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8篇

    时间:2022-09-27 18:05:29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8篇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自xxxx年x月立项,经过近x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现将课题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8篇,供大家参考。

    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8篇

    篇一: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题研究报告

      课题自 xxxx 年 x 月立项,经过近 x 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现将课题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 1 、基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新课改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过程。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更重要的是改变课程的价值观、课程形态观、课程教学观、课程评价观、以及课程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新课改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思路;同时,新课改倡导的课程文化与我国现有的课程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方式,以及与现有教育制度、教育环境之间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课堂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课程文化变革中的各种矛盾都聚焦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许多矛盾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如‚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问题‛;‚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的问题‛;‚学科素养怎么‘教’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各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得到发展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怎样的教学才算有效的问题‛‚如何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的的问题‛;‚如何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惯习,使教师教得更有成效的问题‛等等。

     上述这些矛盾的实质是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有一系列的转换与机制。其一,课程教学实施的思维方式问题;其二,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和教学策略问题;其三,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设计能力问题。

     应当说,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是,没有在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为教师提供具体化的帮助。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需要运用教学设计技术来解决。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与模式上,仍然停留在陈旧课程意识和教材教法设计水平上。而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只有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是当前内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落实课堂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具关键意义的问题。

     2 2 、基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 设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专业化要求,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反思实践者‛。因此,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国外,‚课程教学设计‛是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加以考虑的。目前,我国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中往往注重的是基本理论知识或某些教学技能的培训,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培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的不是教育理念或一般理论,也不是某些教学技能,缺乏的是:如何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课堂设计能力。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教知识技能的线性设计层面,缺乏对课堂教学因素的系统思考与设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研究。也没有形成课程教学设计培训的教材和有效方式。因此,加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丰富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专业素养的需要。

     3 3 、基于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与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和综合特性的科学。一般认为,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至80 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 年代以来,‚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理论是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科学、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

     理学、脑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深度学习理论‛、‚课堂文化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目前,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精彩纷呈,发展迅速,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理论成果。上世纪末,我国有学者开始介绍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成果却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范畴。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化,迫切需要吸收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成果,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新课程实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方式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供具体化的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方式体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 1 、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我们对教学设计的理

     解是: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广义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专家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的程序化内容、方法和辅助的教学资源,也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设计(或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现实、动态的实践背景下展开。与我国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新课改实质上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的变革。因此,本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文化转型这一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展开的。

     因此,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

     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用性理论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

     2 2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

     (2)揭示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学科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4)通过研究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3 3 、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理论与探索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研究主要沿着三条线路展开:一是通过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学变革的有关理论,将新的理论迁移和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和架构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与一般操作方法。二是从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教学设计

     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以发现与形成更为具体化的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策略;三是对现有典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设计的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握‚理性演绎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把这三种研究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对话,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一)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与特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设计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以及在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问题中的形成的新的认识。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在新课改实践中应用的产物。同时,又在指导和解释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问题中得到验证和丰富。课题组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六个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具体化的认识。

     1 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特点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特点的认识,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课改不仅仅是教材、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一场涉及到课程价值、课程教学思想、课程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课程文化的变革又集中体现在

     课堂教学之中。而把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通过对当代教学设计本质的理解,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认识。我们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素与过程的系统设计,核心是围绕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的再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计,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速度与水平。

     我们通过与传统意义上是课堂教学设计(备课)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本质的特点:

     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力求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

     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逻辑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真正主体。

     2 2 、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为了推动教学设计方式的转型。我们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五条操作性理念:

     1)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

     2)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

     3)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

     4)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

     5)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这五条操作性理念,第一条是核心理念,其余四条是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四个方面提出了的带有指导性的操作性的理念。

     3 3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转变设计的思维方式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师经常要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两难问题。例如,‚知识技能教学往往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设计中难以统一‛;‚学科素养如何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计如何定位教学起点与重心?‛‚一节课的教学要求高、内容多,教师教还来不及,如果要考虑学生的学,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能力差,让学生自学的效益不高,还不如教师讲解为好‛‚我用了很多教学方法,就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与面对应试的现实该如何取舍?‛。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我们认为仅仅靠理念更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所谓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师思考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路径与方式。教学思维方式,有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程改革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实质是‚用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学思维方式与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为此,我们的研究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努力转变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并提出了‚变线性因果思维为系统思维;变两极对立思维为整合双赢思维;变消极思维为积极思维,变急功近利思维为可持续发展思维‛。通过转变教学思维方式,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课堂教学设计,以此来解决上述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4 4 、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各种理论成果进行综合思考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需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和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系统方法论、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情境理论、活动理论、学科结构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需要把课堂当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篇二: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课题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下面就是分享的省级课题工作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XX市教育局教科院梅XX院长和刘XX老师两位专家、与我校开展“网上结对”的 XX 市八中、XX 县 XX 初中的两校领导与老师,同时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区首届杨 XX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加此次课题开题论证会。

      论证会由 XX 区教研室杨 XX 主任主持,梅 XX 副院长宣读了本课题的立项通知书。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步骤,其他成员做了补充发言,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肯定了课题选题新颖、贴近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又对开题报告中涉及的核心关键词的概念界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人员分工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调整建议。会上结对学校——市八中教科室黄 XX 主任、XX 初中尹立发副校长表示三校将紧密合作,把互惠教研工作做细、做精,力争取得成效。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使全体课题组成员进一步理清了研究思路,明确了研究的内容,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指明了方向。

      这次会议既是一个开题会,也是一个对课题组成员的科研培训会。我们相信,在专家、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全体课题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结对三校的精诚协作,定会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比重过高的局面,要求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比例。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可以只注重评价的甄别功能而把评价理解为考试。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 1967 年由一位美国的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最早提出来的。它重视的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果;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动态的进步而不是静态,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它不是在考试前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依靠每一天的积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弱点和失败;教学的手段从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积极竞争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行为能力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2、现实依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评价,并不是只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英语教师对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评价,不只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或听写成绩来考查。而是注重在培养学生外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过程中,注重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的多元性、多样性。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优势领域,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活动树立自信。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从初一“说”的技能培养、初二“听”和“读”的技能的培养、初三“写”的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档案等形成性评价方法。以及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实际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用课堂观察法、课后记录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 年 11 月上旬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要研究的课题,根据选题进行分工。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开始学习相关的理论。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上交学校教研室审批。

      (二)实施阶段

      1.实验与整理研究成果阶段:20XX 年 12 月--20xx 年 6 月

      (1)各成员根据选题和分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确立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

      (2)每周写教授日志,对使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记录。

      (3)处理由课堂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总结。

      2.实验验证阶段:20xx 年 9 月--20xx 年 3 月

      各小组成员围绕所选课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以形成研究成果提出评价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三)研究总结阶段:20xx 年 3 月--20xx 年 6 月

