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对课时计划的理解与思考

    时间:2023-06-25 16:0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编者按:本期话题研讨是续《案例研析》栏目关于“如何合理制订单元计划”系列的第13次专题研讨,以“位移性动作技能课时设计——以立定跳远(第3课时)为例”为主题,特邀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博士带领一线体育教师共同探讨水平三阶段位移性动作技能单元的设计。本期选择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博士针对研讨主题,结合案例,阐述了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思考及内容理解等内容,以引起一线体育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如何制订课时计划的思考;一线体育教师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结合本期案例及教学经验,基于“运动条件”,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与达成方法,以及结合动作要素阐述如何确定案例课时内容、从“运动场面”的构成阐述如何进行教材加工、从“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关系阐述如何进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呈现,以期为一线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计划时提供思考与借鉴。后续《案例研析》栏目将继续就本系列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请各位教师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参与话题研讨网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2)。

    本期“案例研析”研讨话题直接涉及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常見的问题,但它却是体育教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完成的教学中的必要程序之一。笔者却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本身的品质和质量是靠每一节课的积累,是关系到体育课程是否能够具备与其他学科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人们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却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从每节课的质量分析和思考,体育学科对自身的认识确实出现了问题,并且这种认识越来越来越偏离客观规律,如,“目标引领内容”,就偏离了学科的知识轨道,相对于有自身学科内容体系的其他学科来说,体育学科内容体系被忽视这一现象,实在是无稽之谈。如果学科体系的内容不存在或者不明确的话,每一课时的内容其深刻含义就难确定,所以说,这样的研讨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所要遵循的规律较多,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如,在教学规律上,首先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等。再如,在教学思考上,诸如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巧、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统筹理解都要在课时计划中得到落实。其他学科在这一点上都有着缜密的思考,诸如数学的三角形这个知识点,分别在小学三、四年级、初中和高中反复出现,但所反映的内容深度和意义都不相同。三、四年级的三角形知识属于一种识别类知识,学生们了解的是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如,三角形的图形和面积计算;初中的三角形则是各种关系和性质的使用,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推理论证;高中的三角形则是在函数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这样的课程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和叠加,而是所有基础知识、能力累积发展的必然呈现。在体育学科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小学教过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到了初中还在教授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甚至在高中还可以看到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如果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个知识点能够像数学的三角形知识一样,有其规定的依据性的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看到的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却只是简单地重复,这样看来,笔者有理由怀疑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到底在哪儿?这样的教学有什么意义?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

    1.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和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问题

    在制订课时教学计划时,国内的通常做法是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结果(达成与评价)的模式。在目标规定上通常又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这3个目标表述。这种表述是否准确呢?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是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而认识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体系下每个目标规定又分为6个层次,如,认知目标的6个层次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再如,第2个层次的领会目标又可以分为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虽然有些教师认为运动技能学习属于操作性技能,但这种理解也有较大的问题。体育教学虽然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但布鲁姆的动作技能目标是大于运动技能目标的,而动作技能目标也是分为6个层次,有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动作和有意活动。很显然这样的目标还可以细化,如,知觉能力可以分为身体知觉、平衡知觉、动态知觉等。只有将这些具体的内容落实到每节课,形成课堂要求,目标才可以落实到位。

    2.目标的行政性规定分析

    我国现行体制是自上而下的3级管理体制,其最高层次为国家规定,代表为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规定很显然是一种总的目标规定,不管其分为几个层次或水平,但都是一种总的目标规定,不是课时目标表现,而一些教师在课时目标叙述时,都直接引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形成大目标小计划的错位应用。如,课时目标中出现“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等都属于这种状况。同样,即使是3级管理体制的学校目标层次也因为有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区别,也需要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过程。

    3.本次“案例研析”研讨话题是否脱离了这种思维呢

    从案例中能看到这种模式的影子,但在内容规定上已经有所突破,也为体育教师继续探讨目标的具体化和内容的具体化提供较好的发展思路。本次案例设计的宗旨已经明确地告诉:“第1课时和第2课时分别为‘感知跳跃时的身体变化’和‘控制身体的方向’,通过2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身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控制好运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第3课时难度加大,并且将内容确定为‘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利用小垫子等器材将学生感知不到(如,表述起跳角度时,如果表述为前上方,或者是在什么角度起跳,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概念较模糊;通过小垫子的辅助,学生能够感知到不同垫子的角度,这样对起跳角度的概念也会更加明确)的轨迹具体化,以此提高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起跳、腾空、落地等关键技术,通过差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很显然,诸如“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这样的提法也是一个较大的课题,问题是案例设计者如何解决这样的课题呢?其效果如何评价呢?这样的课题是具有共性的课题还是立定跳远所具有的独立课题呢?对这些问题可从案例的目标规定中寻找出答案。

