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从社会学视角看专业知识的构成及其教育意蕴

    时间:2023-05-28 08:25:02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专业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专业及其特征,把拥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归结为专业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存在形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动态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有关专业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专业 专业社会学 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崔国富,解放军军需大学高教室主任、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62)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培养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育实践。专业知识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内容,其构成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分析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高等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专业及其特征

    1.从社会学视角看专业

    什么是专业?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综合专业社会学的研究,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专业一般被看成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含义面又不断变化的概念,主要指某些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国外有学者指出:“专业是一个正式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进行以智能为特质的岗前训练,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某些高深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这是个比较经典的描述性专业概念,在专业社会学领域被频繁引用。

    2.专业的本质特征

    虽然专业是一种职业,但它并不等同于职业。研究表明,社会中的专业数与职业数相比至少是1:10一般来说,专业是由职业发展而来的,是专门化的职业。那么与一般职业相比,专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对于专业的特征或属性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做过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把专业的特征概括为:专业是通过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而谋生的—种专门化职业,每个专业都拥有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技术及其物化的专业工具;每个专业都有由政府以某种方式(政策、法规、证书等)特许和保护的市场从业权益;每个专业都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每个专业都有相对自治的行业组织(协会、学会等);每个专业都有一套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几点中,由深奥的知识和技能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专业区别于一般职业的根本标志。换言之,专业是拥有高深复杂知识体系的一种社会性职业,这就是专业的本质特征。如果一种职业想发展成为专业,必须具备深奥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具备一套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历史上看,一种职业正是通过专业化运动,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专业知识体系,才逐渐由职业发展成为专业,并不断走向成熟。

    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

    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已被许多专业社会学家所关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国内外学者亦有研究,芬兰学者凯洛(kyro)先生的研究认为,—个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应包括“为这专业的知识”(knowledge for the profession)和“关于这专业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the profession)。国内学者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体系构成描述为“葵花型”,中心部分代表“关于这专业的知识”,周围的叶片代表“为这专业的知识”。这种划分确实具有启发性。但我觉得,这种划分过于简略,而且是属于静态性描述,没能揭示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间的复杂联系和转换关系;它仅关注专业知识体系的部分内容,没有涵盖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和技术知识成分。尤其是,这种区分不能充分显示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而我认为,恰恰是这种技术知识才是专业知识体系中最复杂的,也是最具特性化的。

    基于此,本文试图借用古人的智慧,结合科学社会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试提出专业知识体系构成的“太极图模型”。见下图:

    下面试对此模型作一简要说明:

    其一,任何一种专业其专业知识体系都是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性技术知识构成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又是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有关例子不胜枚举。

    其二,任何一种专业理论知识都包含着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相当于“关于这专业的知识”)、周边知识(相当于“为这专业的知识”)及基础知识(即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等构成,而专业理论中核心知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硬核,它与边缘知识相互作用,互相关联、渗透,甚至交叉。

    其三,任何一种专业技术知识都包括专业的核心技术、一般专业技术和社会通用技术等内容,其中的专业核心技术往往是专业的关键技术或尖端内容(如发明专利等),具有极高的产权特性和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键性核心技术也会逐步解密,转化为一般技术进而又向通用技术转变,部分技术会因种种原因而消失或失传。

    其四,专业知识体系是个动态演化的体系,它由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通用技术及其相互作用,衍生进化为初步专门化的理论知识和一般专业技术,再由此发展演变为核心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这个运动演化过程就是一种工作或一类劳动经由职业孕育,再经过专业化运动达到完全成熟专业的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完善、扩展,专业技术知识存量也不断增加,这个专业知识体系总容量就不断发育、扩增,最终导致专业的进一步分化,新专业在老专业的母体中孕育诞生。老专业或可继续发展,或者在孕育新专业中走向消亡。消亡了的专业其知识体系被整合进新生专业知识体系中继续进行着发展演化的运动。

    三、专业知识的存在形态

    专业知识的存在形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追问处于动态演化中的知识的存在方式及其载体问题。现试作分析如下:

    1.专业理论知识的存在形态

    任何理论知识都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知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定理、原则等构成的,这类知识主要以学科形态存在。这里的学科是指科学的分支或一定的科学领域,科学就是由一系列学科组成的人类知识总和。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以学科为载体、以学科的形式存在的。通常一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分为许多学科,这些学科在专业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由构成来看,有的学科构成专业理论知识的核心学科,而有的是边缘学科或基础学科。正是这种学科形态知识的存在,使专业与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了明显的学术性。