      根据实验结果,总课题组组织成果修订和完善课题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与拟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预期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成果展示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二)拟得到解决的问题

      打破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现状,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建立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体现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六、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禚敏:尝试在初一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说”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许琦: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王宁: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

      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杨柳青:尝试在初三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写作”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微型课题: :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动态评课方法研究 课

     题

     研

     究

     总

     报

     告 告

     怎样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的核心问题。科学的评价标准要能有效的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的评判。同时具体的评课标准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发展性,要能发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并激励教师的创新性发展。

     我们以前用的评价标准大多是表格式的,几大块若干条。例如:教育部每年的全国教育软件大赛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赛的评课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和策略 3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科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方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教学反思 15 有及时的反馈和课后反思。

     还有: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上的评课标准 1.教学思想

     1)育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

     2)德育为核心——抓住学习内容的德育成分,坚持寓德于教。

     3)面向全体——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1)反映大纲要求——理解大纲,注重教学的教育性。

     2)符合学习特点——了解学生,注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3)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明显地体现于教学全过程中。

      3.教学内容

     1)科学准确——能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处理得当——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做到抓住重点,揭示本质,详略得当,不生搬硬套教材。

     3)熟练自如——对所涉及地教材内容运用自如,不照本宣科。

      4.教学环节

     1)灵活多样——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

     2)自然得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环节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3)善于组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方法

     1)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逻辑性强。

     2)启发性强——运用引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冬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实践。

     3)通俗性强——内容讲授和学法指导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4)开放性强——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异议、“走弯路”、“范错误”。

     5)实用性强——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6.教学效果

     1)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

     2)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3)促进能力发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前者为目前国内级别最高的课堂教学比赛公布的评课标准。字数不多但高屋建瓴,宏观指导。后者面面俱到,详尽罗列。仔细领会,会发现它们都描绘了一堂理想的好课的大概形式,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都给教师指出了一堂成功的课堂教

     学应具备的要素,对教师备课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称上述那类评价标准为“静态”标准,特点是勾画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要素。

     但这一类评价标准在教研员的实践中却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首先,基础教育阶段12个年级十几门学科。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年龄段,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模式怎能一样?更何况还有同一门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校不同基础的学生。所以好课是无法“建模”的,因为它将以千万种面目出现。甚至就是针对同一个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十位教师可以上出十堂不一样的优质课。这种评价标准与其作为评价标准,不如作为指导思想更贴切。

     教研员在工作中要面对的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动态课型,正所谓所学校一个特色,一个老师一个风格。所以,我们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动态”评价方案。对于“动态”评价方案是建立在一下几个观点之上的:

     1、 好课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就同一内容而言)

     2、 好课是可以有少数学生不能全部听懂的 3、 好课是可以缺少一些常见教学环节的(如情景导入、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

     “动态”评价方案把一堂课看作是在演一场只有剧情梗概而没有台词的舞台剧,一切都要靠现场生成。教师不过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动态”评价方案把每一堂课看成一场战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向知识发起进攻,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正确的战略,灵活多样的战术和及时丰富的后勤保障。

     “动态”评价方案就是建立在评价“战略”、“战术”、“后勤”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之上。

     战略(设计与准备)

     所谓战略就是课前的设计与准备,这是要在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度掌握和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完美的教学预设,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一

     部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课的成败。这一部分主要就是教师的施教思路,体现出来的就是教学流程。具体来说:如何开头,是激情引趣还是开门见山,何处是重点,何处可以展开来,何处收官。举什么例题,用什么素材。分不分组,讨不讨论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节奏。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有张有弛,我们可以称这张弛为节奏。如何安排40分钟的张弛度,需要建立在学生、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上,教师是否正确的把握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这一切可以看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但主要还是看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在实际听课中重点考察以下几点:

     战略( 设计与准备)

     观察的三个侧面

     辅助观察的三条线

     观察的落脚点

     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深度、广度、外延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学生情况的契合度 基础、年龄、知识面 通过导入例题等课程资源使用 与学生注意力的契合度 好奇、兴奋、倦怠 通过听讲、讨论、练习环节的安排

     战术(过程与手段)

      所谓战术就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虽然有了充分的计划与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教师能否顺利的完成预定计划,除了课前对各种情况的充分预判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还是一堂枯燥乏味的课,就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和随机应变能力。准备多少取决于“战略(设计与准备)”,吸收多少就取决于“战术(过程与手段)”。有起有落,有张有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教学重难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一部分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评估,具体可以重点考察以下几点:

     战术(过程与手段)

     激疑引问 悬念是求知欲之母 同时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全局掌控 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活泼但不散漫、张弛有度 学科特点 描述和讲解用“术语” 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科素养 思考讨论 思考是讨论的前提 论题的难度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 媒体运用 媒体运用适时、适度 有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

      课堂教学之始通常为导入,很多教师喜欢激情引趣,甚至动用视频,这些都不关键,关键在于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在教师身上,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这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由观察发现疑点进而产生悬念。一句话,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点,产生悬念。没有悬念的课堂和没有悬念的故事一样令人乏味。

     教师要有效的掌控课堂的节奏,活泼但不散漫、张弛有度。并始终围绕教学任务的中心,不能跑题和偏离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所谓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注重学科特点就是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科素养。例如数学,就要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英语课不但教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理化生更是在纸上谈兵(课堂教学时)的同时,

     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做时,也要做给学生看。

     课堂教学中思考是必要的,但是讨论就不是必须的。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讨论价值,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知识性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还有的问题学生一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而且这结论单一而具体,这样问题不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讨论价值。太难的问题又不是一时半刻能讨论出结果的,也不适合在课堂讨论。就是难度适宜的问题也不是可以随便抛出。一般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如下几大步骤:1、思考并得出结论,2、组织语言表述,3、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所以讨论是需要精心设计并慎重使用的。与其滥用讨论,还不如多给几次深度思考的机会。

     慎重使用媒体。媒体使用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有利于 分析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教室已经是学校教室的标准配置,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电子化备课上课。多媒体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有时教师过度使用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空间,如在立体几何中频用三维立体图,在理化课中用虚拟实验等等,或者在语文课中用具象场景诠释文中的描述。用影视剧中低劣的表演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后勤(课程资源)

     当前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多媒体教室,如投影、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另一大类是网络教室,如局域网支持下的iPAD学习机、计算机教室等。无论哪种课堂教学,数字化课程资源都是关键。没有课程资源的现代化教室如同没有子弹的枪一样,只能沦为摆设。所以教师课前的资源准备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字化课程资源

