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2023年度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菁选五篇

    时间:2023-03-29 18:0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  为了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科教师,经请示教育局领导决定开展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于后:  一、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菁选五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

      为了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科教师,经请示教育局领导决定开展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于后:

      一、活动主题:

      展示新课程培训成果,展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选课范围:

      以现行语文版教材各年级(下)测为准。

      三、活动形式:

      1、这次活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为选拔段,凡学区推荐选手均要参加该段活动,主要形式为说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说明、精彩片段展示。评委依据相应标准评分。

      第二阶段为展示阶段。围绕高效优质课堂标准,在选拔阶段产生优秀选手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展示课要求

      参加展示课的老师,在规定篇目中重新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完整课堂教学。

      3、特长演绎

      进入优质课展示的教师,选择最能体现个人才情的某一特长进行5分钟展示。

      四、计分办法:

      1、说课分为100分。

      2、精彩片段展示20分。

      3、优质课展示100分,

      4、特长展示10分。

      五、活动时间:

      5月7至8日。

      六、活动地点:

      待定

      七、结果运用

      按照正式文件规定的评奖要求进行。

      八、名额分配:

      各学区原则上1人。

      九、选手推荐时间

      各学区应在4月底前完成推荐名额上报。

      阳简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设计理念: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画面再先后的分别用自己的话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画面环节,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与名家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为巩固并化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能用古人的诗句吟诵春天吗?你,作为新时期的诗人,又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

      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背,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说说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同学相说一说,评一评,代表全班说。

      2、你发现了什么吗?朱自清的语言和你自己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可与小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 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 读中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通过朱自清语言的学习,写自己的不足,写《反思》;C、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三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3、美文推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师诵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也有学生发现了师的背诵,露出钦佩眼神。

      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积累之后的研读是关键,要落到实处。

      课堂感悟语言美是到位的,反思尚无明显效应。有一点感触很深,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的范背,赏析前师的范例,作文前师的范文,事无巨细,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学语文的示范,渗透读书方法,特别要注意细节,比如写黑板上的字要注意规范,写清楚,写工整,而不只会要求学生字写清楚,而自己却为节省时间而字迹潦草,课堂语言也得规范,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努力做到“学高”、“身正”。

      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燕山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形容词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体会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图,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2)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作扼要记录,学生评论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点拨:指导学生评论,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1)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废物利用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用变废为宝的方法进行发明构思。

      3、培养学生节约、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想象的创造力。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废旧材料,卡纸,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废物利用潜力大

      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在南京担任国民的*监察院长期间,其办公楼附近的公共厕所光线昏暗、坑洼不*,一些不雅之士或情急之人,为图方便,一进门便随地乱屙。于先生身为院长,也不得不常来此地方便,见此情景,怒发冲冠。回办公室后,取来宣纸一张,刷刷写下六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并签上大名,亲自贴在厕所内的醒目之处,以镇不洁习气。稍过片刻,一位年轻的职员看到了这幅告示,不禁心里一阵狂喜,趁浆糊未干将其揭下,匆匆而回。过了几天,这位职员家中大厅悬挂着一幅院长亲笔书写的条幅,同事们观后,艳羡万分,夸之不绝。原来,这位职员将于院长的真迹字幅作了技术处理,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并成了一句警世箴言。一张不宜张扬的告示,一经拨弄,变成一幅哲理十足的墨宝。这段艺坛趣话,令人玩味不止。

      废物是指失去利用价值的东西。废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失去特定功能的产物,如烧毁的电器、报废的设备、失效食品等;另一类是人类在创造有用物时,产生的无用物,如煤渣、污水、锯末、烟气等。自古以来,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你碰到一堆废物时,你会想方设法减少或清除它;当你发现废物的一些有害现象时,你总是极力控制或回避。这种反应固然无可非议,倘若我们把思路反转过来,经过人们的再次创造使之变废为宝、化弊为利,岂不是一件 “一箭双雕”的美差?