    2.专业技术知识的存在形态

    专业技术知识是指有关专业实践中的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是非常复杂的。英国的科学家兼哲学家波兰尼把技术知识分为言述知识(articulatable 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不可言说的知识。言述知识也就是可编码的知识,其部分是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存在或被整合到理论知识的学科中去,成为其中指导实践操作的原则、

    方法及操作规范等内容;部分技术知识以物化为工具、设备及其说明书、手册、操作指南等形式存在;还有部分以工作经验的形式存在。默会知识存在于个人的经验中,是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按波兰尼的观点就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知识”。为清晰起见,现将上述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关于专业知识体系构成中各种形态(式)的知识占总体的比例问题,可以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情况,而且主要与专业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专业成熟度是指某种职业在专业化运动过程中,达到成熟专业标准诸项指标的程度。这套专业标准是在对充分成熟专业进行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四、对专业教育的启示

    1.关于专业划分和设置问题

    高等院校是以专业为基本单元进行人才培养的,也是围绕着专业进行组织运作的。那么,高等院校的专业应该如何设置,专业类别怎样划分?目前,我国的做法主要是以学科门类、级类为依据划分专业类别的。其中学科专业区分不很清楚,专业划分和设置虽几经调整但仍不尽合理。究其原因,我认为与专业及其知识体系研究不够有直接的关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专业知识体系中以学科形态存在的知识并不能涵盖所有专业知识领域,单纯以学科为据划分专业并不能反映专业体系的整体特征,尤其是其技术知识的特征,也不能反映专业的其它属性。这样划分,不仅给专门人才培养而且给学术研究及技术开发等带来了一些弊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高校的内部改革,改思想、改课程、改后勤、改人事、改财务,谁也不曾想到要对学科专业的划分本身和对这种划分的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问一个为什么。然而,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当然过去那种按职业岗位划分和设置专业的做法也存在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的弊端。专业究竟如何划分,如何设置?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和办学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确实需要好好研究。

    2.关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问题

    既然以学科为据划分专业存在着问题,那么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就需要重新审视。本来,学科门类、级类的划分就具有主观性,可以说是仁智之见,因为各种划分的标准和角度不同。而以学科划分专业就造成以学科统领专业的现象,强化了专业的学术性,弱化了专业的职业性,导致专门人才培养重学术、轻实践的现实。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早就批评过这种倾向,指出这种学术取向的大学,是“不切实际地都要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实际上,由上述专业知识体系分析可知,学科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相对专业而言,学科是为专业服务的。当然学科随着专业的演化也不断得到发展并不断分化、综合,产生新学科、新技术。说到学科为专业服务,是相对专业而言的,换言之,就是相对高校专业教育而言的,因为毕竟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来培养专门人才的。

    3.关于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

    以往关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共同课或称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块,而且多是以学科课程形式设置的。当然,学科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系统的可编码的知识,换言之,就是可教授的知识。但其它形式的可言述知识却没有相应的课程形式,也很少进入课程。还有,默会的技术知识虽不可言说,但并不意味着不可学,只是这类知识的学习方式是试误性的(try and error),是“看中学”、“干中学”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这种学科取向模式,真正构建起专业取向的课程体系,加大技术知识课程比重,课程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综合技术训练课程等均可尝试。

    4.关于教学进程组织问题

    以往的专业教育教学进程是线性的,即入学一共同课教学一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专业课教学一实习一毕业。这种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线性进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感悟不深,专业思想不明确。只是到了实习阶段才接触到专业实践,多少了解到工作岗位的性质,实际工作需要什么知识技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这时才有比较清晰的有关所学专业的认识,尽管实习可能会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但也为时已晚。如果所学学科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再加上对专业技术知识也不甚了了,那么学生毕业后怎么能跟上时代,胜任本职呢?所以过去那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变单向线性教学进程为环状与线性结合模式(如图2),使学员由入学到毕业经历理论与实践几个阶段的循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实质结合既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又有益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

    此外,关于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析还将牵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人才素质构成问题,涉及到教学内容(含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选择、安排与组织问题及教材编写问题等,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推荐访问:意蕴 社会学 专业知识 视角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