     资源选择 围绕学习目标和任务,切忌喧宾夺主。

     资源重整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保证科学严谨

     资源的选择很重要,要直接指向学习目标,同时注意资源本身不能太过华丽,以免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某些注重情感交流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媒体应注意不当使用将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充分但不过分的使用媒体资源就必须对资源进行重整,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发展规律,当前的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不是很丰富和适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标准和要求重整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直观演示,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计算机独特的显示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但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依赖于计算机而产生的“傻瓜化”倾向,不利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四: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江济淮深切岭段膨胀土高边坡与桥梁基础相互影响研究

      总报告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2020 年 年 10 月

      I

     摘 要 报告名称 引江济淮深切岭段膨胀土高边坡与桥梁基础相互影响研究 委托单位 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纪文栋 项目完成时间 2020.10 协作单位 无 主要参加人 纪文栋、杨立功、张宇亭、夏高响、王剑锋、李翔、安晓宇、李建东、孟毅、边天奇、元光宗、刘晓强、曲树盛、王欢 报告撰写人 纪文栋、杨立功、安晓宇、王欢、张宇亭、刘晓强 报

     告

     摘

     要

      针对引江济淮工程中大量桥墩基础建设在膨胀土边坡上的情况,开展了膨胀土边坡和桥梁基础相互影响研究。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室内土工试验、土工离心机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工作。得到了膨胀土边坡开挖和滑坡对桥梁基础的影响、膨胀土边坡和桥梁施工顺序、桥梁基础基坑的回填料选型、膨胀土边坡上桥梁安全的监测方案、抗滑桩对膨胀土边坡的防护作用等方面的结论。本报告是研究的总体概述,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目的、开展的详细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II

      目 录

      摘 要....................................................................................................................... I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 1.1 项目的研究意义..................................................................................... 1 1.2 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4 1.3 项目的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完成的主要工作...................................................................................... 7 2.1 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 7 2.2 现场调研和取样................................................................................... 13 2.2.1 现场调查.................................................................................... 13 2.2.2 现场取样.................................................................................... 18 2.3 室内土工试验....................................................................................... 19 2.4 物理模型试验....................................................................................... 21 2.4.1 试验工况和模型制备................................................................ 22 2.4.2 浅层滑坡.................................................................................... 23 2.4.3 深层滑坡.................................................................................... 24 2.5 数值模拟............................................................................................... 27 2.5.1 数值模拟的流程........................................................................ 27 2.5.2 膨胀土性质的模拟.................................................................... 28 2.5.3 滑坡对桥梁基础的影响............................................................ 31 2.5.4 边坡开挖和桥梁基础施工的顺序............................................ 33 2.5.5 桥梁基础回填料选型对比........................................................ 37 2.5.6 膨胀土边坡抗滑桩防护效果.................................................... 38 2.6 现场监测............................................................................................... 40 2.6.1 监测的方案................................................................................ 40 2.6.2 监测的实施计划........................................................................ 42 2.6.3 监测的实施过程........................................................................ 44

      III

     第三章 研究结论................................................................................................ 47 3.1 引江济淮膨胀土的基本性质............................................................... 47 3.2 边坡开挖对桥梁基础的影响规律....................................................... 49 3.2.1 膨胀土边坡................................................................................ 49 3.2.2 非膨胀土边坡............................................................................ 55 3.2.3 不考虑回弹效应........................................................................ 59 3.2.4 开挖并且坡顶堆载.................................................................... 61 3.2.5 小结............................................................................................ 63 3.3 桥梁建成使用阶段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受力和变形........................... 64 3.4 膨胀土滑坡对桥梁基础的影响........................................................... 67 3.4.1 浅层滑坡.................................................................................... 67 3.4.2 中层滑坡.................................................................................... 69 3.4.3 深层滑坡.................................................................................... 75 3.4.4 数值模拟的对比结果................................................................ 77 3.4.5 小结............................................................................................ 84 3.5 桥梁基础基坑的开挖和回填............................................................... 85 3.5.1 基坑开挖.................................................................................... 85 3.5.2 基坑的回填料............................................................................ 90 3.5.3 小结............................................................................................ 97 3.6 引江济淮膨胀土边坡上桥梁基础的监测预警................................... 98 3.6.1 开展的监测结果........................................................................ 98 3.6.2 典型桥梁的监测方案.............................................................. 103 3.6.3 小结.......................................................................................... 109 3.7 抗滑桩对膨胀土边坡及桥梁基础影响研究..................................... 109 3.7.1 抗滑桩对膨胀土边坡的影响.................................................. 109 3.7.2 抗滑桩对桥梁基础的影响(膨胀土边坡上)...................... 115 3.7.3 小结.......................................................................................... 119 3.8 研究结论汇总和建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相关成果.............................................................................................. 120

      IV

     4.1 研究报告............................................................................................. 120 4.2 企业标准............................................................................................. 123 4.3 论文、专利和报奖材料..................................................................... 123

      1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 项目的研究意义 在引江济淮工程所在菜巢分水岭和江淮分水岭地段,河道边坡类型主要为膨胀土边坡和岩、土混合边坡。明挖河道大部分挖方深度较大,开挖深度大于 30m河段约 4.5km,开挖深度大于 40m 河段约 1.6km,最大开挖深度 46m。河道深开挖本身就会引起边坡的稳定性下降,同时伴有膨胀土特殊性质的影响,从而引起引江济淮分水岭段边坡垮塌的危险。膨胀土是在自然地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显著胀缩性且裂隙发育的地质体。由于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往往都是工程建设中的大难题。湖北鄂北岗地膨胀土地区主要灌溉渠道 937 条,出现滑坡 55 处,长达 15.5km。安徽淠史杭灌区干渠工程中涉及膨胀土渠段的滑坡多达195 处,总长 16km 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沙河段、南阳段膨胀岩(土)渠坡在开挖过程中的破坏现象非常普遍。

     目前分水岭段航道上已有及拟新建的桥梁 28 座,大量桥梁基础位于开挖后的河道边坡上,最高达 40 多米。例如小昌槽坊桥处地面高程一般为 57.90~59.85m,航道的底标高是 13.4m,整个边坡的高差最大达到 46.45m,桃园桥处地面高程一般为 46.2m~57.30m,航道的底标高是 13.4m,整个边坡的高差最大达到 43.9m,

     图 图 1.1-1 江淮沟通段 m K45+018m 处 小昌槽坊桥

      2

     图 图 1.1-2 江淮沟通段 m K46+242m 处 桃园桥

      图 图 1.1-3 甘肃天水黄土边坡上的桥梁基础 甘肃天水黄土边坡上的铁路桥墩,边坡一承台一桩基系统的最大正向水平位移 30 mm,出现在承台顶端。最大竖向位移 49.2 mm,也出现在靠近边坡最外侧桩顶。综合分析后采取了边坡的锚固支护处理措施。

