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

    时间:2023-08-29 08:35:0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使教学更加条理化,教案应该明确课程目标,以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

    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使教学更加条理化,教案应该明确课程目标,以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篇1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了解作品:

    ??、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案篇2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三、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2、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4、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当堂检测(5分钟)

    6、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篇5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

    (2)丰满了人物形象;

    (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

    (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篇6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老师小结。

    ⑸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推荐访问:孙权劝学教案精选7篇 劝学 教案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