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吃虫草》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10 17:1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吃虫草》说课稿1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吃虫草》这一课在老人美版教材中已作用了十多年,在步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它仍然被青睐,仍占有一席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就对教材展开分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吃虫草》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吃虫草》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

    《吃虫草》说课稿1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吃虫草》这一课在老人美版教材中已作用了十多年,在步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它仍然被青睐,仍占有一席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就对教材展开分析:

      “吃虫草”是以自然界中奇妙的吃虫植物作为教材内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接触的是一种新奇、有趣的事物,这个课题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探究、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虽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吸引着学生、教师的眼球,新教材把它的使用对象确定为三年级学生,我认为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探索”领域中使用该教材,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去表现大自然中美与善的生态*衡,并同时在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该课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教学目标

      我认为要让学生综合能力凸现于课堂,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差异的表现为基础,将作业要求灵活划分,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可以是异想纷呈的设计,以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活用教材,使教学人本化,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充裕的空间,因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奥秘,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

      2. 技能目标:训练学生搜集及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学习用综合技法进行设计与表现。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探究的愉快。

      4. 创造目标:充分发挥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围绕创新设计神奇的“捕虫器”进行创作。

      (二)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点。

      2. 将美术与科学自然融合,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

      (三) 教学难点:利用审美情趣,创意的设计、综合技法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

      二、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前边这个“法”是一般的教学规律,不大变的,是个“定量”,而后边这个“法”则是多样、灵活的,它考验着我们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是个无限量的“变量”。在该堂课中,我认为应立足于从美术学科的创造表现中延伸对科学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以下是我设计的教法:

      1.故事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虫吃草,而现在虫被草吃了,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自然中奇异的吃虫草的话题。

      2.赏析入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视频将学生的观察视野延长了,学生的观察虽然不及在真实的自然中得到的那么深刻灵动,但对于该课而言,运用幻灯片在短时间里了解吃虫草的种类、捕虫方式等直观感受的建立仍有重要作用,这样的引领入境能起到突破重点的关键作用。

      3.师生互动,探索表现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解中,教师搜集的资料给课堂充实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不断激发起每个人个性化的思考及强烈的学习动力,以各种形式展开艺术实践尝试,教师引领着学生分析用各类综合性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突出“独特、个性、创新”。

      三、说学法

      教学最终落实于学生的“学”,它不仅仅是结果,更强调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作了以下指导:

      1.组织教学:教师围绕设计及表现奇异的吃虫草及新型“捕虫器”进行创作,并展示部分作品,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及知识经验,以先行者的姿态呈现。

      2. 明确学习的组织形式:以个人独立制作的形式,让学生确认自己已有的材料并通过分析吃虫草的捕虫器特点“芳香的气味,奇特的外形,鲜艳的颜色”三大特点,紧接着从分析仿生设计案例赏析,将人类和生物的奥妙在造物过程中进行模仿、创新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设计与表现的原则,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3. 加强认知与表现结构:学生对设计以及造型已经有了基本明确的认识,但还不够巩固,这就需要在过程中结合具体操作和对作品的分析评价、张扬,鼓励新颖、奇特的设计作品,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与表现的思维方式,更为理性地欣赏,评述自己及他人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

      四、说评价

      体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以“设计思维活动”作为主轴综合贯通,使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方式相结合,即重结果,又重过程,同时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以及融合。

      新课程促使我们要求自己不仅要有很好的美术素养、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让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引领他们的动态,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教学相长,交流相长。

    《吃虫草》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吃虫草》,它是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它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这种植物对学生来讲既陌生又亲切,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符合此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来说它触及到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知识,都是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这种植物我们可以尽情的去了解自然界的美妙。教材中的作品范例典型而精美,接近学生实际的创作水*,能拉近学生与吃虫草的距离,有感染力和示范性。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想象画的创作有一定的认识,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学生对吃虫草比较陌生,针对这一点,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造型美,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了解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特点,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观察、表演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创作兴趣。

      3、通过想象能够运用学过的绘画方法创作出形状奇特、色彩鲜艳的吃虫草作品。

      四、评价任务

      任务一:欣赏视频,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特点。

      任务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吃虫草的奥妙,用语言表达造型美。

      任务三:欣赏学生作品,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绘画心中的吃虫草。

      五、教学过程

      分为五个环节: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由故事“一只虫子和一棵草相遇了,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导入,再让学生观看“动态视频”让学生认识吃虫草的生活环境,了解吃虫草的捕虫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走进吃虫草的世界)

      2、情趣教学,激发想象。

      环节一:欣赏图片,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吃虫草如何吸引虫子?

      (设计意图:在欣赏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吃虫草的特点,解决问题吃虫草是靠外形的奇特、色彩的鲜艳、气味的芳香来吸引虫子,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环节二:用小手做成捕蝇草,体验捕虫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捕蝇草捕捉虫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捕虫器的重要性,造型上更要吸引虫子)

      环节三:假如你是一颗吃虫草,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捕捉虫子?

      (设计意图:再次畅所欲言,让学生去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色彩,并能用语言表述)

      3、深入探究,尝试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学生作业,引导学生用多种表现方法来创作)

      4、展示作业,评价交流。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到展示台展示作品,再找学生来说自己的画,然后请一学生来评别人的画,最后请没有贴上来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画。

      (设计意图:在展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也是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5、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看到大家又为大自然增添了那么多样子各异的吃虫草,老师也十分高兴。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与家人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吃虫草”的故事,更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培育出更多的灭虫植物,为人类创造出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总结中首先肯定学生的成果,再提出新的要求)

      六、作业设计

      要求: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轮廓要清晰,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七、板书设计

      吃 虫 草

      展示台 外形 奇特

      色彩 鲜艳

      气味 芳香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1)

    ——《吃虫草》教学反思3篇

    《吃虫草》教学反思1

      《吃虫草》是人美版第六册教材 1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从教学内容来说非常生动有趣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图片的介绍了解吃虫草这种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在设计上,我采用了直观欣赏式,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吃虫草,有助于学生思维受到启发、创新意识的提高。在导入部分,我运用了一段小录像,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还有一种植物靠捕捉小虫子来制造养分生存。此时学生已被小蚂蚁精彩的表演深深的吸引,为教学奠定了基础。后面我又采用了,欣赏不同种类吃虫草捕捉小虫子的过程→各种形态的吃虫草图片的欣赏→学生吃虫草范画作品欣赏。让学生对吃虫草奇特的外形、鲜艳的色彩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为作业设计起到了铺垫。

      本课 我觉得有成功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本课以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子?吃虫草是怎样捕捉虫子的?吃虫的植物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这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

      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能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大量展示吃虫草的有关资源,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美术学科教与学的工具。通过播放视频,拓展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超越的。

      3、注重学科整合,寓教于乐。本课能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不足 之处是 :

      美术课总会限于学生学习时间不充足的情况,往往要留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创作,老师只有 15分钟的时间教授学生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间上很紧张,如何更好地用好课上的新手的每分钟,给学生更多的学生空间,是我今后追求的目标。 在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孩子亲自介绍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是我一味的自说自演,造成了授课环节的不完整,今后我一定在这方面多多学习改进。