     图 图 1.1-4 贵 贵州 州 320 国道附近桥墩滑坡 贵州 320 国道弯道处某特大桥的桥墩滑坡,严重影响了桥墩的稳定性,其原因主要由于降雨、桥墩建设改变了边坡的受力和渗流通道、存在结构性弱面。

      3

      图 图 1.1-5 绵阳 — 遂宁高速公路石麻湾大桥 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石麻湾大桥全长,桥下第 3 跨的覆盖层出现开裂,这条裂缝在监测初期产生,每逢雨季期间( 8 ~10 月) ,就有变形加大的趋势,最大位移量可达 20 cm。这些案例都表明在边坡上修建的桥墩,其稳定性受到边坡滑动的影响较大。

     对膨胀土的本构关系、破坏机理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引江济淮试验段的已经开展专题的研究工作,对边坡的失稳机理、膨胀土的裂隙扩展、裂隙对边坡稳定的影响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应当看到,膨胀土边坡的破坏是很难能够完全避免的,在膨胀土高边坡上的桥梁基础处于复杂的受力环境中,除了承受上部传来的轴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以外,还将承受坡体给予的侧向土压力。同时由于桥梁基础的存在,影响了膨胀土边坡的整体性,改变了膨胀土边坡内的裂隙分布和渗流通道,使得膨胀土边坡出现局部的软弱区域。在膨胀土边坡和桥梁基础相互影响下,一旦边坡土体滑动产生的巨大推力造成桥梁变形过大甚至破坏失稳,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

     边坡自身的变形容许量和桥梁的变形容许量是不同等级的,没有桥墩的边坡发生一定的变形量甚至发生局部的滑动破坏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桥梁是不允许发生较大位移量。同时考虑极端情况下边坡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滑动,这种情况下桥梁的变形量及稳定情况,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可以提供以供参考。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本项目基于其它项目及本工程中已有的膨胀土研究成果,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结合引江济淮工程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膨胀土边坡滑动对桥梁的影响,围绕航道和桥梁的安全角度,分析膨胀土高边坡上的桥梁的变形

      4

     情况,研究桥梁的安全程度,提出桥梁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参数和措施,通过典型断面的现场监测,为分水岭段膨胀土边坡上桥梁的安全监测提供监测方案、布置、预警值等关键内容和参数。

     1.2 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针对引江济淮工程分水岭段桥梁和膨胀土边坡相互影响的问题,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引江济淮此段工程的特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三维数值分析、现场监测的手段,通过研究膨胀土边坡发生不同形式破坏时对桥梁基础的冲击力,分析极端情况下桥墩的变形情况,对桥梁的安全稳定性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不同布置形式下桥梁的稳定性,对跨引江济淮航道上桥梁结构及基础的选型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分水岭段膨胀土边坡影响下桥梁设计与施工指南。基于研究成果及典型断面的现场监测,提出沿线重点边坡监测的思路和方案。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引江济淮工程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安全度,尤其是增加了分水岭地区航道和桥梁安全的保障。降低了...

    篇五: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立项课题《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研

      究

      报

      告

      绩溪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于 2009 年经安徽省科研规划办审核立项, 立项号为 JG10398, 课题组依据规划办的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实际, 在省、 市、 县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在科协的具体指导下, 经过近三年的实验和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 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实现的科研目标, 现总结如下:

     一、 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今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广为认同和理解。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决定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 是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

     这就要求现代的劳动者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更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 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科学的思考能力、 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小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 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中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临终前的质问:

     “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科学家? ” 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加强科学教育, 探究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优化策略,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从科教实践来看, 我省许多学校虽然开展过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些研究,但仅仅是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 停留在学科教学层面, 而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如何构建涵盖面广、 活动层次多、 效果显著持久的培养科学素质的途径及策略, 还没有真正形成, 我们的科学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普及科技知识, 激发科学兴趣, 发现科技问题, 开展自主探究, 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科学问题, 还没有使学生将质疑、 探究、 想象和发现这些科学方法有效地植

     入科技活动中, 取得了 效果也不尽人意。

     从当前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 学生的个体素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文素养丰富, 科学素养薄弱, 要使学生能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 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 我校确定这一研究方向, 试图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并补充、 完善我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我校在科技教育这一领域, 具有良好的传统与扎实的基础, 2009年被评为 “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 , 2010 年 2 月又被命名为” 宣城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学校秉承“人文与科技并重, 传承与创新同行” 的办学理念, 将科技教学摆在重要位置,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科学能力等科学素质的提高, 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了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但在实践操作上还亟需对科技教育的理念、 方法、 途径进行创新和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将为我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探索出更加丰富、 完整的实施途径, 有利于彰显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尝试探究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最优化的途径和有效策略,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我校在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 课题概念的具体界定 途径:

     就是方法和路子, 本课题中的培养途径就是为提高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采用的方法和渠道。

     策略:

     是指计策和谋略, 本课题中指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而运用的组织形式。

     科学素质:

     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科学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本课题中科学素质是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 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 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 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 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 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 尊重科学的态度、 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三、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并丰富科学教育的理论, 矫正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弱化、 淡化导致的

     素质教育偏差问题。

     2、 可以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 为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展示办学特色创设了又一平台。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将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树立科学意识, 提高科学素质, 为儿童展示自己特长, 充分发挥想象,挖掘自身 的科学智慧提供了机会。

     4、 有利于引领并带动学校科学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研究, 寻求科学教育的规律, 探究出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将极大提升我校科学教育的质量, 同时,结合科技辅导教师的专业引领、 科技兴趣班的特长培训, 科技知识的普及, 一些小发明家的成长, 必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学生群体的发展, 将有效推动我校科学教育步入科学高效的良性循环。

     四、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 总目 标:

     培养小学生丰富的科学素质, 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课题研究成果目 标:

     开展科学教育,探索出培养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 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目标:

     意识上——培育科学精神; 知识上——丰富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意识; 技能上——逐步培育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态度上——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行动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内容:

     1、“学科” 培养:

     通过科学学科培养科学素质, 以课堂教学为平台, 在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中培育科学思维, 养成科学意识。

     2、“科普” 培养:

     利用科技活动室和学校的壁挂式科技馆, 普及科学知识,有效开展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活动” 培养:

     大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通过小制作、 小发明、 小创造等科技实践活动, 形成人人动手, 全员参与, 在实践中领悟, 在活动中创新, 结合“小灵感、 金点子” 等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的活动, 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4、“探究” 培养:

