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关于基础教学课题设计的多元方法

    时间:2022-12-29 14:30:2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过程性知识即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几乎所有其它艺术学科的课程范式一样,概念原理知识在一门课或一个单元中只占有极少授课时数,绝大部分课时是用于学生的课题实践?因此,这一特点体现了过程性知识的独特性与重要价值?而在过程性知识展开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去设计有效的巧妙的实践方式及方法,换句话说,学生是以另一种课程内容范式--课题的实践与作业来进行更为直接的知识掌握的?因此,课题是可供课程操作的过程性的学习范式,是课程设计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路径?学习方法?学习形式的具体体现?这就如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若离开有效的实验方法设计,就无法真正掌握课程中的概念原理性知识?

    显然,一个课题,或一组课题,可以成为课程要旨的聚焦点,是课程知识体现的密集区域,所有知识内容方面的课程诉求都被解析为课题中的目标要求?方法?程序,体裁?技能与效果等,都融入了每一个具体要求与展示细节?而且在实际课程中一个教师不管有或没有课题的设计意识,都是在以有设计或无设计的课题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课题是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要媒介?而无设计意识的?贫乏单调而长期重复的课题,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实质上也包括专业设计课程?美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病理之一,那些无设计的课题设计已使课程形态严重变形,实际上是架空了课程,并使许多引进的课程由于缺乏课题的变化能力和发展能力而显得僵化?

    自包浩斯以来的国外专业基础课程的发展经验表明,大量的优秀的课题设计是基础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原因之一,正是一系列充满智慧光芒的课题,大大地从内部充实了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认为,包浩斯基础课程中最富于华彩篇章的部分即是它的课题设计,伊顿?纳吉?阿尔伯斯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也正是通过大量的课题加以体现的?这些课题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的精妙融汇,在严谨中透射出游戏般的自由意韵,它们所揭示的是学习内容与范畴?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的一系列课程要素与形式实质意义?我们可以以伊顿的"形态"课题为例,伊顿对于"形态"这一课题的设计的基本认识与出发点是,"抽象形态的构成练习,不仅有益于增进关于造型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新的表现手法的研究"?伊顿还认为,"为了发现最单纯明了的新型,必须在造型构成的实验练习中培养与发展通过形态的变化与组合而产生的新造型的思维形式"?为了达到这一课程目标,他设计的具体课题如下:

    课题1)形态特性所包含的各种对比可能性及其变化;

    课题2)线?平面和立体三个方面的形?尺寸比例以及数值等比率问题的多元研究;

    课题3)发现最单纯?最清晰的形态,可以通过变化和组合的实验方式来展开思路;

    课题4)以粘土制作立体模型,并以两至三种基本形为造型元素创作构成性作品,再用平面的写实手法把立体的性质表现出来,以加强对立体空间中形态?视觉把握的?有意义的训练;

    课题5)构成中心的合理配置对视觉效果的作用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题设计,其资源?线索与启示应是多元?多维?多样化的,其设计方式可从多方面的客观对象?艺术作品?主观意象?日常生活?相近学科?形式语言中受到启发,从相近学科及各种层次?类型教育的课程课题设计中得到借鉴:

    --来自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因为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与进行视觉艺术基础认知教育特点,课题设计体现出理性与感性的内在融合,体现出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因此,从根本上讲更具有一种"基础"的内涵;同时,对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强调与无处不在的细节落实,及所反映出来的纯真意趣,都对设计基础课程的课题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来自建筑设计教育的启示:建筑学从学科性质到课程性质,从设计语言到形式手法,都与艺术设计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比之下,建筑设计教育更为着重空间关系的建构,突出形式的趣味性,视域更为开阔,基础课题设计出发点与题材选择十分奇特?

    --来自现代艺术形式的启示:现代主义艺术十分注重形式语言,讲究作品的分析性,常常将线条?色彩?光影?轮廓?构图等某一因素加以突出与孤立乃至绝对化?对于它的努力探求"有意味的形式",求新求变的奇思异想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艺术形式创造的可能性与极为广阔性?