    《吃虫草》教学反思2

      《吃虫草》是人美版第4册教材2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吃虫草是南方植物,在我们北方是很少见的。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从教学内容来说非常生动有趣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图片的介绍了解吃虫草这种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帮助“喜洋洋”抵抗害虫大军的情境中,以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子?吃虫草是怎样捕捉虫子的?吃虫的植物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这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后面我又采用了,欣赏不同种类吃虫草捕捉小虫子的视频→各种形态的吃虫草图片的欣赏→学生吃虫草范画作品欣赏。让学生对吃虫草奇特的外形、鲜艳的色彩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为作业设计起到了铺垫。这样一来相信富有学生个性设计,造型新奇的吃虫草,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运用培养大花园,抵抗害虫的情境进行展示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好学生兴趣更高提高了效率。

      2、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能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大量展示吃虫草的有关资源,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美术学科教与学的工具。通过播放视频,拓展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超越的。

      3、注重学科整合,寓教于乐。本课能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不足和遗憾:

      在本课的作业环节中我提出创作的要求不够明确,个别学生对情节表现较弱。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课件、板书,明确的提出创作要求,使学生有意识的在创作时注意这些问题,形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同时创作要求的提出也要明确了作品评价的标准,在作业评价中就能够有准可循。

    《吃虫草》教学反思3

      《吃虫草》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从教学内容来说非常生动有趣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图片的介绍了解吃虫草这种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本课的学习中,注重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足之处是:美术课总会限于学生学习时间不充足的情况,往往要留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创作,老师只有15分钟的时间教授学生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间上很紧张,如何更好地用好课上的新手的每分钟,给学生更多的学生空间,是我今后追求的目标。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2)

    ——《吃虫草》教学设计3篇

    《吃虫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通过吃虫草这种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奇妙。教材中提供了部分吃虫草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和特点,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训练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相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吃虫草的了解几乎没有。通过录像欣赏知道并了解,从而产生好奇,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在造形设计时可让学生敢于求新,独树一帜,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吃虫草的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学习运用彩纸剪贴方法表现吃虫草。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征,想象捕虫器的形象和功能,并用绘画或撕纸粘画等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表现新颖奇特的捕虫器。

      教学准备

      吃虫草的教学课件、彩纸、剪刀、胶棒、彩笔、油画棒……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自然中有无数动物和植物,每天,它们之间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动物和植物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播放课件:短片中的小蚂蚁怎么了?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吃虫草的知识啊?——出示课题《吃虫草》

      二、新授:

      1、虫子吃草是*常事,居然草还能吃虫子?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都知道吃虫草既不会跑也不会跳,但他却轻而易举的让活蹦乱跳的蚂蚁成为自己的猎物,那么吃虫草是用什么方法抓住小虫子的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再欣赏几个录象,看看吃虫草是用什么方式抓住小虫子的?(播放课件)学生讨论,汇报。

      设陷阱:等待小虫子掉进捕虫叶袋里后将其捕住。

      黏液粘:从叶片上分泌出黏液,粘住小虫子。

      设圈套:合拢叶片夹住虫子。

      3、我们已经总结出三种吃虫草捕虫的方式了,想一想,如果你是吃虫草,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虫子,来把它吃掉呢?同桌模仿吃虫草吃虫的过程吗?(小组讨论回答)

      4、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呢?(学生讨论回答)

      5、欣赏图片:生汇报有哪些种类?吃虫草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地方?

      猪笼草 毛膏草 捕蝇草 毛毡苔 瓶子草……它们靠什么吸引校虫呢?

      板书:

      形——奇

      色——艳

      味——香

      6、欣赏学生作品(多媒体)

      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生活中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察: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你想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完成这次作业?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表现吃虫草的?

      师示范勾线法:

      首先选择用基本形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要奇特;接着用线在画纸的适当位置上表现,线条要流畅;然后用点线面刻画吃虫草.

      出示彩纸剪贴的作品

      强调注意疏密、高低、大小、远近的变化,通过欣赏作品讲解。

      三、练习;

      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大自然深处的奇花异草啊?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想象小天才”画展,比一比谁画的吃虫草的最有创意?

      作业要求: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3、辅导要点:构图,捕虫器的造型和细致的描绘。

      四、展示评价

      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给你们想象的吃虫草起个怎样的名字?用什么材料制作?说说它是怎样吃虫子的?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副作品?

      教师总评:

      同学们刚才画的十分有情趣,看到大家又为大自然增添了那么多样子各异的吃虫草,老师也十分高兴。希望将来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培育出更多的灭虫植物,为人类创造出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吃虫草》教学设计2

      一、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二、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绘画、制作。

      三、情感目标: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草吃虫的情景。

      难点:画面表达清晰,有遮挡关系,具有情趣性。

      教学方法:对话式导入,综合探索、交流、观察、讨论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导入:

      1.你见过吃虫子的草吗?生答

      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吃虫子的?(教师出示课件:放录像学生观看,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狸藻捕虫的情景。)

      二、新授:

      1.看了这些吃虫草捕虫子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吃虫草图片和它的名称,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

      2.如果你是一株吃虫草,你会怎样吃掉小虫子?请同学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现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你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的?(生答)

      4.我们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吸引小虫子的(出示课件:吃虫草各种形态、不同色彩的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总结并板书:形状:奇特、

      颜色:鲜艳、

      气味:芬芳

      教师小结:吃虫草的捕虫器总是散发着迷虫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还有其他的吃虫草,我们没有见到过,你们来看小朋友们想象中的吃虫草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小朋友们的画。让学生了解表现吃虫草不同的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制作:

      1.教师示范:

      这么多漂亮的吃虫草,我也想做一个(教师拿出纸盒用彩色纸装饰成吃虫草,贴在准备好的吃虫草画中。)我将它种在吃虫草丛中,让它多吸引小虫子,为我们的庄家多消灭害虫。

      2.你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株漂亮的吃虫草呢?同学们来看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创作

      看谁制作的吃虫草能将老师这里的小虫子吸引过去。

      作业提示: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的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可自己表现,也可以小组合作。

      要 求: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四、展示作业:

      请各组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吃虫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其他同学对他的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给设计有创意的作品贴小虫子,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创作。)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3)

    ——吃虫草美术教学反思3篇

    吃虫草美术教学反思1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从教学内容来说非常生动有趣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图片的介绍了解吃虫草这种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热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我觉得有成功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本课以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子?吃虫草是怎样捕捉虫子的?吃虫的植物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这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能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大量展示吃虫草的有关资源,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美术学科教与学的工具。通过播放视频,拓展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超越的。

      3、注重学科整合,寓教于乐。本课能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不足之处是:

      在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孩子亲自介绍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是我一味的自说自演,造成了授课环节的不完整,学生作品中有出现捕虫器小、不突出、构图不合理,还有主题与背景的色彩选择不合理。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4)

    ——吃虫草美术课件3篇

    吃虫草美术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奇的吃虫草,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引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

      2、结合吃虫草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审美情趣,创作出美的形象和有创意的作品。

      2、教学难点:综合技法的使用和画面的构图。

      (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图画纸、卡纸等。

      (四)学生用具:彩色笔、记号笔、图画纸、卡纸、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无数的动物和植物,每天森林里都会发生许多有

      趣的故事,今天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又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想)一起来看!