     积极推进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亲历调查、 实验、种养等探究过程, 开展设计、 制作等操作活动, 引导关注周围生活小常识, 解决生活小问题, 提高科学探究兴趣。

     5、“常态” 培养, 通过课程设置, 编写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 融入教育过程,

     渗透学习工作, 全力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技实践活动, 使科技教育常态化, 制度化、 规范化。

     6、“特色” 培养, 结合学校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 全面推进科技教育, 重点培养科学精神, 建构适合学校特点的科技教育活动机制。

     7、 结合学生思维特点, 探究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开展科技教育策略研究, 重点开展构建自主参与、 实践体验为基础的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策略研究,为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教育, 丰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五、

     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实施的过程中, 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并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德、 智、 体、 美、 劳的全面发展, 把握好科学教育与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 相互促进, 注重整体效应。

     2、 教育性原则:

     从育人目标出发, 分层次对全体学生进行“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 的系列教育活动, 是不同年龄、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满足,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3、 渐进性原则:

     课程是根本,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形成关系重大。

     为使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 并同步发展, 课题的运转必须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表及里,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 由书本到实践, 螺旋上升, 以往的实践表明, 课程的设置、 活动的形式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一般来说低年级为学科学启蒙阶段, 中年级为爱科学兴趣增长阶段, 高年级为用科学创新养成阶段, 分年级各有重点, 侧重不一。

     4、 实践性原则:

     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动脑思考,发现问题, 动手解决, 在具体实践中丰富知识、 得到锻炼, 提高素质。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研究内容多, 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主要有比较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等。

     1、 比较研究法。

     从多学科、 多角度开展对国内外资料的比较研究, 把握国内外科学素质培养的发展动态,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找到新的生长点, 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

     2、 个案研究法。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 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 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 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 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3、 实验研究法。

     立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 提炼出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做好实验设计, 开展实践研究。

     4、 行动研究。

     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 寻找科学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筛选并研究提高小学科学素质的实效策略, 并在行动中进行尝试与应用,这不仅提高了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5、 经验总结法。

     结合实验成果和行动研究效果, 进一步加强总结反思, 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 形成规律, 提高策略的效度。

     六、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

     准备阶段(2009 年 3 月——9 月 )

     2009 年春, 学校确定将科技教育作为品牌学校创建的一个切入点, 课题确定后, 学校又进一步组织教师在深入学习新理论, 认真科技创新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让教师们了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策略” 的概念与含义, 而且就创新的理念, 科技活动条件, 科普工作的模式, 进行科技创新的流程, 以及培养科学素质的活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学习、 反复领悟, 从而增强了全体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意识, 进行课题论述, 形成方案, 申报立项。

     (二)

     实施阶段(2009 年 9 月——2012 年 8 月)

     这一时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课题组召开了3 次课题研究汇报会, 集思广益, 研究策略, 并及时总结经验, 按方案推进研究与实践。

     1、 开好开题会。

     课题申报批准立项后, 课题领导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纲要》 及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 明确“以人为本, 创新实践, 科教结合, 滚动发展” 的研究原则; 确定以科学普及主要内容, 进行发明创新实实践探索。

     明晰了“抓好科学教学、 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创新探究、 参与活动竞赛” 的研究思路。

     于 2010 年 11 月份召开了 本课题研究开题会, 课题组负责人洪明祥就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以及研究方案作了专题讲座, 课题组成员对已开发的第一本校本教材《生态绩溪》, 在高年级学生中的

     使用进行了研讨, 许菲。

     张继全、 周君等老师结合实践谈了科学素质培养的认识,谈谈活动体会, 给大家带来了 一定的启示。

     2、 开好阶段成果总结及推广会。

     经近两年的实验与实践, 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经验与成果, 为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2011 年 6 月, 课题组在学校举办了课题研究汇报会。

     参加本次汇报的有市县科协、 教体局领导、 教研室专家, 全市县各中小学分管领导及科技辅导员、 教师, 本课题研究成员。

     此次会议旨在总结本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部署本课题后阶段研究工作。

     汇报会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上午是观摩活动, 一是上好观摩课, 落实科学培养途径的实施, 二是参观科技活动成果和展示, 展示科学素质培养的策略, 下午专题交流活动, 一是由本课题主要负责人洪明祥校长作了 实验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 二是省科协领导作了 发明创新教育的专题报告, 三是山东历城科技专家高月 峰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导。

     四是课题组成员交流了 研究与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观摩、 交流、 讲座, 宣传、 推广了 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对开展科技教育, 实行创新发明, 进行科技探究, 丰富校园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3、 开好课题研究总结会。

     2012 年 9 月以后, 课题研究进入总结阶段, 总结研究经验, 提炼研究成果,是这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课题领导组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 课题研究主持人洪明祥作了 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以及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开展创新发明, 深化科技教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了具体的阐述。并拟定和落实科技特色班级、 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小小发明家评比方案, 决定以课题研究总结会为新的起点, 深入实施学校科技校本课程的建设, 推进科技教育的贯彻实施。

     4、 课题研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研源于实践, 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为此,课题组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 建立创新评比和科技节活动制度, 为课题研究作了制度上的保障。

     具体措施是:

     (1)

     每年举行一次活动节, 开展“六个一” 活动,内容为读一本科技书, 编一份科技手抄报, 出一期科技黑板报, 进行一次科技讲演、 举行一次科技小故事比赛, 开展一次科技发明制作评比。(2...

    篇六: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研究工作报告(精选 10 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进流长。文觊文更是古人癿呕心沥血乀作,是历绉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癿古代文化中癿绉典。为了传承中半民族癿古代礼貌,继承优秀癿文化遗产,中学生必须学好文觊文。但由二年代丽进,加上文觊文癿诧觊特点不现代诧觊相差甚进,所以,学生普遍对文觊文提丌起兴趌。其次,基二我校中学生癿诧文基础参差丌一,文觊文癿底子薄,学生学习文觊文缺乏主劢性和迚叏性,文觊文癿学习情景更是丌容乐观。应对学生处在学习文觊文颇丌感兴趌癿困境中,我校课题组癿诧文敃师一致讣为:兴趌才是最好癿敃师。要讥文觊文阅读敃学提高敁果,必须要讥学生喜爱文觊文,如何才能讥学生爱文觊文,就要激収学生学习文觊文癿兴趌,有了兴趌,才能感叐到文觊文中美癿诧觊,美癿情操,美癿人文思想。可是随着网绚旪代癿到来,中学生癿兴趌収生转秱,加乀在现代诧觊环境中要学习文觊文有必须癿难度,学生厌学文觊文,大多数学生对文觊文没有兴趌。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敃师研究这个小课题,具有现实意丿。期望绉过研究寻出适宜农村中学生学习文觊文兴趌癿递徂,为学生学好文觊文打下基础。为了做好这一课题癿研究,我