    案例给出课时目标是:“1.能够说出立定跳远的运动特性和关键的运动概念;2.能够感知身体在空间上的位移和运动轨迹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调整和改进动作;3.积极思考学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探究并勇于挑战。”对于这样的目标规定与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得出以下答案:“能够说出立定跳远的运动特性和关键的运动概念。”如果属于运动认知范畴的目标,显然应该作为单元目标更为合适。如果作为认知目标的话,应该属于“识记”或者“概念认知”范畴,但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认知,是否符合本次课的目标值得商榷。同样,对于“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等说法也存在着同样的质疑,需要明确化、精细化、准确化。

    二、课时计划的内容理解

    作为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课时计划也是内容进入实施的最初环节,这个环节是整个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起点,课时计划做得好,实施时就可能顺利,课时计划如果不缜密,整个课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

    从课的设计角度来说,首先就是目标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材的加工、课堂的组织安排、课堂学习效果的预测、学习手段的落实等,但这些还都是程序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学策略、教学风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问题与教学设计的融合。本文并不准备对所有环节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只想就内容问题加以讨论,以明确如何理解课时计划的内容。

    本次“案例研析”研讨话题所提供的是水平三的立定跳远内容。在之前的研讨中,曾经讨论过内容的系统化问题,而本次研讨试图将小学低学段、高学段和初中的内容联系起来。但就立定跳远这个内容能否连续化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一个内容的反复出现一定有其内在逻辑性,如,上文举例提到的数学三角形这个知识点,否则,就会出现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这样的简单重复的现象。单纯地谈本期的案例内容,本期给出的案例对立定跳远的解释是:“立定跳远从运动形式上看就是在静止状态下,以双脚起跳的方式,尽可能向上向前向远处跳,并且要求双脚同时落地。在这个过程中,起跳的角度、蹬地的力量、空中收腹和前伸落地都是较重要的,它要求对身体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且在做动作过程中能够协调连贯。因此身体能够怎样运动、身体该如何运动、身体要运动到哪等问题是影响跳跃能力的一些关键要素。”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案例提供的思路是要通过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解决立定跳远的起跳、蹬地、收腹、落地等各种技术问题。如果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中真正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但从给出的练习方法进行分析的话,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从提供的案例来看,实际上体育教师看到了4种不同的组合练习,即:“通过‘前高后低’垫子的辅助,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起跳角度,并且敢于向高难度的动作挑战,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练习,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练情况”“通过‘两边低中间高’运动场面的变化,将运动轨迹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身体的感知能力”“通过‘前低后高’的练习方式提高落地的技术动作,给出既定目标让学生有去挑战的积极性”“通过自由练习进行差异性教学,保证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展示发挥榜样作用,增强练习的信心。”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小垫子的“前高后低”“两边低中间高”“前低后高”和自由选择的形式解决设定的“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的问题。然而,从练习目的来看则又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起跳角度,并且敢于向高层次挑战”“将运动轨迹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内容”“提高落地的技术动作”“通过自由练习进行差异性教学,保证教学效果”等,也就是说案例给出的练习目的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比较散乱。

    如果让学生感知起跳角度的问题的话,那么,与起跳角度有关的知识点与垫子设定的“前高后低”有什么样的关联是必须要指出的问题点。很显然,这种练习并没有明确地告诉参与研讨的教师其内在关联性,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已。简单地说,起跳角度问题既有物理学知识,又有运动生物力学问题,有动作学问题,还有解剖生理学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较好地融合到一起恰当地解决就是教学的技巧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理念,实际上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也是不同的。如,解决的是身体控制问题,那么起跳时肌肉的放松度、伸展度等问题,都要清楚地提示给学生。如果解决的是跳的远度问题,肌肉的爆發力、起跳角度的计算等都需要明确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是一节训练课(增强体质),练习的量就要放在教学的首位。

    由此来看,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课时教学计划中的知识点应该得到关注,如果一节课的知识点不明确,体育教学的内容最终也将是模糊的。

    三、小结

    课时计划制订本身牵涉的要素非常多,是一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本文仅讨论了2个简单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教学目标不应该用教育目标的分类方式代替,也不能用行政规定的目标代替,只有明确具体某节课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其二是内容规定问题,一节课的内容清晰明了,具体的知识点、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和具体的运用方法也就清晰了,否则,教学便缺少了科学性。实际上课时是课程最具体的表现,如果课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推荐访问:课时 理解 思考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