      师: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回答:是植物把小蚂蚁吃掉的故事!

      师:虫子吃草是*常事,原来虫也能把虫子吃掉,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第14课《吃虫草》

      二、新授:

      1、我们都知道吃虫草既不会跑也不会跳,但他却轻而易举的让活蹦乱跳的蚂蚁成为自己的猎物,那么吃虫草是用什么方法抓住小虫子的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再欣赏几个录象,看看吃虫草是用什么方式抓住小虫子的?(播放课件)学生讨论,汇报。

      设陷阱:等待小虫子掉进捕虫叶袋里后将其捕住。

      黏液粘:从叶片上分泌出黏液,粘住小虫子。

      设圈套:合拢叶片夹住虫子。

      3、我们已经总结出三种吃虫草捕虫的方式了,想一想,如果你是吃虫草,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虫子,来把它吃掉呢?同桌模仿吃虫草吃虫的过程吗?(两人一人演虫,一人演草)

      4、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呢?(放录音)

      5、欣赏图片:生汇报有哪些种类?吃虫草有什么特点?

      猪笼草 毛膏草 捕蝇草 毛毡苔 瓶子草、、、、、、

      形——奇色——艳 味——香

      6、欣赏学生作品(多媒体)

      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生活中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察: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你想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完成这次作业?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表现吃虫草的?

      师示范画:首先选择用基本形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要奇特;接着用线在画纸的适当位置上表现,线条要流畅;然后用点线面刻画吃虫草。(谁愿意到前面来帮助老师继续完成这副作品?)出示彩纸剪贴的作品强调注意疏密、高低、大小、远近的变化,画面构图。

      三作业;

      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大自然深处的奇花异草啊?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画的吃虫草的最有创意?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3、辅导要点:线条的变化、构图,捕虫器的造型和细致的描绘。在绘画中可以有创意的添加吃虫草的花纹,大胆运用各种颜色,可别忘了画上小小的牺牲者,虫子。

      四、展示评价

      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给你们想象的吃虫草起个怎样的名字?用什么和方法材料制作?说说它是怎样吃虫子的?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副作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设计的吃虫草非常有新意,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别具一格。这些漂亮的吃虫草为我们的大自然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希望将来同学们能用科学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培育出更多的灭虫植物,比如吃垃圾的草、吃病毒的草等等,为人类创造出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吃虫草美术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的情景。

      难点:画面表达清晰,具有情趣性。

      教学准备:

      彩纸、彩笔、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自然中的动物、昆虫和植物最多了,你知道哪些虫子喜欢吃植物?

      2、吃植物的虫子很多,但有些植物能把虫子吃掉,你相信吗?

      3、你知道有哪些植物呢?(学生知识介绍)

      二、新授

      1、展示吃虫草图片:

      (1)瓶子草1

      (2)瓶子操2

      (3)捕蝇菜

      (4)猪笼草

      (5)茅膏菜

      你们知道这些草是怎么吃虫的呢?

      (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描述)

      2、课件介绍一种植物吃虫的过程。(语言文字)

      3、通过几个画面播放吃虫草吃虫的经过。

      4、吃虫草们有各种捕虫的本领,有的靠香味,有的靠圈套,有的靠色彩……如果你是吃虫草,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虫子,来把它吃掉呢?

      5、每小组商量讨论,然后上来表演。

      (你们表演的是什么草?谁做什么?谁做什么?)

      二、欣赏

      1、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谁多没见过。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的情景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学生作品:

      (1)讨论、研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来做的?

      画

      剪贴

      泥塑

      (2)师指其中一幅:猜猜它是怎么吃虫的?(学生可走上前边指边讲)

      三、学生作业

      1、小组讨论:

      (1)给你们想象的吃虫草起个怎样的名字?

      (2)用什么材料制作?

      (3)说说它是怎样吃虫的?

      2、学生合作创作,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介绍,相互提出改进意见,取长补短。

      五、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在上这堂课以前,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了很多种类的草,并且指导学生进行了写生,在上这堂课时,学生对各种形状的草有了了解后,表现自己想象的吃虫草以及捕虫的情景时,就游刃有余了。创作画面很多同学都比较有个性,内容丰富而具有情趣性。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这一名言是很有道理的。今后要多利用课余时间知道学生进行写生。

    吃虫草美术课件3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它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这种植物对学生来讲既陌生又亲切,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符合此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来说它触及到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知识,都是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这种植物我们可以尽情的去了解自然界的美妙。教材中的作品范例典型而精美,接近学生实际的创作水*,能拉近学生与吃虫草的距离,有感染力和示范性。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想象画的创作有一定的认识,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学生对吃虫草比较陌生,针对这一点,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造型美,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了解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特点,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观察、表演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创作兴趣。

      3、通过想象能够运用学过的绘画方法创作出形状奇特、色彩鲜艳的吃虫草作品。

      四、评价任务

      任务一:欣赏视频,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特点。

      任务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吃虫草的奥妙,用语言表达造型美。

      任务三:欣赏学生作品,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绘画心中的吃虫草。

      五、教学过程

      分为五个环节: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由故事“一只虫子和一棵草相遇了,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导入,再让学生观看“动态视频”让学生认识吃虫草的生活环境,了解吃虫草的捕虫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走进吃虫草的世界)

      2、情趣教学,激发想象。

      环节一:欣赏图片,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吃虫草如何吸引虫子?

      (设计意图:在欣赏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吃虫草的特点,解决问题吃虫草是靠外形的奇特、色彩的鲜艳、气味的芳香来吸引虫子,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环节二:用小手做成捕蝇草,体验捕虫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捕蝇草捕捉虫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捕虫器的重要性,造型上更要吸引虫子)

      环节三:假如你是一颗吃虫草,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捕捉虫子?

      (设计意图:再次畅所欲言,让学生去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色彩,并能用语言表述)

      3、深入探究,尝试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学生作业,引导学生用多种表现方法来创作)

      4、展示作业,评价交流。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到展示台展示作品,再找学生来说自己的画,然后请一学生来评别人的画,最后请没有贴上来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画。

      (设计意图:在展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也是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5、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看到大家又为大自然增添了那么多样子各异的吃虫草,老师也十分高兴。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与家人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吃虫草”的故事,更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培育出更多的灭虫植物,为人类创造出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总结中首先肯定学生的成果,再提出新的要求)

      六、作业设计

      要求: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轮廓要清晰,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七、板书设计

      吃 虫 草

      展示台 外形 奇特

      色彩 鲜艳

      气味 芳香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5)

    ——《吃西瓜》说课稿3篇

    《吃西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

      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的意义,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创设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直观的教具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力求准确。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情景图)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三)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75页,认真思考:)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把这个西瓜*均分成了()份,大熊吃了其中的()份,小熊吃了其中的()份,他们一共吃了()份,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3、列式计算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时间:5分钟要求:语言清晰流畅书写认真)

      (四)交流汇报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3、观察这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分母相同的加法算式?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五)自学指导二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还剩下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订正。

      5、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六)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此环节预设了四组题,基础题、中等题、思维训练题和开放题。这些练习题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增长创新意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

