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以人为本”考源

    时间:2023-01-03 14:45:5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二是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到“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这个转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是自打倒“四人帮”以来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结晶,这是中共指导思想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阴影中最终完全走出来了。这次提出“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比某个理论观点的转变或某一思想观念的更新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近几年来,“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流行语”,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渐渐地深入人心。

    对“以人为本”这个说法,好多词典未收,如一些成语词典以“以人为……”的形式收的只有两个成语,一是“以人为鉴”,一是“以人为镜”,尤以前者为多。

    “以人为鉴”和“以人为镜”确实重要,《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但比起“以人为本”来,那要差得远了,因为这是“本”,《辞海》对“本”的释义为:1.事物的根源或根基;2.重要的,中心的。

    “以人为本”的提法有着历史的渊源,在古籍中,“以人为本”还出现得不少,如:

    (1)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2)君也者,端神明者也,神明者,以人为本者也,人者,以贤圣为本者也,贤圣者,以博选为本者也,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

    (《鶡冠子·卷上·著希第二》)

    据《辞海》的说法,《管子》是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其中也有汉代附益部分,B9冠子相传为战国时楚人,今本《骗冠子》为三卷十九篇(北宋陆佃注),或疑系后人依托。不管怎么说,“以人为本”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已经两千多年了。以后又多次出现,如;

    (3)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裴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

    (4)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裴注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

    (5)先主曰:“夫济大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忍弃之!”(《华阳国志·卷六》)

    (6)先主曰:“夫济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忍弃去!”(《太平御览·卷一百一十七》)

    关于刘备的话,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如:

    (7)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8)丙辰,诏曰:“……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全三国文·卷四十·魏四十》)

    (9)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三年条)

    (10)国以人为本,人以谷为命,故又为百姓立社而祈报焉。(《全晋文·卷五十二》)

    (11)国以人为本,人以谷为命,故又为百姓立社而祈报焉。(《晋书·卷十九》)

    (12)以人为本,人以谷为命,故又为百姓立社而祈报焉。(《宋书·卷十七》)

    (13)逸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假令以此获戾,吾所甘心。”

    (《魏书·卷五十八》)

    (14)逸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假令以此获戾,吾所甘心。”(《北史·卷四十一》)

    (15)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贞观政要·卷三·择官第七》)

    (16)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

    (17)车骑司马傅成表曰;“《祭法》王社、太社各有其义。《谷梁传》曰:‘天子亲耕。’故自立社,为籍而报也。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为百姓立社而祈报焉。”

    (《文献通考·卷八十二·郊社考十五》)

    (18)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兵考三》)

    (19)君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天。

    (《全唐文·卷二十六》)

    (20)有国者必以人为本,固本者必以食为先。(《全唐文·卷二十九》)

    (21)国以人为本,人以农为业。

    (《全唐文·卷四十九》)

    (22)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全唐诗》第7192页)

    (23)语窭平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十八》)

    (24)逸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假令以此获戾,吾所甘心!”

    (《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九》)

    (25)理国者以人为本,当厚生以顺天;立身者以学为先,必因文而辅教。

    (《大唐新语·卷十三·郊禅第三十》)

    (26)珍等对曰:“国以人为本,本既不立,国将倾危,安可惜此仓粟,而坐观百姓之死乎?”

    (《,日唐书·卷五十五》)

    (27)临天下者,以人为本。

    (《旧唐书·卷七十四》)

    (28)顷之,又进谏曰:“臣闻人以君为天,君以人为本。(《旧唐书·卷九:十八》)

    (29)王以人为本,亿兆同一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二》)

    (30)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尔。(《新唐书·卷九十八》)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以人为本”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以人为本”各自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霸王之所始”,有的是“济(举)大事”,有的是“理天下”,有的是“临天下”,有的是“除国贼,报父之仇”,有的是“抚接夷狄”。

    因此,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基础之上、围绕君主和臣民关系展开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

    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封建王朝本身就是“家天下”),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或者是上面古籍中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可能有人民的影子。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要求党员干部自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官本位”意识决裂,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统筹兼顾各种具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思想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其中人民的地位与“民本思想”中“民”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当然也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区别。

    我们发现,在古籍中,与“以人为本”同义的还有“以民为本”的说法,如:

    (31)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春秋·卷四》)

    (32)又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

    (33)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

    (《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

    (34)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全三国文·卷四十·魏四十》)

    (35)逊议曰:“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裴注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36)先帝叹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

    (《裴注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十六》)

    (37)壬午,诏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宋书·卷五》)

    (38)乃下诏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宋书·卷十四》)

    (39)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直五钱,其尤贱处,计斗直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

    (40)又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

    (《文献通考·卷九十二·宗庙考二》)

    (41)人无子,绝无后世;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

    (《太平经·丙部之十四》)

    (4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土神。稷,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四》)

    以上可见,“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的意思是一样的,而且出现时间也几乎是同时的,据《辞海》的说法,《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婴撰写,但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但时间不会太迟,因为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相对照,内容大体一致,由此可见,至少西汉就已经有“以民为本”的说法了。(通讯地址:310018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推荐访问: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