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比例解教案最新

    时间:2023-09-01 08:2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比例解教案最新比例解教案篇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解教案最新,供大家参考。

    比例解教案最新

    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先前知识,以便更好地连接新旧知识,教案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线上教学和远程教育,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比例解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比例解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比例解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比例解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 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讨论: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习,后讲评)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巩固练习: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第二题。

    比例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比例解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

    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推荐访问:比例解教案最新 教案 比例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