      (七)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以求共同进步。

      (八)教学效果预测

      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试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吃西瓜》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吃西瓜》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五课时,是学生刚认识了简单的分数及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为五年级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基础。教材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利用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进而抽象出算法,达到熟练计算。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也理解的较好,但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第一次接触分数计算,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都会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情境,借助对直观图形的操作,逐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我充分尊重教材,将整节课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同时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如何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设想,为了有效的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复习环节:

      一是利用不同图形动手折、画请出自己的分数朋友;

      二是帮助老师请出4/4,继而再用图形表示出类似于4/4这样的分数。

      这是我采纳网友的建议,将旧知的复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旧知的复习。类似于4/4这样的分数意义的感知,渗透了单位1,为解决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环节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听故事提炼数学信息。接着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此时及时切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三个分数问题。

      新课伊始,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信息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新知教学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三)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

      分四个层次:

      1、根据问题列式,猜想结果;

      2、同桌合作利用图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讨论交流理解算理;

      4、练习计算加法算式,在观察讨论中抽象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

      这一步是学生初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抽象的数学知识,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步: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

      由于有了上一步解决问题的经验,这里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在集体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在观察与讨论中对计算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完成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过渡。在这一步学生剪的时候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我及时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讨论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而发现了用擦的方法表示减的过程更加直观,简便。

      这两步教学中分别讨论加减法计算方法有些费时费力,再设计时将综合起来概括,这样会更加科学有效。

      第三步:探索1减几分之几。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难点,除了在复习阶段进行铺垫之外,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独立思考,列出8/8-5/8这个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说说想法。然后教师启发列出1-5/8这

      个算式,让学生说一说1代表什么?再利用图形来探索如何计算。接着出示两个带有图形的算式,1-2/5= 1-5/6= 让学生计算,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将整体1化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2、讨论概括出1-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这一步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课堂上再利用图形操作探索1-5/8怎样计算已显多余。再设计时,可直接思考、讨论怎样计算,会更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这三大步教学,采用了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据网友的建议:数学练习要游戏化,避免枯燥,我将教材中习题置于游戏中:

      1、分彩带。目的是既检验学生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又丰富了学生对于线段图这种数学模型的感知。

      2、赢礼物。让学生通过计算帮助小熊兄弟俩赢礼物。目的是脱离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进行直接计算,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3、吃蛋糕。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其爱上数学。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踊跃,足以证明了网友们建议的正确性。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有什么收获,怎么学到的。总结由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体现发展性。

      课后安排调查本校男女学生数,并提出有关分数方面的问题。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让数学问题成为学生乐于交流探讨的话题,真正把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性说课,希望专家给予指导。

    《吃西瓜》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吃西瓜》系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学生在小熊吃西瓜的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自主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主品悟出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探究,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等于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分数演示及学生操练图片、彩笔等。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其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直观图形操练,自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放式探究模式的教法,

      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评论的学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来。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为孩子送上熊妈妈分西瓜的故事。大熊和小熊是一对好兄弟,它俩既活泼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今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熊妈妈说:好孩子,歇会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解解渴。好呀!好呀!

      熊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均分成了8块,兄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问:你们都吃了多少块呢?小熊说:我吃了两块。大熊说:我吃了3块。入情入境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孩子们聚焦熊宝宝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的共同话题,自然会成为分数初步认识旧知的一个有效回顾,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相关数学问题,依据所提问题,直接切入本课教学内容。

      (二)多元探究,自学新知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数学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体验定能事半功倍培养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的综合素养。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多元方式方法来攻克此课重难点教学。

      1、师生共研,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

      针对同学们热议的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得数,再尝试列出算式。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2/8+3/8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人手一份的学具圆形卡片通过拼一拼、涂一涂、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探索出2/8+3/8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表不同意见,进而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的理解。在此之后,我又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即: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卡片设计两道同分母分数加法试题交流并汇报。通过这项活动,师生相互讨论并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随机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由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和结果。

      2、同伴互助,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运算

      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将放手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时,引导学生回到情境中。

      小熊说:咱们别在吃了,得给妈妈留几块,瞧,多懂事的孩子呀!那么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妈妈呢?而还剩下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算式1-5/8,怎样把其中的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只要突破了这个化未知为已知的关键,问题就能引刃而解。学生汇报后,老师利用圆形图片演示帮助理解,最后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以上两个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探索、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情境教学贯彻始终,同学们,现在该是你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下面的闯关训练赢了的同学,熊妈妈说也要奖给你一块大西瓜。此刻,我出示精心设计的大容量即时训练题,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讨论研究,巩固对新知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1、试一试,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口算。

      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创设吃蛋糕的应用题,在联系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体验、升华情感竞技比赛之后,我拿出熊宝宝的头饰,让学生角色感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们有的会把学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一向大家道来,也有的肯定会谈及应该向熊宝宝学习多帮父母分担家务之类话题。教师不忘德育渗透,再此号召同学们一定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积极用于生活之中。更应该向熊宝宝学习,经常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任务外延、实践拓展

      因为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深入复习本单元知识,在切身感知、集体交流生活中常用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份我眼中的分数数学学习小报,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展评。开放的实践性作业必将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喜好欲,也必将引领孩子们走入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之中,数学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6)

    ——吃虫草儿童画绘画作品欣赏3篇

    吃虫草儿童画绘画作品欣赏1


      


      


      


      


      


      

      大自然给了人们太多太多的启示,人们从鱼的沉浮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的飞翔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而我也从猪笼草身上得到了启示。

      猪笼草是怎么捕虫的呢?原来猪笼草的盖子上有一个蜜腺,这个蜜腺可以飘出一种特殊的香味来吸引虫子,虫子被吸引过来之后,碰到口部,就会滑到水中。猎物溺死之后,猪笼草会分泌出消化液,将其分解成补充营养的养料。不过,猪笼草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如果猪笼草捕食过多,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导致捕虫囊破裂。

      所以,我想发明一个智能捕虫器,他和猪笼草的形状差不多,可以将它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一分钟内,它就可以捕捉到两只虫子。它的内部有特殊的水,可以释放出花蜜的香味,将虫子吸引过来,虫子一碰到口部,同样会滑下去。十分钟过后,那只虫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此外,这个智能捕虫器不会像猪笼草一样因捕食过多而消化不良或使捕虫囊破裂。就是说,它会恪尽职守,不会闹*。在岗位上像牛牤一样奋斗到寿终正寝!