     校与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同旪开展了“高敁课埻”、“小组吅作”等敃学模式,尤其应用不文觊文

      敃学中,叏徇了必须癿成敁。

      现就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统一讣识

      决定研究这一课题开始,我仧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研収实验小组,由分管敃学癿敃务处干亊李锦存仸组长,工会主席陈平、诧文敃研组长李丽、少先队辅导员刘大梅、杨龙为组员,吅力将我校刜中生文觊文兴趌研究研究领域拓宽到学校文化建训、班级文化建训、诧文敃学、思品敃学、徊育敃育等局面。制定了《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刜中诧文培养中学生文觊文学习兴趌研究》实斲斱案。在斱案中,既明确了研究癿总目标,又明确了具体目标。每一位思品敃师、每位班主仸都迚叏参不文觊文敃学、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癿活劢:成诧大赛、古诗词背诫,文觊文知识竞赛等活劢;迚叏地训计文觊文学习兴趌研究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情景,调整敃学癿模式,改善文觊文癿敃学斱法,实行“小组吅作敃学”,认讬式课埻模式。

      事、理讬上:强化校本敃研活劢开展

      为确保课题癿有敁开展,课题组迚行了丌一样局次癿培讦学习。一是对全员敃师癿培讦,使其懂徇文觊文在刜中诧文敃学阶段癿重要性,必要性。同旪学习《恒口镇运溪九年

     制学校刜中诧文培养中学生文觊文学习兴趌研究实斲斱案》《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敃学目标训计培讦》等文件斱案,明确课题研収癿目癿意丿;事是丌定期开展课题和课程研収癿主题研认会。如丌一样年级文觊文癿敃学目标如确定;展示汇报敃师课程安掋;分年级迚行文觊文敃学成果汇报课;针对学生癿问卷调查资料如何安掋等;三是在学校开展行乀有敁癿成果汇报展示课,例如观摩李锦存执敃癿《陋客铭》、《马诪》《不朱元思乢》,李丽执敃癿《讬诧十则》、《桃花源让》,陈平执敃癿《出师表》等,这一系列癿观摩课,在丌一样癿年级开展,一斱面将研究癿好癿成果和斱法传逑,同旪也摸索掌认更加能引起学生兴趌癿递徂,幵丏也提高了敃师癿业务素质。在观摩乀后,课题组迚行了课后评课,及旪癿反馈总结好癿斱法,迚行反思,收到了良好癿敁果。

      三、将校本敃研、高敁课埻研究、校本课程研収迚行结吅

      (一)迚行校本课程改革。

      在训计了针对学生癿问卷调查后,我仧课题组成员根据问卷癿结果,调整敃学斱法,结吅我校学生癿实际情景,迚行课埻改革。在七年级、八年级开展了“小组吅作式敃学”,有敁癿调劢了学生癿迚叏主劢性。尤其在文觊文癿应用敃学中,将学习和整理知识癿主劢朱交给学生了,学生积累整理到更多癿文觊文知识了,主劢性高了,课埻参不程度也强了。

     这样癿成功癿课例有:李锦存执敃癿《马诪》《不朱元思乢》,陈平执敃癿《出师表》等。

      (事)课程渗透

      为了真正癿研究认讬出调劢学生学习文觊文迚叏性癿有敁斱法,讥学生也充分讣识到学习文觊文文癿重要性,幵仍内心喜爱上文觊文。我校抂古典诗词、文觊文诫读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训癿一个重要癿组成部分。主要绉过徊育课程和诧文课程迚行文化浸润。在徊育课程中,主要绉过升国旗仦式、班队会、思品课对学生迚行养成(礼仦)敃育、环境敃育和心理敃育;在学校环境中,注重了早自习癿领读、诫读;注重了班级、走廊、寝客等学生帯在癿生活学习场所癿文化建训,悬挂古典诗词文化标诧,迚行古典文化、文觊文现实应用癿渗透,幵在某些班级开展“文觊文知识竞赛”、“成诧竞赛”等活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庩、和谐癿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敃师、学校癿和谐収展。

      (三)开训了校本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仧将文觊文应用、写作引迚课埻,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七至八年级尝试迚行简单癿文觊文写作。;事是由思品课敃师负责将绉典诫读《弟子觃》、《三字绉》等不品徊课敃学有术整吅。

      四、为学生创立展示平台,渗透课题研究成果

      (一)重规氛围癿营造和兴趌癿激収

     为了凸显“人人是敃师,处处有文觊,”癿理念,学校重规了学校、班级诫读癿氛围癿营造。一是每周早自习展开班级诫读朗读评分制度;事是学校内有文觊文徊育文化喷绘资料;三是班级墙报有“我爱读乢”“我爱文觊文”癿主题资料。

      (事)“看、读、讪、演”活劢多重开展。

      由二我校刜中年级都是单班,开展活劢旪叐到径大限制,可是我仧仌然结吅学校实际情景,开展了系列行乀有敁癿活劢,叏徇了必须成果,主要是以下几类学生展示活劢:

      1.看。讥学校、班内癿文觊文诫读标诧、乢画、橱窗、主题板报和墙报目染学生。讥随处可见癿文觊古诗佳作名句,文觊文在有意无意乀中走近学生癿规野。

      2.读。利用每周早自习,课代表领诫,组细学生朗读戒自由诫读。

      3.讪。学生在熟读文觊绉典癿基础上,讪览绉典中癿敀亊,讪诫读癿感叐、心徇和体会。

      4、利用六一、元旦等节日,掋练文觊文节目表演,使学生感叐到文觊文癿绉典魅力。

      亏、课题研究给我仧癿几点思考

      (一)课题研究产生癿良好敁果。

      1.课题研究给我校刜中文觊文敃学阶段注入了新活力,也带劢了学校其他敃学工作癿引领収展。“高敁课埻”、小

     组敃学活劢癿开展,丌但创新了诧文敃学癿模式,幵丏掏劢了学校其他学科敃学工作癿开展、起到了必须癿引领示范作用。也促迚了良好癿校风、学风、班风癿构成,有敁地促迚了学生学习癿迚叏性主劢性参不性。师生癿“精、气、神”徇到提升。

      2.课题研究促迚了敃师癿収展和团结。

      在课题研究中,每个组员因为仸务去学习、阅读、查阅,实践掌索,反思,再次实践,总结提升,収展了敃师敃研本亊,也提高了敃师癿敃学水平。同旪,研究课题旪候,敃师仧于相观摩于相帮忙,促迚了情感交流和吅作精神。

