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打造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平台

    时间:2023-06-08 09:4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由于“二战”的某个历史的机缘(1942年,美国杜立特尔机队大举轰炸日本东京后,由于燃油耗尽,飞机或坠落或迫降在浙江境内,衢州成了机队的集中地。机组人员被当地农民营救),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互派教师,开展教育交流,那是在1995年。然而起始于17年前的这件事,我们一直做到今天,而且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如友城互派交流、中英盖普项目、海外游学活动、国际孔子学院、教育考察平台,等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都活跃着衢州二中师生的身影。同样,衢州二中绿树掩映的校园,每一年,也都有异国的专业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正式的课务表,登台上课。

    但是,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我们殚精竭虑策划的教育交流活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师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那么现在国内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可以满足师生的口语需求。如果只是为了开阔师生的眼界,那么索性委托旅行社开展一些海外游学活动便是。每天见到校园里穿梭的外籍教师和我们的师生轻松地交谈,油盐酱醋,寻常的生活话题,却带给双方极大的愉悦。这时,我常常会想到近年来很被关注的两个词语——国际理解教育和公共外交。

    国际理解教育,是1974年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关于旨在国际理解、国际协作、国际教育与人权及基本自由的教育建议》中第一次提出的。它的意思是,教育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养成他们的地球公民意识和素质。那么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2011年日本九级大地震发生的那天下午,有人兴高采烈地描绘着震灾的惨象。这件事情强烈触动了我,并让我进而思索,我们的学生会如何看待这个和中国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邻国的自然灾难?如果他们也是幸灾乐祸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教育的缺失?我校拥有那么多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我们能否恰当地整合,对学生开展以“包容、理解、尊重”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呢?

    然而,面对我们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又感觉到仅仅以国际理解教育来整合资源,还有资源闲置之嫌。于是,“公共外交”这一外交专业术语,跃入我的脑海。“公共外交”一词,在国外已经流行几十年了。原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在贵州电视台《论道》节目中,对公共外交作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中国的大众和国外的大众,或者是和国外的政府,来进行沟通,来影响国外政府的政策,来影响国外的大众对我们国家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大众,第二个是沟通,第三个通过沟通来达到间接的影响对方国家的政策,包括内外政策。”总的来说,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多年来,无论是在异国游学工作的衢州二中师生,还是在衢州二中工作学习的外籍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借助沟通的桥梁,影响着周边的人,进而间接影响对方的政策。如果我们使公共外交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意愿趋向,国际理解教育又将具有更多的现实功用。为此,我们举全校之力,精心打造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平台,努力让衢州二中所有师生都活跃在国际公共外交的舞台,展示我校师生从容、自信、大度、大气的“国际公民”风范。

    一、 打造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平台的必要

    公共外交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和,改变世界”为理念,倡导“国家形象,全民塑造”,努力通过多元化多途径开展以实现外交目标为宗旨的文化交流、公益慈善、经贸合作活动。它与政府外交双轨并进,目的是达到拉近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进而为我国的和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可以从“9·11”恐怖事件中得到印证。该事件给全世界一个惨痛的教训,为什么这样的惨剧会在美国上演?最终,人们把主要问题归结在美国公共外交的不得力上,美国媒体、国会和思想库等部门对此也给予了重新高度关注。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发现有53%的调查者认为自己不喜欢美国,而且憎恨美国的不仅仅是伊斯兰人和阿拉伯人,甚至包括欧洲、拉美、东亚以及自己的盟国,他们对美国政府普遍缺乏了解,更缺乏理解。美国的形象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全球性的。于是,关于加强美国公共外交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当然,“9·11”恐怖事件是个案。但是,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常态化的公共外交而引起世界各国间的矛盾激化甚至战争的事例并不鲜见。不少国家政府承受不了巨大的民众压力,只能打响战争,作为向民众的交代。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方面也不为人所知、所理解,甚至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抑或是一无所知;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中国同样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和公共外交危机。无论是美国“9·11”恐怖事件的教训,还是提高我们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衢州二中是浙西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具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推进公共外交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二、 打造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平台的手段

    衢州二中从公共外交知识、公共外交意识、公共外交经验、公共外交技能四方面加强师生的公共外交培训,打造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平台。

    (一) 以讲台作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阵地,丰富师生的公共外交知识

    学校以讲台为主阵地,把开展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发展模式进行整体推进。

    首先是立足课堂。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入专题研讨的教学形式,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同时,发挥国际友人尤其是外教的资源优势,让他们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将英语教学同国际理解教育相互整合。学校其他教师随堂听课,和学生同时接受公共外交知识培训,主要专题有外交礼仪、异域风情、文化习俗、教育体制等。

    其次是开坛讲学。学校运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丰富人员资源,在“国际友人大讲堂”开设公共外交专题讲座。近几年,平均每学期有两名外教和三名来访国际友人应邀在“国际友人大讲堂”讲学,让师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现象,拓宽国际视野,感受多元文化共存与共同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为开展公共外交打下基础。

    再次是网络社交。网络信息时代,社交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政府和传统媒体不再是发布信息的唯一权威途径,这对新闻公报、白皮书、电视电台讲话等传统政府公众对话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政府拉近与民众距离、增强公众对话时效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课余或节假日,学校向师生开放电子阅览室,鼓励师生用Facebook、QQ、E-mail等方式与国际友人加强联系,在网络社交中学习公共外交知识,增进了解和互信。