      是不是很神奇呢?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人们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学到了很多东西来造福人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7)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 (菁选3篇)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1

      《青蛙吃害虫》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这是一节数学计算课,在计算课的数学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紧蜜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和想法,培养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较为灵活,加之孩子天性中对小动物的喜爱,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遵循着这样几个设计思想: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的呈现是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片段,教学中我将教材中静止的主题图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巧妙、生动的将知识点和环保及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融汇贯穿于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同时有效的激发,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我改变教材中问题直接呈现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讨论、合作、获取、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

      3、在加减法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数器、小棒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1、是否可以考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寻找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提出相关的计算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不易集中,但是他们对于实践动手类的活动兴致比较高,比较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是否可以考虑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组织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其在动中学,在动中理解,在动中掌握。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2

      我在设计和执教《青蛙吃害虫》一课时,本着追求实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头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所以就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导入,我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说:“今天老师这就有一个谜语,看谁呀能很快猜出是什么?大家可要认真听呀!”孩子们马上各个兴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当我把谜语刚刚说完时,孩子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青蛙”。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做了一个小改动,就是为这两只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将两只小青蛙有所区别,这样,在后面环节“提出数学问题” 时,孩子们表述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对于情境图中的两条数学信息,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没有把信息直接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找一找,说一说,因为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再熟悉不过,几乎成了一个定式,如果我此时改变一下策略,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思考以后,我把这节课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来,通过我的表述让学生获取信息。所以我就以两只小青蛙的口气说出“青青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在10至50之间的整十数。”让学生进行猜想,孩子们都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虫。”在猜测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时,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准,我就用“多了”或“少了”这样的词语来提示学生,所以孩子们也顺利的猜出是30只害虫。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挑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唤起那些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意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但这还是我的一个尝试,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还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呢?希望听到各位老师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第二个环节“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当上主人后,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出现的,尤其是思维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在这里没有怕浪费时间,而是用了一些时间引发学生思考 ,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到底是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在学生互相交流中让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明确,根据数量的大小,和比较的关系,来确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就使部分学困生得到了关注。经过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只害虫?” 在孩子们提出问题后,我原本的设计是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也是为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老师给我提出的一个疑问:当学生对解决哪个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感觉到了,40多个孩子,意见不可能一致,为了统一意见,在这个地方也的确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莫不如改为在老师的引领下,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这里,很感谢这位老师的建议。

      另外在教学时我还有意识地在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让其他学生大声把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复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环节。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新课,但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未必是新知,因为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所以在解决第一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时,学生脱口而出“56+30=86”,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还把结果都一并说出来。当时我就想:学生已经会了,还有什么兴趣?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再次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将计就计,我只能顺着孩子的思路,将结果板书出来。计算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计算方法的研究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只能用老师质疑,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办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一脸糊涂的样子说:“可是老师却不明白 56+30为什么会等于86,你能想出好方法说服我吗?请大家先独立想好说服我的方法,然后把你的好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果然又来了精神,学习热情再次被激起。孩子们纷纷的把各自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在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巡视,了解到孩子们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都成了我的小老师,我也自然成了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孩子们的第一种算法是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我听出学生表达上的一个错误“5加3等于8”,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请教的口气提出疑问,经过我的“不耻下问”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信心。抓住这个兴奋点,我又问:“用竖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孩子们总结的“数位要对齐”,“横线要用直尺”,“加号要写在左下方”,“要从个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学生的第二种算法是利用计数器计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认真的倾听,孩子讲解起来信心十足,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得以调动。当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后,问到其他同学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举手问到:“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而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呢?”这真是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在我的预设中,如果学生不问,我也是要问问的。抓住机会,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使学生们思维火花得以碰撞。学生的第三种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学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识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十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第四种算法是利用小棒来计算,我还是请学生做“小老师”到实物投影前边摆边讲,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生给我当老师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提出质疑,让他们来解决,这样,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在确认学生没有其它算法后,我先是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予以表扬,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又让学生对算法进行了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提醒他们计算时一定要认真。

      在提出问题环节,我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环节,我用装糊涂质疑,请学生当老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怎样做,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呢?很想从各位老师处得到借鉴。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对于学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列式解答的话,课堂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再加上此时时间过半,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的开始分散了,为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直接将机灵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问:“大家看这个算式,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只害虫?”两个问题。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孩子们新鲜,学习兴趣自然上来。

      我又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56 — 30吗?谁能像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把你的好办法说一说?”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孩子们也是说出四种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竖式方法;摆小棒方法;用计数器计算。

      接着我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个他们非常喜欢的课间律动,让他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给孩子一个大脑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后面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这一教学环节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所以,我没有再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只给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时间,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也都会说,而且说的时候有了前面要求说完整话的铺垫,这里学生说得都很好。

      计算教学真的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因为算法总是那么几种,重复地叙述,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练习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56+30”和“56-30” 两个算式的特点进行观察,尽而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就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并在板书中体现。在练习题的安排上,由于前面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所剩时间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两道练习题。

      练习第一题我先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并写出计算结果,再用开火车的形式集体订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道再普通不过的练习题呢?我的想法是,本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这其中,我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整节课学生说的很多,在练习环节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此时静下心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各种算法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并落在笔头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过程。

      练习第二题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个数写出得数是66的算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再有这一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趣味性强,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会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了激发,老师心目中认为的难题,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题目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我在后面又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任意说出得数是66的算式。在后面谈收获的环节,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说的很多,有说自己学会了什么的,也有说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为了更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三种图案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卡,分层次发给孩子们来完成,目的是将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计算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注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节课。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3

      《青蛙吃害虫》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这是一节数学计算课,在计算课的数学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紧蜜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和想法,培养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较为灵活,加之孩子天性中对小动物的喜爱,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遵循着这样几个设计思想: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的呈现是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片段,教学中我将教材中静止的主题图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巧妙、生动的将知识点和环保及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融汇贯穿于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同时有效的激发,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我改变教材中问题直接呈现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讨论、合作、获取、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

      3、在加减法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数器、小棒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1、是否可以考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寻找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提出相关的计算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不易集中,但是他们对于实践动手类的活动兴致比较高,比较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是否可以考虑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组织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其在动中学,在动中理解,在动中掌握。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8)

    ——捕虫草作文 (菁选3篇)

    捕虫草作文1

      我家有几盆会捕虫子的草,是朋友的妈妈给我买的,有猪笼草、瓶子草和捕蝇草。我很喜欢这些捕虫草。

      猪笼草的颜色是绿色的,它有五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小“笼子”,叶脉几乎看不见,虽然它是捕虫草,但它的瓶子连一只苍蝇也放不下,比指甲还小。

      捕蝇草的叶子多得数不清,就刚长出来的叶子就有十多个,中年的叶子比刚出生的叶子还多好几倍,枯死的叶子也不少,不过,它可是我的心肝宝贝呢,捕蝇草的叶子像一把芭蕉扇,但是体形和芭蕉扇可没办法比,它的叶子也就只有一颗豌豆那么大,叶子的前面长着一个“大夹子”,“大夹子”可是它捕虫的工具呢。有一次,我把一只活苍蝇放进“大夹子”里,“大夹子”马上就关上了,我把一只死苍蝇放进去,过了好几分钟它还不关上,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观察发现,活苍蝇在“大夹子”里挣扎,“大夹子”感到了虫子在动才关上的。

      瓶子草在我家都一个月了,我还没找到它的叶子,它有几个上宽下尖的长瓶子,都长在一个地方。

      我家的捕虫草很好玩,因为它和别的植物长得不一样,我很喜欢这些捕虫草。

    捕虫草作文2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不可计数的食虫植物,其中在南美洲那儿最多了!

      捕虫草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食虫植物,生活在南美洲堪太克斯森林中。它捕虫技能高超,有十分完美的捕虫方法,让另外的捕虫植物心悦诚服!