    --来自理性法则的启示:许多相关学科的理性法则也可以成为专业基础课程课题设计启示的重要方面,如伊顿从某种哲学分析方法与教育学方法中获得了课题灵感,认为:"构成理论的基础是对比要素的普遍性理论",从而设计出了一系列对比要素的课题?其它如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符号学的许多原理概念与具体法则,都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课题设计的材料来源?

    --来自自然分析的启示:专业基础课程许多课题的共同基点乃是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以认识自然为途径,强调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形成的联系等?

    当然,除了来自多方面的种种启示之外,除了借鉴其它学科与课程的课题样式之外,最根本的是,专业基础课程的课题设计还必须从自身因素中寻找与发现具有本体意义的课题生成方式,本文试图以分解?综合?趣味?理性?发散?聚合等方法,展开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探索?

    方法1)分解:要素提取

    分解方法,即以单项要素作为一种独立主题,进行单纯性形式语言的课题练习?这一课题设计方法,一方面受到分析哲学的影响,一方面受到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启示?它将融合在"全面因素"中的单项因素提取出来,将隐藏在内容或具象物质形态中的形式充分暴露出来,而突出对形式的独立价值的认识与评价方法,它将那种需要从具象物表现中逐渐"领悟"出形式规律的步骤,改变为使单项要素与形式直接走向前台?与习惯性的全面要素的课题相比,单项要素课题方法的提出,带来了训练方式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具有分解性的单项要素课题设计,是国外专业基础课程的课题的常用手法,长期采用的多样化的课题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并形成了许多精典的题例?如伊顿关于明暗?色彩?材质与肌理?形态?韵律?表现的形?主观的形等课题,都是典型的单项要素课题?如以"线"为例,拉沃尔与佩特克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分析了线与体积的关系,线条与样式的关系,线与运动方向,线与轮廓,动态的关系,线的特质?品质?线的表现价值?绘画中的线?线和形的隐晦及显现等,并进行了多种作业的训练?

    单项要素的课题讲究分析性,正由于它是从全面因素的"整体"中剥离,这种抽取的选择?分析?构成的练习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训练机会,它需要进行偏重于形式的观察?概括?比较?联想?发现?综合?提炼等,而不再是被动的去记录?实际上,完成单项要素课题所要调动的从认知到构成的过程,是需要调动多项眼?脑?心?手的要素来展开的?

    更重要的是,全面因素与单项因素两种课题的设计及其所要求的训练,反映出了"聚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特点?显然,全面因素的表象表达着重于聚合思维的训练,因为只有因素的复合-聚合才能表现对象,而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单项因素课题,强调的是"趋向于离开某一中心同时期朝几个方向分散寻求探索的途径"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单项因素经过一种单项方向的极限发展而走向极致,但又在这一单项中形成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价值的视觉系统?它将以前分散的?各自为一体的练习内容统一到了一起,通过课题的方式把分散的缺少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建构?如体积要素,在写实素描?结构素描?色彩写生?基础图案?构成制图?雕塑?中外建筑风格等课程中都有体积问题,但它在各单项课程中以不同的形态反映出来,由于分科学习,学生很容易将其割裂开来,而在课题的系列作业中,以单一要素的"体积"主题,通过不同的作业组合认识体积的不同侧面,并将不同的对体积的认识方法与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并从二维?三维推导出四维体积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对体积的全面认识?

    方法2)综合:横向选择

    所谓综合性横向选择的设计方法,表现在一个课题是由一组有步骤有序列的综合性的作业所构成?反映在课题作业完成方式的多样性,作业资源的丰富性,作业体裁的复杂性,作业制作材料与技法的变化性等许多方面?

    如课题的展开与进行环节,可由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资料文献阅读?课堂讨论?文案与文本写作?调研考察?制作?展示与总结等多种方式综合完成,改变那种以单纯的"画"或"制作"的展开方式?不同的进行手段,是调动观察?归纳?分析?比较?提炼?研究?联想等多种思维活动来进行,需要调动多种手段来完成具有创意性的习作?