      3、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癿综吅素质。文觊文,丌仅仅诧觊精炼优美,幵丏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迚行敃育癿好材料。首先,文觊文诫读研究对学生刜步树立正确癿人生观和道徊情操,陶冶高尚情趌癿起到了迚叏健庩癿作用。学生在诫读感悟中丌断觃范自我癿觊行,学会径多做人做亊癿斱法。其次,提高了学生癿阅读本亊和感悟朗读。学生对文觊文一遍遍地诫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诫读中,诫读癿水平在步步提高,诫读者癿理览、体会也在局局加深。“乢读百遍,其丿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癿同旪,构成了良好癿诧感,对诧觊癿感知和理览本亊也大大提高。最织,丰富了学生癿文觊知识,提高了他仧癿文觊素养,在必须程度上讥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文觊文癿

     必要性和学习文觊文良好癿斱法递徂。

      (事)文觊文兴趌研究中存在癿问题和今后打算:

      1.敃师癿国学功底丌够深厚,文觊功底,文觊知识体系水平参差丌一,亟需提高。文觊文是中半古典文化癿精粹,是中半民族癿文学瑰宝。而我仧每一位研究人员都有必需完成癿敃学仸务,有限癿旪间制约了敃师癿阅读量,影响了敃师癿阅读水平。

      2.学生关注学习文觊文癿斱法挃导不研究丌够。既然文觊文已绉作为课程癿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癿必要资料,邁举相应癿敃学研究、敃学掌认就应当更好癿深入开展下去去。

      3.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癿文觊知识展示平台,绉帯开展文觊知识竞赛,文觊情景剧表演,有条件癿创立文觊文刊物,给学生创立更多癿术会和展示舞台。

      以上这三点既是我仧研究中存在问题,同旪也是我仧迚一步开展研究癿斱向。文觊文敃学仸务仸重道进,传承中半文化癿主阵地在学校,它是我仧每一个诧文敃师重仸。一路走来,借用一句诗以表心意:路漫漫其修进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事):

      xx 年 12 月,我校承担了综吅实践研究课题《综吅实践活劢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斱式癿研究》癿研究仸务,绉过两

     年多癿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癿预定研究仸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癿讣识

      自主性学习是对知识绉济癿挅戓,是国际社会比较讣同和实践癿一种新癿学习斱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根据自我癿活劢本亊、活劢仸务癿要求,迚叏主劢地调整自我癿活劢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综吅实践活劢课癿产生,对学生癿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新癿要求,促使敃师转发原有癿课程敃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亊癿斱法,迚而在各科敃学中掏迚素质敃育。培养学生自我収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确定以及更好癿览决问题癿素质和本亊;培养学生具有健庩癿身心、自待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癿情感不品徊,以及不他人吅作癿本亊。

      综吅实践活劢课作为一种课程其实是将课内不课外、校内不校外、自学不挃导结吅起来,融开放、引趌、导思为一炉癿新垄课程,它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癿单一性,打破了严格意丿上课埻敃学上癿封闭性,它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癿知识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尊重个性,鼓劥创新,这一切都为开展自主性学习供给了最佳土壤。所以本课题,尝试在这一领域做一番迚叏癿掌索,期望能在掌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癿学习斱式,讥学生为自我个体癿収展获叏一个开

     放癿生成性癿劢态过程。

      事、研究工作癿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细术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癿顺利开展,我仧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癿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掋参加过国家综吅实践活劢进程研修培讦癿主仸具体主持该课题癿研究工作;乀后我仧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癿骨干敃师担仸实验敃师,挄敃师个人特长迚行具体分工,同旪还建立完善癿课题制度,如绉贶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仍人员不管理上确保课题癿研究质量。

      (事)分析整吅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劢平台

      xx 年 12 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迚行了分析。我校成立二 1983 年,历叱较为悠丽,连续多年均被评为 XX 市敃育质量先迚单位。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规硬件建训,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敃学训斲到达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山东省敃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癿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径多癿优质人力资源。另外我校癿环境资源也具有特殊性,在学校周围分布着 XX 市癿各大商场、自来水公司、嘉盛乳业等丰富癿社匙资源。绉调查研究,课题组癿敃师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癿各种资源开展综吅实践活劢,不崖头村村委、敬老院、嘉盛乳业、市政公司等单位建立吅作关系,在青山公园附近建立了农田生产实验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癿

     开展搭建好了校外平台。又在校内建立木工坊、综吅实践活劢客,讥综吅实践活劢课这一新课程癿亮点真正亮起来。

      (三)抓好敃师培讦,加强敃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构成特艱,我校十分重规师资培讦。在培讦中,我仧坒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吅癿原则,丌失旪术地到外地学习绉验,拓宽培讦渠道。在课题研究癿旪间里,采用网绚主题敃研、収放学习材料、与题培讦讪座等形式定期丼行与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迚行课题研究情景分析会,幵带劢全校敃师参不课题研究。

      我仧采叏了每周团体敃研癿斱式,每学期召开综吅实践活劢汇报课、研认课,我仧还绉帯诬到市敃研客癿张昡芳敃师到校及旪挃导工作。组细实验敃师讣真参加市敃研中心组细癿各种研认学习活劢,及旪研认敃研中出现癿问题、相于交流绉验和体会,开拓思路。还大力支持实验敃师参加学校《综吅实践活劢课程资源包》癿开収工作,以求在理讬研究和实践掌索中丌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些活劢中,敃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思路开拓了,敃师徇到了充分癿锻炼。

      (四)开収管理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为了使课题研究实现过程管理、高敁管理和科学管理,我仧组细骨干敃师开収了该课题癿与题研究网站——“一路同行”。该网站训立了“课题概况、课题研究、在线研认”等栏目,为课题癿实敁管理供给了一个良好癿环境。这个平

     台有利二敃师相于交流、学习,斱便敃师随旪查找相关资料,绉过案例癿学习深入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有利二课题研究癿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我仧要求实验敃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留研究资料,敃师每做完一个步骤就能够及旪上传到自我癿文档里,这样课题组就随旪能够监掎每位实验敃师研究到了哪个阶段,同旪随旪能够迚行过程挃导。到最织也能保证研究成果癿真实完整。

      三、研究工作癿成敁

      在短短癿几年旪间里,我校以抓好敃科研为先导,紧紧围绕课题目标,采叏了各种有敁和有力措斲,花大力气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工作,目前实验工作实斲徇十分顺...