      在它的叶片上,有青茵茵的绿点,盘在周围的白斑纹上沾有粘乎乎的液体,虫子很爱这些“蜂蜜”,一看到就兴奋地飞上去,“扑”地就粘住了,尽管虫子们再怎样的.挣扎,但还是难以逃脱捕虫草的掌心。 在茫茫的浓雾中,捕虫草有一双奇异无比的“眼睛”,只要有昆虫经过,无所不能的捕虫高手一张开嘴,胆小怕事的昆虫就是它的手下败将啦!

      这种草既是捕虫高手,也是大力士呢!它能举起七个大鸡蛋!可别小瞧它,你用石头砸它,你就会惊叹它的抵抗力,它神奇的力量会让你敬佩三分!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捕虫草作文3

      食虫植物都身怀三种绝技:

      一、是能吸引动物:花叶色彩艳,或散发芳香味。

      二、是具有捕虫的机关,靠各种捕虫器或其他捕虫手段,把送上门的猎物逮住。

      三、是能分泌可以溶解动物的消化液,以吸叫昆虫体内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家里的害虫很多,是否可以养颗食虫植物呢?可好麻烦啊!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在我这里有个奇妙的想法。我们可以做个捕虫草,模仿食虫植物。

      首先,捕虫草必须有一个要点,就是必须有套独一无二的捕虫方法。像茅膏草功能的捕虫草。这种捕虫草最好,因为草把茅膏草中的纤毛的功能运用到草的纤毛上了,又把一种液体注射进去,这种液体要能消化昆虫,然后用化学物质调出一种薄膜,用来防止液体把草消化掉。只要再把一种芯片植进去,能让草长出触手,再在触手上加点蜂蜜,那自动捕蝇草就做好了。只要一不小碰到,触手就会卷住昆虫,把它消化掉。

      你说,这个想法好吗?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9)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 (菁选3篇)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1

      我在设计和执教《青蛙吃害虫》一课时,本着追求实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四)巩固练习。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头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所以就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导入,我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说:“今天老师这就有一个谜语,看谁呀能很快猜出是什么?大家可要认真听呀!”孩子们马上各个兴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当我把谜语刚刚说完时,孩子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青蛙”。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做了一个小改动,就是为这两只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将两只小青蛙有所区别,这样,在后面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时,孩子们表述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对于情境图中的两条数学信息,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没有把信息直接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找一找,说一说,因为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再熟悉不过,几乎成了一个定式,如果我此时改变一下策略,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思考以后,我把这节课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来,通过我的表述让学生获取信息。所以我就以两只小青蛙的口气说出“青青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在10至50之间的整十数。”让学生进行猜想,孩子们都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虫。”在猜测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时,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准,我就用“多了”或“少了”这样的词语来提示学生,所以孩子们也顺利的猜出是30只害虫。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挑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唤起那些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意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但这还是我的一个尝试,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还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呢?希望听到各位老师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第二个环节“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当上主人后,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出现的,尤其是思维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在这里没有怕浪费时间,而是用了一些时间引发学生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到底是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在学生互相交流中让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明确,根据数量的大小,和比较的关系,来确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就使部分学困生得到了关注。经过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孩子们提出问题后,我原本的设计是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也是为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老师给我提出的一个疑问:当学生对解决哪个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感觉到了,40多个孩子,意见不可能一致,为了统一意见,在这个地方也的确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莫不如改为在老师的引领下,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这里,很感谢这位老师的建议。

      另外在教学时我还有意识地在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让其他学生大声把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复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环节。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新课,但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未必是新知,因为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所以在解决第一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时,学生脱口而出“56+30=86”,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还把结果都一并说出来。当时我就想:学生已经会了,还有什么兴趣?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再次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将计就计,我只能顺着孩子的思路,将结果板书出来。计算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计算方法的研究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只能用老师质疑,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办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一脸糊涂的样子说:“可是老师却不明白56+30为什么会等于86,你能想出好方法说服我吗?请大家先独立想好说服我的方法,然后把你的好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果然又来了精神,学习热情再次被激起。孩子们纷纷的把各自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在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巡视,了解到孩子们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都成了我的小老师,我也自然成了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孩子们的第一种算法是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我听出学生表达上的一个错误“5加3等于8”,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请教的口气提出疑问,经过我的“不耻下问”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信心。抓住这个兴奋点,我又问:“用竖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孩子们总结的“数位要对齐”,“横线要用直尺”,“加号要写在左下方”,“要从个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学生的第二种算法是利用计数器计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认真的倾听,孩子讲解起来信心十足,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得以调动。当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后,问到其他同学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举手问到:“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而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呢?”这真是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在我的预设中,如果学生不问,我也是要问问的。抓住机会,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使学生们思维火花得以碰撞。学生的第三种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学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识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十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第四种算法是利用小棒来计算,我还是请学生做“小老师”到实物投影前边摆边讲,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生给我当老师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提出质疑,让他们来解决,这样,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在确认学生没有其它算法后,我先是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予以表扬,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又让学生对算法进行了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提醒他们计算时一定要认真。

      在提出问题环节,我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环节,我用装糊涂质疑,请学生当老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怎样做,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呢?很想从各位老师处得到借鉴。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对于学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列式解答的话,课堂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再加上此时时间过半,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的开始分散了,为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直接将机灵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问:“大家看这个算式,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只害虫?”两个问题。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孩子们新鲜,学习兴趣自然上来。

      我又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56 — 30吗?谁能像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把你的好办法说一说?”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孩子们也是说出四种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竖式方法;摆小棒方法;用计数器计算。

      接着我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个他们非常喜欢的课间律动,让他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给孩子一个大脑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后面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这一教学环节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所以,我没有再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只给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时间,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也都会说,而且说的时候有了前面要求说完整话的铺垫,这里学生说得都很好。

      计算教学真的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因为算法总是那么几种,重复地叙述,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练习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56+30”和“56—30”两个算式的特点进行观察,尽而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就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并在板书中体现。在练习题的安排上,由于前面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所剩时间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两道练习题。

      练习第一题我先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并写出计算结果,再用开火车的形式集体订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道再普通不过的练习题呢?我的想法是,本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这其中,我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整节课学生说的很多,在练习环节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此时静下心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各种算法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并落在笔头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过程。

      练习第二题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个数写出得数是66的算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再有这一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趣味性强,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会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了激发,老师心目中认为的难题,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题目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我在后面又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任意说出得数是66的算式。在后面谈收获的环节,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说的很多,有说自己学会了什么的,也有说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为了更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三种图案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卡,分层次发给孩子们来完成,目的是将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计算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注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节课。

      恳请各位老师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如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针对我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您的好做法或宝贵的意建议。再一次,由衷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谢谢!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2