    如课题完成的技术手段应是多样化的,除了通常的手工绘制(如临摹?绘画性写生?速写?图案绘制等)方式外,还可采用摄影?摄像?拼贴?计算机制作?复印?现成品?文本写作等技术条件综合完成?使练习者利用各种技术条件及媒介手段,不但丰富了课题表现的视觉样式,而且通过这些技术及它们特有的语言开拓了视觉效果的认识与表现范畴,以多样化的效果启动认知的多元性,催化视觉思维的丰富性?同时,缩短了用于技术表达的时间与难度,将课时集中于形式体验与多种效果的尝试方面?

    如作业题材的资源应该具有广阔性?除了常见的客观物象与表现对象外,更应发现?选择具有特殊视觉感受效应的对象:如某些教具的局部,平常视而不见的物品,或常见对象的非常态表现;如一段乐曲,一股奇异的味觉,瞬间的意念与片断的思绪;如现代艺术史上某件作品或某个著名的事件,某个成语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或一首现代诗的几行句子等?借用这种作业资源以有效的扩大视觉认知?实际情况表明,好的题材可以激发人的发现兴趣,得到意想不到的视觉经验?

    如课题实现的形式手法可以是大跨度的,兼容并蓄的,或具有逻辑发展与理性推导意义的?如同一课题可以由一组作业来实现,可以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渐变,从写实变化到装饰,从现实演化至超现实,从常态发展为变态;如可以从平面过渡到立体,从线性空间演变为矛盾空间,从二度空间?三度空间推导出四度空间;如还能够从黑白发展到色彩,并从纸面画材结合综合材料完成等?

    方法3)趣味:形式游戏

    所谓趣味性,是指课题设计必须具备强烈地形式趣味,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吸引力,在有趣的意韵甚至某种游戏的氛围中展开并完成课题?这种趣味性,使课题本身进入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状态,如同展开一场形式的游戏,使学生以兴奋?愉悦的情绪启发思维,在一种近乎"玩"的状态中,体验课题的目标与意蕴?在完成作业时,让人感到课题的答案如同是在捉迷藏中捕捉住的对象,而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与发现的过程?实际上,许多课程都有某种趣味性,而形式本身也是一种课题资源,在强调趣味性的课题中从形式到形式,展开一场形式之游戏,它可使学生对趣味形式的理解有更深入的体验?

    方法4)理性:逻辑构成

    所谓理性化的逻辑构成方法,是指某些课题的设计要有一种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在课题中体现出较严谨的逻辑关系?尤其是部分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验证某种科学概念与理性规则,而在课题的作业组合中就应反映出一种逻辑结构与推导演变关系,从而使学生经过训练之后,除了"解题"之外,还从课题设计本身得到一种科学精神的启示,如在艺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带有常规性的基本课题,如"四维空间","矛盾图形","超现实图形","图底转换","抽象构成"等,但往往是只见结果而缺少过程,正所谓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就是要通过课题设计,以一定的渐变程序,以特定的理性推导方式,展示从现实到超现实,从常态到变态,从和谐到矛盾,从具象到抽象等一系列的合理的演化线索?又如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课程内容,有一部分知识仍是出自某种科学原理,或反映事物的某种内在规律性?这时,课题设计就应将其演示为特定的生动的"图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全面?清晰的印象?如色彩艺术原理之一"三原色"规律,是认识色彩原理的重要知识点,在课程实践中,曾围绕这一原理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明显理性推导与演绎性的课题:1)三原色调色原理的色标制作;2)三原色色点的图形空间混合;3)三原色静物写生?

    方法5)发散:多元展开

    所谓发散式的多元展开方法,是指在基本课题方向设定后,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可在多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多元方法进行不同类型的展开,选择多种视角,多种方向与多种具体方法进行课题设计?要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应对课题设计方法进行适合目的性的选择,与作业的优化组织?我们可以以"材料"为内容,考察数种不同类型与方向的?多元的课题样式?