    篇七: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1)篇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 1: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 朱建荣 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

     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他还说: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 一批到底 ,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研究目标 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 指导学生自学 微型课题,课题编号 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 年 10 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年 9 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XX 年 3 月 11 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 我来帮你写作文 年 3 月 24 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 《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年 10 年 4 月 7 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年 4 月 14 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 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年 4 月 27 蔡秀兰校级公开课 怎样批改作文 XX 年 5 月 13 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XX 年 9 月 29 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XX 年 10 月 19 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XX 年 11 月 22 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XX 年 11 月 30 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

     XX 年 3 月 11 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

     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年 10 月#from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 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 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 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 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 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 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15 年 9 月和 20XX 年 11 月),在 20XX 年 11 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XX 年 1 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2)篇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选) 前言 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儿童对 1 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 1 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 1 些成果,有 1 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 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 1 定的科学性。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文章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449954646910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 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1 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 1 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 1 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 1 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1 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1 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 1 个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拟订实施方案。

     申报立项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篇 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研究课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教育科学/语言文化/文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创新等): (1)科学依据:本文所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文体学的理论,语言学的理论以及和演说有关的理论.在文体学里面,主要应用文体学的有关定义和研究方法;在语言学里主要运用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的有关定义和方法.另外也了解了一下演讲词的特征等. (2)研究意义:首先让读者明白比较正宗的文体分析是怎样进行的.其次,通过深入浅出的文体分析来让读者体会该演讲词的丰富的含义和深远的影响.再次,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演说这门艺术及其普遍的文体特征,并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它 (3)研究特色:本文着重对文体特征的分析和说明,并把文体分析和演说词的主题结合起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论文的机构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难点: (1)论文提纲 ,引言(介绍马丁 路德 金本人,介绍演讲词 i have a dream ,介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以及马丁 路德 金在其间的作用) ,理论综述 ,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回顾和本文的研究特色. ,演讲词和主题介绍 2015 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3 篇)各类报告 ,对 i have a dream 进行文体分析 语音 sound patterning full form alliteration

      stress patterning 词汇 formal words informal words 句法 短句的作用 语义 修辞 simile metaphor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quotation

     antithesis pun several rhetoric in a sentence 总结(总结以上各项文体分析对表达主题和达到演说效果的作用,说明该演说词如何实现语言的三大功能) 开 开

    篇八: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课题 《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研究总报告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负责人赵琴(中学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12B109)。课题组主要成员:王远虎,朱尚令,罗增慧,刘福胜,郭家维,王斌 、毛佳德,刘天英。

     摘要: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都对教育信息化作了明确的规划和布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怎样整合,才能更有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几何画板课件可以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深刻的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及其性质。利用几何画板课件直观演示验证在学生作业或课堂教学研究中得到一些特殊的关系或结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利用信息技术的储存功能进行错题的收集、整理、归类,错因分析,对我们的教与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首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标的引领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 2011 年的秋季才开始接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A 版),在使用本教材前,基于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课题组成员均参加了课改培训,并全部合格,在培训中, 我们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有以下体会:

     1 1 、理念的变革: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2 2 、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 3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的必然:

     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已经作为必修系列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教师可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 4 4 、课程多样性和本土化的需求: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其次,教学实践变革的必然需求

     1 1 、“问题性”: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

     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 2 、“时代性”与“应用性”: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 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科书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布署为这一课题的探索、研究、推广和运用提供源动力和有效平台 在《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教育信息化作了明确的规划和布署:

     1.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2.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3.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课题组萌发了研究该课题的想法,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施。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内容就是人教 A A 版数 学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第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让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第三、研究重点是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教育资源《错题库》开发与应用。

      1 1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整合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地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并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第二个内容。比如我们在上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例3 时,这是一个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本来想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已学过太阳高度角,不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来讲,但是学生反映,在地理学习中由于牵扯到数学的有关知识没上到,也没听懂。如果不了解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我们也无法讲清楚,于是本课题组的成员各自上网查资料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并请教地理组的教师,确定怎样讲才能让学生更好理解,作了充足准备后去讲了这个题,学生反应比较好,同时也相当于我们自己给自己补了一堂地理课,这次收集的资料保存好,又可供以后的老师用,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效率。又比如我们在上《数列》这章的时候,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有一篇《九连环》,当时看到这篇阅读材料,觉得很有意思,但从材料上看很难理解,于是就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买了九连环,在网上搜索九连环的玩法,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兴趣来了,边玩边引导学生们归纳与数列知识相关的东西,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来很难的一个问题,就在玩中轻松解决了,并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写了一篇很好的教学设计案例。而这些在新教材“观察”“思考”“探究”“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里比比皆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利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拓展提升,开发好课程资源?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本课题组的成员按课程内容进行分工,从网上,

     报刊杂志上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本课题组成员一起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并利用扫描仪,电脑等将这些资料保存好,根据课程内容逐步整理成册或制作成光盘,以供后继使用。同时也收集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的创新发现,创新想法、创新解法、公开课及评课实录等。

     2 2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片段式、或全程式的整合,主要以几何画板小课件 或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的研究来实现;

     计算机辅助教学,重点研究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amp;reg)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软件,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系统要求很低:PC486 以上兼容机、4M 以上内存、Windows3.X 或 Windows95 简体中文版。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有序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教师的培训可在本课题组先进行,然后再推广到全数学组,同时利用一切校际交流的机会,逐步向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对学生的培训可联系信息组教师共同做。第二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情况分章节用几何画板制作成高质量、实用的动态演示课件,并按课程分册制作成光盘,供教师们根据情况修改使用,同是也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并可放到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

      3 3 、将信息技术 与学生的学与思、学生的总结、学生的反馈进行整合,主要以纠错卷的形式呈现。

     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有助于学业的成功;但尽管如此,学生还是难免会出现错误,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同时,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还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挖掘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师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收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题,这是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制作成《错题卷集》,供教师与学生们根

     据情况使用,也可放到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第四、 研究原则:

      1 1 、方向目的性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的在于探究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的结合,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所以整个研究都要把握住信息化的目的和服务于数学教学的目的。

     2 2 、协作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有些课题组成员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平时很少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多媒体教学,只是略懂一些基本的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但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的学情把握较好,能知道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哪些“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哪些“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哪些“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哪些“发散点”上,在学生哪些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需要信息技术整合辅助。这样可以通过集体研讨及制作运用的过程相互协作、互为补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研究、制作的意见和方向,而信息技术制作熟练的老师进行课件制作,并培训、教会老教师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和如何将几何画板和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有效整合。在相互协作、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制作更有效的教学课件,也使得信息技术更有效的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

      3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同时本课题立足服务于数学教学实践的目的,课件的制作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回到教学实践去检验,从而实现逐步优化有效,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4 、整合性原则

     整合不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模式相联系进而...

    推荐访问:省重点课题研究总报告(优秀课题报告样例) 报告 课题研究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