      我在设计和执教《青蛙吃害虫》一课时,本着追求实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四)巩固练习。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头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所以就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导入,我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说:“今天老师这就有一个谜语,看谁呀能很快猜出是什么?大家可要认真听呀!”孩子们马上各个兴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当我把谜语刚刚说完时,孩子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青蛙”。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做了一个小改动,就是为这两只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将两只小青蛙有所区别,这样,在后面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时,孩子们表述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对于情境图中的两条数学信息,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没有把信息直接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找一找,说一说,因为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再熟悉不过,几乎成了一个定式,如果我此时改变一下策略,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思考以后,我把这节课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来,通过我的表述让学生获取信息。所以我就以两只小青蛙的口气说出“青青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在10至50之间的整十数。”让学生进行猜想,孩子们都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虫。”在猜测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时,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准,我就用“多了”或“少了”这样的词语来提示学生,所以孩子们也顺利的猜出是30只害虫。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挑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唤起那些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意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但这还是我的一个尝试,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还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呢?希望听到各位老师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第二个环节“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当上主人后,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出现的,尤其是思维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在这里没有怕浪费时间,而是用了一些时间引发学生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到底是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在学生互相交流中让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明确,根据数量的大小,和比较的关系,来确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就使部分学困生得到了关注。经过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孩子们提出问题后,我原本的设计是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也是为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老师给我提出的一个疑问:当学生对解决哪个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感觉到了,40多个孩子,意见不可能一致,为了统一意见,在这个地方也的确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莫不如改为在老师的引领下,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这里,很感谢这位老师的建议。

      另外在教学时我还有意识地在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让其他学生大声把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复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环节。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新课,但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未必是新知,因为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所以在解决第一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时,学生脱口而出“56+30=86”,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还把结果都一并说出来。当时我就想:学生已经会了,还有什么兴趣?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再次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将计就计,我只能顺着孩子的思路,将结果板书出来。计算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计算方法的研究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只能用老师质疑,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办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一脸糊涂的样子说:“可是老师却不明白56+30为什么会等于86,你能想出好方法说服我吗?请大家先独立想好说服我的方法,然后把你的好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果然又来了精神,学习热情再次被激起。孩子们纷纷的把各自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在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巡视,了解到孩子们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都成了我的小老师,我也自然成了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孩子们的第一种算法是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我听出学生表达上的一个错误“5加3等于8”,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请教的口气提出疑问,经过我的“不耻下问”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信心。抓住这个兴奋点,我又问:“用竖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孩子们总结的“数位要对齐”,“横线要用直尺”,“加号要写在左下方”,“要从个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学生的第二种算法是利用计数器计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认真的倾听,孩子讲解起来信心十足,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得以调动。当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后,问到其他同学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举手问到:“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而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呢?”这真是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在我的预设中,如果学生不问,我也是要问问的。抓住机会,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使学生们思维火花得以碰撞。学生的第三种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学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识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十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第四种算法是利用小棒来计算,我还是请学生做“小老师”到实物投影前边摆边讲,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生给我当老师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提出质疑,让他们来解决,这样,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在确认学生没有其它算法后,我先是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予以表扬,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又让学生对算法进行了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提醒他们计算时一定要认真。

      在提出问题环节,我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环节,我用装糊涂质疑,请学生当老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怎样做,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呢?很想从各位老师处得到借鉴。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对于学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列式解答的话,课堂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再加上此时时间过半,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的开始分散了,为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直接将机灵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问:“大家看这个算式,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只害虫?”两个问题。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孩子们新鲜,学习兴趣自然上来。

      我又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56 — 30吗?谁能像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把你的好办法说一说?”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孩子们也是说出四种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竖式方法;摆小棒方法;用计数器计算。

      接着我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个他们非常喜欢的课间律动,让他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给孩子一个大脑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后面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这一教学环节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所以,我没有再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只给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时间,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也都会说,而且说的时候有了前面要求说完整话的铺垫,这里学生说得都很好。

      计算教学真的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因为算法总是那么几种,重复地叙述,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练习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56+30”和“56—30”两个算式的特点进行观察,尽而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就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并在板书中体现。在练习题的安排上,由于前面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所剩时间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两道练习题。

      练习第一题我先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并写出计算结果,再用开火车的形式集体订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道再普通不过的练习题呢?我的想法是,本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这其中,我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整节课学生说的很多,在练习环节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此时静下心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各种算法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并落在笔头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过程。

      练习第二题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个数写出得数是66的算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再有这一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趣味性强,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会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了激发,老师心目中认为的难题,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题目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我在后面又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任意说出得数是66的算式。在后面谈收获的环节,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说的很多,有说自己学会了什么的,也有说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为了更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三种图案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卡,分层次发给孩子们来完成,目的是将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计算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注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节课。

      恳请各位老师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如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针对我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您的好做法或宝贵的意建议。再一次,由衷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谢谢!

    青蛙吃害虫说课稿3

      我在设计和执教《青蛙吃害虫》一课时,本着追求实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四)巩固练习。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头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所以就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导入,我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说:“今天老师这就有一个谜语,看谁呀能很快猜出是什么?大家可要认真听呀!”孩子们马上各个兴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当我把谜语刚刚说完时,孩子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青蛙”。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做了一个小改动,就是为这两只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将两只小青蛙有所区别,这样,在后面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时,孩子们表述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对于情境图中的两条数学信息,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没有把信息直接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找一找,说一说,因为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再熟悉不过,几乎成了一个定式,如果我此时改变一下策略,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思考以后,我把这节课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来,通过我的表述让学生获取信息。所以我就以两只小青蛙的口气说出“青青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是一个在10至50之间的整十数。”让学生进行猜想,孩子们都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虫。”在猜测蛙蛙吃的害虫的只数时,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准,我就用“多了”或“少了”这样的词语来提示学生,所以孩子们也顺利的猜出是30只害虫。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挑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唤起那些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意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但这还是我的一个尝试,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还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呢?希望听到各位老师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第二个环节“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当上主人后,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出现的,尤其是思维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在这里没有怕浪费时间,而是用了一些时间引发学生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到底是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在学生互相交流中让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明确,根据数量的大小,和比较的关系,来确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样就使部分学困生得到了关注。经过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孩子们提出问题后,我原本的设计是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也是为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老师给我提出的一个疑问:当学生对解决哪个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感觉到了,40多个孩子,意见不可能一致,为了统一意见,在这个地方也的确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莫不如改为在老师的引领下,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这里,很感谢这位老师的建议。

      另外在教学时我还有意识地在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让其他学生大声把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复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环节。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新课,但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未必是新知,因为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有较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所以在解决第一个问题“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时,学生脱口而出“56+30=86”,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还把结果都一并说出来。当时我就想:学生已经会了,还有什么兴趣?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再次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将计就计,我只能顺着孩子的思路,将结果板书出来。计算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计算方法的研究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只能用老师质疑,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办法,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一脸糊涂的样子说:“可是老师却不明白56+30为什么会等于86,你能想出好方法说服我吗?请大家先独立想好说服我的方法,然后把你的好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果然又来了精神,学习热情再次被激起。孩子们纷纷的把各自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在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巡视,了解到孩子们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都成了我的小老师,我也自然成了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孩子们的第一种算法是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我听出学生表达上的一个错误“5加3等于8”,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请教的口气提出疑问,经过我的“不耻下问”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信心。抓住这个兴奋点,我又问:“用竖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孩子们总结的“数位要对齐”,“横线要用直尺”,“加号要写在左下方”,“要从个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学生的第二种算法是利用计数器计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认真的倾听,孩子讲解起来信心十足,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得以调动。当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后,问到其他同学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举手问到:“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而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呢?”这真是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在我的预设中,如果学生不问,我也是要问问的。抓住机会,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使学生们思维火花得以碰撞。学生的第三种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学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识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十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第四种算法是利用小棒来计算,我还是请学生做“小老师”到实物投影前边摆边讲,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生给我当老师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提出质疑,让他们来解决,这样,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在确认学生没有其它算法后,我先是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予以表扬,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又让学生对算法进行了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并提醒他们计算时一定要认真。

