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家庭美德教育及其和谐家庭的构建

    时间:2023-06-30 18:4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幸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崇尚家庭美德教育,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关键词:和谐;家庭;建设.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0)01-0127-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社会发展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包括家庭文明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家庭新文化

    (1)以幸福为导向的家庭价值观现代社会应更关注婚姻家庭的内在质量、个人的幸福感,应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他们生命质量的人文关怀上,而不应让婚姻当事人肩负起不该由个人承载的过重的社会压力。

    (2)平等互助的生活方式和关系公众态度趋向宽容、开放和理性,道德也不再是评判个人私生活的惟一价值标准,这无疑是社会文化开明、进步的折射。而解构传统定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为女性参与社会、择业升职创造更公平合理的机制,倡导男子多参与家务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弘扬性别平等的先进文化,改善和优化两性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双向社会化的代际互动新文化传统的单向文化现象不利于家庭成员的互动,而应建立双向的代际互动新文化。这样既提高了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建议权,也使中年父母提高了对速变社会的适应能力。尽管在双向社会化的代际主动中仍有冲突,但它毕竟是一种社会进步。

    2.大力推进积极向上的家庭美德教育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规范了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即: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要实现这些内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尊敬长辈,赡养老人尊敬和赡养老人是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依照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倡导尊老、助老、养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尽力满足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老人安享晚年。

    (2)关爱儿童,教子成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大力倡导父母学习并掌握科学方法孕育、抚养、教育子女,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家长保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要教育子女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社会有用之才。

    (3)尊重妇女,男女平等要在全社会和广大家庭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男女平等的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在思想和行为上摒弃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陈腐的封建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家庭等社会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营造尊重妇女、爱护妇女、保护妇女的文明进步的家庭氛围。

    (4)互敬互爱,夫妻和谐夫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要在夫妻中倡扬互敬、互爱、互信、互谅的风气,做到夫妻双方忠诚爱情,珍惜、保护、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情感。坚持共同协商家庭事务,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巩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

    (5)互相关心,家庭和睦长幼有序、尊卑有度、关爱得法、民主和睦是重要的治家之道。要建立学习型家庭,鼓励家庭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提倡学习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要建立民主家风,倡导家庭成员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帮助。

    (6)勤俭持家,适度消费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引导家庭成员弘扬勤俭持家的风气,反对奢侈浪费,珍惜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同时,要引导家庭成员科学理财,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消费理念,提高家庭生活水准。使生活更加富庶美好。

    (7)邻里相帮,团结友善邻里相识相帮、团结友善是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重要标志。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还有利于营造稳定、健康的社会交流环境。要倡导邻里之间相识、相知、相帮,增加沟通、了解和友谊,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8)积极参与,共建社区社区是家庭成员生活的重要依托。要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在共享社区资源、社区文明成果的同时,树立“社区是我家,人人关爱它”的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学习、文化娱乐、治安联防、公益建设等活动。

    在立法的思想观念上,要破除陈旧、传统的立法观,做到严格以宪法为依据,从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要把家庭暴力与社会上发生的其他暴力犯罪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和处置。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上,结合我国家庭暴力的特点,在立法上作进一步地充实和完善,加大打击力度。应将现在分散在各个法律法规中关于惩治家庭暴力的条款,集中起来并增设相关条款,出台一部专门惩治家庭暴力的单行法,使其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对家庭暴力从重、从快、从严进行打击,是制止这类犯罪的有效手段。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家庭暴力立法的前提下,各级执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严格执法,从严惩处,才能真正对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起到震慑作用,才能警戒那些无视法律尊严、动辄使用暴力的违法者,才会使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一方感受到法律是保护自己的,增强与家庭暴力斗争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尽管社会转型期家庭的经济保障功能增强,家庭已成抵御各种风险的救生筏,但由于社会保险尚未全部覆盖。相关政策尚不到位,家庭的承受能力仍十分脆弱。因此,应大力提倡以家庭为单位的城乡医保等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其他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等不妨也应考虑以家庭为单位。由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需扶养的人数不同,经济负担各异,因此,在税收上对抚养、扶养和赡养负担较重者应试行减免政策,以减轻那些供养责任过于沉重家庭的经济压力。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服务也应考虑家庭人口数。比如,独居、老弱病残、单身家庭和单亲家庭成员少,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人均费用相对较多,对其应享受的救助标准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一是对高龄、特困老人和空巢家庭的特殊关怀。为解决独居高龄老人生活照料的后顾之忧,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和实施了养老服务项目。然而,由于高龄老人退休金低而照料强度和难度较高,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全天陪护,即使有政府补助也难以留住家政服务员。因此,还应倡导不同居子女主动分担部分服务费用,给予父母更多的嘘寒问暖、聊天陪伴和体恤关爱。

    二是对单亲家庭的人文关怀。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独自抚育子女须付出双倍的经济、时间和精力,不少人难以全身心地投人工作和接受教育,或为了照顾子女往往放弃某些高薪职业或减少了升迁机会,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干劣势。因此,不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税制减免,应考虑单亲家庭的

    抚养负担,而且享受再就业扶持(包括职业培训、优先上岗)政策的对象也应涵盖单亲弱势群体。

    三是对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和保险覆盖。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有关职能部门要规范单位用工行为,对于侵害外来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强化监察和查处。同时,要逐步创造条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使外来从业人员在就业、培训、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机会和待遇,使他们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教育和训练的普及是和谐家庭建设的教育保障。首先,将婚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一是列入中学性教育体系,也就是在性教育中增加有关择偶、恋爱及家庭人际关系调适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二是在大专院校开设婚姻家庭讲座,并在有条件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系中,将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课程逐步纳入选修或必修课程;三是一些区、县的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也需对婚前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次,把家庭科学知识普及到社区。由于大多数市民未经婚前指导或学校教育,因此,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社区普及家庭科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更具广泛受惠性,也更见成效。

