民有菜色,较武候在日远矣。通过此之对比,显现出了孔明的治国之才。三国中,吴魏都出现过专权叛逆的事情,唯有蜀国没有类似事情发生,不能不说这与孔明的治理和教化有关。

    孔明在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比如说王平出身低微,但因其进步快,受到孔明的重用,成为蜀国后期重要的将领。姜维原为魏军将领,孔明赏其才,收复后委以重任,并且将身后北伐中原的大业托付给他。孔明公正严明,宽严并济,在治蜀和治军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严为蜀国重臣,但他谎称东吴来犯致使北伐节节胜利的孔明不得不回师,最终被撤职;马谡是他很看重的将领,因其失误丢失街亭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他挥泪斩之,但厚待其家人,并对此役中有上佳表现的王平给予赏赐;校尉廖立,恃才放旷,孔明将他流放到南方。在他死后,李严大哭,如果孔明还在,只要他改正了错误,孔明还能启用他,但孔明一死,再无人启用他了,最终郁郁而死;廖立听说也大哭,孔明一死,吾终生左袒也。能让被撤职被流放的人在死后为其痛哭,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的公正、他的品德所致。

    孔明做为一代智圣、一代名相而流芳千古,他的事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诗圣杜甫对其极为推崇,他的《蜀相》中的几句“三顾频烦三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深入人心、传颂至今。

    推荐访问:演义 试论 形象 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