      在提出问题环节,我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环节,我用装糊涂质疑,请学生当老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怎样做,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呢?很想从各位老师处得到借鉴。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对于学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列式解答的话,课堂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再加上此时时间过半,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的开始分散了,为了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直接将机灵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问:“大家看这个算式,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只害虫?”两个问题。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孩子们新鲜,学习兴趣自然上来。

      我又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56 — 30吗?谁能像解决第一个问题那样把你的好办法说一说?”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孩子们也是说出四种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竖式方法;摆小棒方法;用计数器计算。

      接着我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个他们非常喜欢的课间律动,让他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给孩子一个大脑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后面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这一教学环节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所以,我没有再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只给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时间,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也都会说,而且说的时候有了前面要求说完整话的铺垫,这里学生说得都很好。

      计算教学真的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因为算法总是那么几种,重复地叙述,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练习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56+30”和“56—30”两个算式的特点进行观察,尽而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就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并在板书中体现。在练习题的安排上,由于前面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所剩时间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两道练习题。

      练习第一题我先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并写出计算结果,再用开火车的形式集体订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道再普通不过的练习题呢?我的想法是,本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这其中,我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整节课学生说的很多,在练习环节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此时静下心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各种算法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并落在笔头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过程。

      练习第二题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个数写出得数是66的算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再有这一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趣味性强,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会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了激发,老师心目中认为的难题,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题目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我在后面又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任意说出得数是66的算式。在后面谈收获的环节,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说的很多,有说自己学会了什么的,也有说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为了更好的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三种图案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卡,分层次发给孩子们来完成,目的是将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计算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注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节课。

      恳请各位老师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如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针对我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您的好做法或宝贵的意建议。再一次,由衷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谢谢!


    《吃虫草》说课稿3篇(扩展10)

    ——虫草购销合同 (菁选2篇)

    虫草购销合同1

      甲方: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甲乙双方本着*等自愿、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双方特订立本合同如下:

      一、甲方采购草料450吨,金额为人民币(22500)(贰万贰仟伍佰圆整)。甲方与乙方按实际采购数量,按实结算。

      二、采购清单。

      XXX: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交货地点及验收:乙方负责将草料保质保量准时送达甲方指定地点甲方当场验收合格后由乙方负责卸车(堆垛)

      五、付款方式:。在双方签订本合同之日起三日内,甲方向乙方下单,并将50%的货款打到甲方指定账户;乙方在交货期内将货单内某种草料保质保量送达交货地点并通过验收卸车后,甲方即将货单内某种草料剩余50%的货款打到乙方指定账户。

      六、质量要求:乙方保证所供草料达到甲方的质量要求,即:干燥、无发霉。对不符合要求的草料,甲方有权退货并不予支付任何款项。

      七、违约责任:

      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交货数量少于合同的规定而甲方仍然需要的,以及供方逾期交货而甲方仍需要的,应照数补交,乙方并应比照人民银行有关延期付款的规定,按逾期交货部分货款总值计算,向甲方偿付逾期交货的违约金;乙方超过规定期限不能交货的,应偿付甲方不能交货部分货款总值10%(1%~20%)的违约金;因逾期交货,甲方不再需要的,由乙方自行处理,并向甲方偿付该部分货款总值15%(1%~20%)的违约金。

      2.乙方在交售草料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甲方有权拒收,乙方同时应向甲方偿付该批货款总值15%(5%~25%)的违约金。

      3.甲方按乙方通知的时间、地点提货而未提到的,乙方应负逾期交货的违约责任,并承担甲方因此而支付的实际费用。

      4.因数量、质量或交货期限不符合合同规定而被拒收的草料,甲方应代供方保管。在代保管期间,乙方应负责支付实际开支的一切费用,并承担非因保管、保养不善所造成的损失。

      5.甲方根据乙方的要求预付定金的,供方在不履行合同时,应加倍偿还。

      6.乙方在接到甲方验收草料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在15天内做出处理,如乙方未按时处理,可视为默认。

      甲方的违约责任

      1.甲方在合同执行中退货的,应偿付乙方退货部分货款总值20%(5%~25%)的违约金。因此造成乙方损失的,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赔偿其损失。

      2.甲方无故拒收送货的草料,应向乙方偿付被拒收货款总值15%(5%~25%)的违约金,并承担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和费用。

      3.按合同规定提货的草料,乙方通知提货而逾期提货的,除比照银行有关延期付款的规定,按逾期提货(收购)部分货款总值计算偿付违约金以外,还应承担乙方在此期间所支付的保管费或保养费,并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其他实际损失。

      4.甲方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付款的,应按银行有关延期付款的"规定,向乙方偿付延期付款的违约金。

      5.甲方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预购合同时,无权收回未履行部分的预付定金。

      7.甲方必须承担因错填或临时改变到货地点而多支付的一切费用。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虫草购销合同2

      甲方: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遵守自愿、*等、公正、互惠和诚信原则,就中草药植物精品绿化苗木的购销事宜,达成如下合同条款:

      双方遵循“公司+苗农=订单林业”的经营模式〔即由______公司将零散的苗农组织起来,种植中草药植物绿化苗木(半成品),数年后再由______公司回购中草药植物绿化苗木(成品)〕,共同壮大中草药植物精品绿化事业,实现公司与苗农双赢的新局面。

      一、甲方的责任权利

      1.保证销售给乙方的苗木是经过驯化后的优质中草药植物苗木,在正常情况下移栽成活率在100%左右,年增值率在30%左右;

      2.保证在乙方将这些苗木种植后,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和价位回收,回购时不得赊欠;

      3.回收年限为______年,回收价为______株/元,总量______株,总价______万元;

      4.在合同期内视情况,不定期为乙方提供______支持;

      5.为乙方代办苗木托运等事务,外包装费、运费由乙方自理。

      二、乙方的责任权利

      1.享有《____________林场(苗圃)》称谓;

      2.购买甲方半成品苗木时货、款双清,不得赊欠;

      3.原则上无权自销本订单苗木,若要自销须征得甲方同意,否则将承担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4.每年12月28-30日期间,将《______林场(苗圃)苗木统计表》(附表)特快转递至甲方;

      5.为甲方代办苗木托运等事务,外包装费、运费由甲方自理;

      6.享有优于他人与甲方续签合作合同的权益。

      三、其他

      1.购销明细表(若表格不够用时,可另增附表)(略)

      2.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二份,双方签章生效;

      3.有效期为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4.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若出现协商解决不了的法律问题,由仲裁委员会仲裁;

      5.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___

      代表:(签章)____________代表:(签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访问:虫草 说课稿 《吃虫草》说课稿3篇 《吃虫草》说课稿1 《吃虫草》说课稿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