    如伊顿的材质和肌理分析的课题设计,是着重于心理的感受与分析性经验?基本课题是:1)编纂各种材料的详细目录,并在每类材料旁注明视觉特征和触觉特征,教学生通过使用这些材料进行造型构成练习以掌握其特性;2)让学生闭眼触摸材料样品,以感觉材料质地并识别它们,然后制作对比材料的综合拼贴画,具象的和抽象的内容都有;3)让学生观察?触摸并且描绘木头等各种材料,达到能不看原物,而根据个人的感觉经验将把握到的材料感默画出来?在这一基本课题作业后,伊顿对于材料和质地的研究促使学生从触觉?质感?肌理的角度看周围的现象,这样,人群?火车站?教室都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再现形式,学生不再拘泥于仿效自然本身,从而自由地解释与表现这些主题,寻找并创造出全新的人与自然的有序联系?

    如许多课题是从自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绘画中的综合材料运用中得到启示,对克里姆特?毕加索?勃拉克?波洛克?塔皮埃斯?劳申伯的手法及关于材料运用新主张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于材质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类课题设计更多从拓宽作品的表现力出发,进行较为纯粹意义上的综合材料构成练习?

    又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开设的材料实验课,其课题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出发点:1)重新界定"材料"的概念,使之既包括可视可触的有形材料,也包括可听可嗅的无形材料,甚至包括人的思想?引导学生面向开放的空间?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鼓励他们在对材料的运用及其对材料内涵的认识上打破原有的概念;2)侧重材料的实验性及其超越实用价值范畴内涵;3)强调在材料的试验和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材料不仅能在视觉和功能的层面改写设计的含义,更在观念上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具体的课题则是借题发挥,如"灯","纸与纸浆","皮肤与我","镇石"等?

    滕菲认为,课题是一个引发点,允许学生将其延展,生成相关概念?她在课程中着重"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两者不可皆得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注重过程中的实际收获,不刻意为一完整的作业而作业"?课题展开时,教师引导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面向开放的空间,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将双手实实在在地与材料融为一体,感受它?把握它?通过对材料的软与硬?抽象与具象?粗糙与光滑?新与旧等并置的体验以及改变材料原有属性实验,择取其中最有生动贴切的材料或材料间的关系结合课题,使其深入?完善?

    方法6)聚合:交叉融汇

    现当代视觉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现象早已表明,表现种类的界限已日渐模糊,单一手法?单一材料的表现手段已大大减弱,逐渐形成了综合化的倾向,艺术家?设计家全方位?多层次的寻求如何利用新素材?新媒体?新技术,以构成新的艺术形式?因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形态?色彩?肌理要素,综合运用平面?立体?空间的形式,综合运用运动?光?多媒体的组合关系,或者进行更大跨度的综合实验,是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的又一方法?

    课题设计运用交叉融汇的方法,是打破平面?立体?色彩?空间光等单项要素的局限,以综合性的构成理念?方法?形式实现新的突破:1)跨领域的综合思考可以暂时摆脱人们熟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向陌生的领域探索,如从其它艺术门类进行借鉴,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中得到启示;2)集合多种形式因素,进行图式变体,如以古今中外视觉艺术名作为素材,以解构主义手法进行重构;3)选择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在对比中进行综合效果的创作,如高技术的人造材料?天然材料乃至冰?雪?水等,体现异常的表现形式?4)采用现代科技条件及多媒体器材设备进行创作,如利用电子媒体?复合媒体?影像?音响?光?动力?计算机等,以新的理念,综合构成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等全方位综合效应的课题;4)可以利用同一个对象作不同形式?材料?技法?效果的练习,通过一组固定的物象,尝试多种表现形式的运用,以锻炼多种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多种形式语言与表现技法的变化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一课题手法实际上是将许多课题统一于同一对象的表达之中,既可以寻找他们之间受制于同一对象的共同点,又可以对比同一对象的不同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可以说是发散与聚合两种思维的统一?

    课程实践表明,课题是课程中的一个有效引发点,它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将其延展,生成相关概念,并鼓励学生在课程中着重"过程"与"结果"关系的体验,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中探索无限可能的实验手段?而其中,对课题设计尤其是设计方法的研究,是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内容,对其有效性的掌握,既是学习国外课程经验的关键方面,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及风格的评价标准之一?课题多元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经验的积累是走向课程成功的必由之路?

    (邬烈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推荐访问:课题 基础 方法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