    (二) 以事件作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培养师生的公共外交意识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而师生的公共外交意识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的。学校利用国内外重要事件作为教育的契机,将学生的公共外交知识同深化国际理解教育相互整合,努力让师生意识到天下大事,事事关己。比如,“9·11”事件、2011年日本九级大地震、南海争端事件等,不少师生认为事不关己,或者在面临这种文化冲突和国家冲突时,会产生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此时,学校就应该运用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要让师生去关注事态,更要正确引导师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让师生懂得如何进行有礼有节的公共外交,尽可能化解矛盾,增进国际情怀,展示“国际公民”风范。同时,致力于通过民间、大众的呼声,让各国政府更加理性、科学、正确地处理国际事务,从而达到公共外交的目的,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

    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玉树地震,学校组织外教和全校师生共同为灾区募捐,同时,外教还呼吁其亲属、朋友参与其中。美籍教师阿莉莎还撰写了一篇有关汶川地震的文章——《世界各地人们与中国肩并肩》,发表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编写的《前行的力量》上。文中说:“我也参加了当地一家酒吧举办的募捐活动,那天晚上我们消费的钱都将悉数汇往四川灾区……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他是什么国籍,都将带着一颗同情心与阵痛中的中国肩并肩。”类似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师生的国际情怀,同时,也在教育我们师生:这些事件涉及到国际友人,要树立公共外交意识,用所学的公共外交知识去处理国际事务。在潜移默化中,师生树立了国际意识。

    (三) 以科研作为深化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抓手,总结师生的公共外交经验

    国际理解教育是个渐进、动态的过程。如果把国际理解教育进行理论提升,总结多年的公共外交经验,可以让更多的民众掌握公共外交知识和外交技能。为此,学校鼓励师生、国际友人记录自己参与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感受,并以此为素材进行著书立说,让师生通过“总结—阅读—体悟—分享”的方式,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熏陶,掌握公共外交经验。

    近几年,学校师生和国际友人发表或非正式发表的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文章达百余篇,出版相关著作三部。《心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共收录了67篇我校师生及国际友人有关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文章,分为北美篇、英国篇、澳洲篇、亚洲篇、外教篇(中英文版)。这些文章历史跨度长达15年,记录了我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的难忘事件和深切感悟。《我在海外教汉语》(新蕾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记录的是我校教师在海外开展教育交流的经典教案以及在海外开展公共外交的心路历程。《汉语桥——外国专家眼里的教育对比及文化交流》(新蕾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记录了来我校教育交流访问的国际友人在华的交流感悟。这些科研成果是学校广大师生和有关国际友人开展公共外交的经验总结,成为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校本教材,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功能,激发了更多的师生和民众参与及推动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热情,也通过经验的分享对师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与价值冲击。

    (四) 以活动作为检验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载体,提高师生的公共外交能力

    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公共外交随时随地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体现在一次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甚至体现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谈中。

    学校通过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资源,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向纵深发展,让师生在实践中提高公共外交能力创造了条件。主要平台包括友城互派交流、中英盖普项目、海外游学活动、国际孔子学院、教育考察平台等。具体活动有“我为国际友人画肖像”、“中外学生足球赛”、英语沙龙、小记者英语采访团、英语辩论赛、“小作家”英语作文比赛(国际)、“小艺术家”绘画比赛(国际)、与国际友人一同参加公益事业等。

    2004年10月,美国雷德温市政府代表团在阔别十年之后再次来到衢州二中做客。学校主干道上铺着红地毯,师生们组成迎宾队,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夹道欢迎他们的到来。现场热烈的氛围让许多美国客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曾在衢州二中任教的外教多娜·麦考丽也随团来访。多娜·麦考丽还来到她在衢州二中的“故居”,追忆当年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场面甚是感人。师生们在这样的场合开展公共外交,感触尤为深刻。

    2010年暑期英国夏令营,范懿之同学在英国格罗斯特郡学院成功举办了个人艺术作品展,让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500多位师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巨变的中国。由此,范懿之同学也结交了不少国际朋友。从联络该校负责人、确定展出时间和地点、组织安排人员参观到向国际友人讲解等环节,范懿之同学都展示了中国青年学生自信、大气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公共外交技能,让国际友人赞叹不已。

    2011年,衢州二中13名师生来到美国Pingry School参加为期15天的冬令营。2012年6月,该校11名师生来到衢州二中,进行为期12天的访学活动。短短的几天,两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理解和互信,为两国人民撒下长久友谊的种子。

    令人欣慰的是,衢州二中长期进行的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共外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了中国。第一任美籍教师戴茜·霍夫回国后频频受邀介绍在中国的感受,连续讲演31场,向美国社会各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雷德温市只有一万五千人口,而到场聆听的达数千人,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国热”“汉语热”。不少外教回国后带着家人和朋友回访,有的主动申请延长留校任教时间,有的还第二次、第三次申请来校任教,整个学校洋溢着浓浓的世界情。

    当然,我们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推进公共外交的过程中,还遇上诸如真实表达、有效沟通、线性思维方式等等问题。但是,从友好城市互派教师一路走来,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活动的载体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相信,开展全民式、常态化的公共外交,就会减少甚至消除流血冲突、仇恨敌视和战争硝烟。我们一定能够通过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以竭尽一个学校、一个公民的国家责任。

    推荐访问:外交 理解 打造 国际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