    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人成功的基石。首先,个体要正确认识自我。作为一个个体,固然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作为社会人,你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协作,学会与人共处。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家庭成员个体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再次,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想一想,多给别人一点欢乐、一点赞美、一点信心。这样自己不仅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在心境上还能增加几分清新、几分自豪和几分欣喜。

    我国现代家庭,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成员趋于简单化,3人世界比较多,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个相互忍让、宽容的问题。每个人总是有自己的个性,在许多看法和事情的处理上有分歧是正常的,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如果事事个人意见第一,甚至专横、霸道,那是无法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的。

    尽管家往往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放松之所,但也不可太放肆、太任性。如果双方都不适度约束自己,就会常因一两句言语不合或芝麻蒜皮小事出现口角,再不忍让,口角就会上升为矛盾和冲突。一个家庭,如果一天一斗嘴,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家庭关系就很紧张,家庭气氛就会很沉闷。无论是当事者还是旁观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都是很尴尬、很痛苦的事,长此以往,必然既影响家庭的和谐,又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家往往不是讲理的地方,如果认死一个理较劲,就会吵得天翻地覆,而忍让却是化解这种分歧的灵丹妙药。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加剧,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此,要求现代社会既需要在微观社会层面进行调节和干预。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宏观应对机制。“对宏观应对机制而言,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再次,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营造重视心理卫生问题的社会心理气氛。最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其他方面的社会支持。”“自由思想的拥护者们超越了善恶,因为反抗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无济于事的,最好还是对存在加以承认和肯定。行动并不服从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随意性,人所能利用的自由就是接受必然。”要尽量认识到:个人无法改变和躲避自己生命中曾有的那段感情生活,要能勇敢地面对过去;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人们仍然可以遇到真正的爱情,从而重新恢复自己的生命热情。

    要建设和谐家庭,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呢?有一些误区是需要走出的。

    第一,一团和气不是和谐。这种现象主要表现是,为了家庭和谐,什么事都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一味迁就,和稀泥。这种一团和气只是表而上的和睦,并不等于真正的和谐。和谐是由内而外的真正融洽,是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家庭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的一种理想状态。

    第二,凑凑合合不是和谐。即爱情已经死亡或正在衰亡,还在当“维持会长”,家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维持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抵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责任,主要是为了子女前途着想;二为良心,主要是考虑对方长期的付出;三为声誉面子,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形象;四为个人前途,主要是为了家庭及其本人的利益。这样的“维持会”家庭,在表面上看来也是平静的,但并无爱情和幸福可言,并不是真正和谐。所谓“冷暴力”,也往往出在这种家庭。

    第三,家庭富裕不等于和谐。有的人信奉金钱万能,认为只要有钱,就能保持家庭和谐,即使有矛盾也可用金钱摆平,用钱来笼络人心,用钱来抵偿过错。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市场经济社会,没有金钱虽然万万不行,但有了金钱也并不是万能的。光有富丽堂皇的“硬件”,而“软件”贫乏,和谐家庭自然无法建立。

    在国家制定完善的婚姻和家庭法律的基础上,人们应该主动学习法律。要意识到,在法治文明社会里,自由是相对的,个人行为都受一定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因个人随心所欲干扰他人自由,损害他人权利时,法律就会出来干预。对于家庭细胞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不因为血缘、婚姻关系而显示地位尊卑,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乡有乡规民约,家也可以通过协商建立一些约定,虽然它没有法律效力,但对于家庭内部则是必要的、有益的。比如,约定在气头上不准离家出走;在空间上允许存在一定隐私;在时间容忍一定自主和自由。诸如此类,等等。设立这样一些约定,对于家庭和谐建设是大有必要、大有裨益的。

    我国几千年来,就是注重以德治国的,建立了许多道德规范,其中尤其以家庭的道德规范为著,其中尽管有不少糟粕,但也有许多精华,需要继承、改造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又为家庭道德建设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和倡导,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和谐家庭中所应该遵循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市场体制中,许多道德规范受到了挑战,如何应对则是需要认真审视的。

    一要通过新闻舆论引导家庭和谐。加大社会舆论与新闻舆论的意识强化功能,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庭伦理观、家庭消费观、家庭评价观等的宣传、引导、教育,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提供社会的、政策的、文化的全方位服务。通过舆论宣传深入开展美德在我家、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节约家庭、平安家庭、无毒家庭等创建活动,为和谐家庭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要以传统伦理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和谐家庭建设约束机制的构建既要从个体成员出发,又要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对待;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也要关注文化伦理的价值;既要着力于家庭内部关系,也要着力于家庭之间的关系塑造,培育家庭成员正确的价值观念、民主的家庭关系、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当前,尤其要注意文化维系约束的作用。中国传统家庭关系是“父子”型,父亲的权威地位至高无上,和谐家庭之中要注意发挥“父亲”“一家之主”的约束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伦理文化的作用,结合《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政策,约束、导向家庭行为,促进和谐家庭的实现。

    三要丰富家庭生活内容以促进家庭和谐。家庭生活不是简单的聚居,生活的意义更在于生活的内容。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夫妻双方充满对未来的幻想,充满生活的激情,也使孩子处于一个可以良好发展的家庭氛围之中,家庭成员心态好,家庭自然和谐。同时,丰富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有助于化解家庭内部矛盾。而且,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可以塑造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归属感,培养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推荐访问:家庭 美德 构建 和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