      世界上本无绝对的废物。实际上,通常所谓的“废物”仅是把资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不适当处理所造成的。现实中,确有废物存在,只是人们尚未发现利用这些东西的可行方法罢了。废物是摆错位置的财富,能把有害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可见废物利用的潜力巨大。

      阅读课本P8,认识一些标志。

      二、废物利用很精彩

      1、再生毛织毛衣

      2、牛粪转换成生物沼气

      3、舞会上的化妆道具

      三、谈谈身边废物利用的例子

      四、了解废物利用作品制作方法

      1、手偶与面具

      课本P10页

      2、植物托架

      课本P10页

      3、别具匠心的“伞”

      课本P11页

      4、母情节的礼物

      课本P12页

      五、废物利用制作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

      2、教师先引导每一组确定制作的物品名称,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组的设想,教师给予肯定。

      3、合作完成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六、展示作品 谈设计想法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

      七、家中“寻宝”

      课本P12

      活动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产生的垃圾不但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繁杂。通过“换”然一新活动让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对“废物利用”这个观点的印象更加深切。鼓励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能二次使用的绝不随意丢弃浪费,不能再次利用做好妥善处理,不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环保节能,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次活动,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知识,真正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废品回收利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用我们的智慧让废物再次变废为宝,制造出更为有价值的生活用品,设计利用废弃塑料水瓶压扁制成的漂亮的树枝型吊灯,令人叫绝,美丽无比。通过学生也给周围的人们树立了一个节约能源的榜样,让学生做好宣传与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倡导这种观点,这不仅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好,并且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灵活。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使学生懂得了互相关心、互相照应。在这次活动中,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所有的组员团结一致,遇到了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做每件事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事情要有一定的条理;始终做到小组成员团结一心,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放弃,不气馁,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这次活动,学生还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学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

      总之在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废物利用有很多学问,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废物利用,那将会给我们国家省下很多资源。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 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 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 出 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 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一条直线截两条*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 +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

      实际上我们的猜 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 ,(n2-5n+5)2=25.

      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2<(-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 这些方法得到 的结论有 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 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 是假命题。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 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 样的真命题叫 做定理.

      (三)例题与证明

      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 80”这 条定 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 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

      课本P66练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 真命 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五、布置作业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3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主动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做关心世界的有心人。

      2、教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报刊、图书、媒体、网络等)获取并筛选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科技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搜集科技资料,了解科技成果,制作一份手抄报。

      2、或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科技小发明,并确立一人作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写好发言稿。

      3、确定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专家和记者等角色。(专家可由学生邀请与发明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任教师)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包括电脑、互联网等)

      活动过程:

      1、展示幻灯片一:标题“人类没有他们,世界将会怎样?”

      图片: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升、丁肇中、李政道……

      (图片自选,兼顾中外古今,六至八张为宜)

      2、问:仰望这些科学巨匠,你能否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名字和主要贡献?

      (生答略)

      3、幻灯片二:活动主题“科学引领未来”

      总结:是的,我们很难想象,人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同学之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加川港中学初二(3)班科技新闻发布会,有请主持人。

      4、幻灯片四:标题“科技新闻发布会”

      5、主持人上场:

      串联词:

      好,本次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首先为你介绍一下今天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人员。

      (略)

      6、主持人:

      下面请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所搜集的最新科技新闻,请用一句话标题新闻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例:(1)黑猩猩与人类基因相似程度达到96%

      (2)石油价格上涨,各国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

      (3)斯坦福大学教授发现大脑两个区分管妙股输赢

      (4)美科学家称人类载入火星探险可提前10年实现

      (5)美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6)卡西尼号发现土卫二表面有火山活动迹象

      (7)德国研制出超硬纳粹材料,硬度超普通钻石

      (8)废渣变为优质水泥,我科学家发明“凝石”技术

      (9)“勇气”号火星车传回火星沙漠全景照片

      7、主持人:

      同学们的交流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大家也不必妄自菲薄,我想下面的发布会,也会让大家领略一下我们同学当中小小科学家的风采。

      下面新闻发布会的基本程序是:发言人发布新闻或介绍自己的科技小制作,然后记者们共有五分钟提问时间,最后有请专家进行点评。发布会结束时由各位记者评选出“最佳创意奖”一名和“实用科技奖”一名。

      (发言人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发明)

      (学生发言、专家评点略)

      8、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手抄报评比

      (2)小记者根据新闻发布会情况写一则新闻稿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例1: 例2:

      教学设计

      一、复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 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 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 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 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 =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 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 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课后1、2两题( 指定学生口答)

      1. 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 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 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 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 2x的解:

      ⑴x= 1; 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 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

      右边=10-2×1 =8,

      ∵ 左边=右边,

      ∴x=1是 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 左边≠右边,

      ∴x=-2不 是方程7x+1=10-2x的解。

      例2 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4=11; ⑵ ; ⑶2x-y=1;

      ⑷ ; ⑸ 。

      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练】课后题 1、3(口答);2(1、2 )(指定学生板演)。

      三、作业:

      课后题

      同步练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调节好自己心理、情绪的重要性。

      重点

      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难点

      争取了解自己的体能!

      教学任务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3、了解自己的体能

      教学内容:

      1、古希腊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有的呢地认识: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我国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中用形象地比喻阐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

      2、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你必须真正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只有残疾阿体育锻炼,才能体会到锻炼的乐趣,并得到益处。应具有积极、乐观和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并把这种态度和精神渗透在自己的学和生活之中!

      3、了解自己参与体育的现状在课本上做出选择题1——10题算出分数,对应评价参考标准看看自己在哪一种类型当中!

      4、课堂常规: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为了完成学任务,必须认真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开展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以及竞赛活动的基础。

      上好体育课,使课内外体育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对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端正学态度,既要重视上好体育基础知识课,又要重视上好体育实践课,使学科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自己观察老师或同学的示范,细心领会新学的动作要领,并自觉积极的进行学,在练中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3)要遵守课堂纪律和学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因病因事不能上课时,因事先请假;上课前要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或轻便装和软鞋底);要提前2—3分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中要服从指挥,听从老师和小组长的调动。

      (4)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5)要做到课内外结合。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注意复和巩固课内外所学的内容,加强练,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

      (6)服装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课后作业:

      1、根据实际自觉积极的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2、学会发展健康体能的方法!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2)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菁选5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莲牡丹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

      清高避世不慕名利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3

      一、教材依据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

      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

      (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5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⑵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⑴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⑵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⑶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⑴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⑵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⑶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7、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8、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1、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2、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钻狗洞下等人押强盗晏子

      (失败)(胜利)

      狗国下等国生盗之国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3)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 (菁选5篇)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看,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3、独特的语言风格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4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hàn汗水jiàn四溅

      可汗溅

      kè可汗hán可汗jiān溅溅

      yàn燕子zhù著作qiǎng强大

      燕著强qiǎng勉强

      yān燕山zhuó穿着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有爷名:父亲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朔气:北方的寒气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扶将:扶持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初中语文《木兰诗》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反思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颁布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在多媒体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我们只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去挖掘教学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边得丰富多彩;我们也只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做,才能在教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上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朗读教学。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把作品中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接受作品的感染,展示出作品的美、人物的美。

      注意朗读时间的把握,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诗歌的语言精湛,并留下许多情节空白,有许多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情节或场面,我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补充或描述诗中的情节空白或场面,这对木兰形象分析便更加深入了。如:描写木兰的外貌,描写禁闭归乡与家人团聚的场面,描写木兰英勇杀敌的情形……学生当众读出了自己的佳作,心中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我欣赏了学生的作品,发现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

      然而,在这一堂课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对文言理解显然还是觉得太难。虽然这首诗语言比其它文言文要浅显一些,但是,碰到以前学过的词,还是不能较快的理解它的意思。这可能是我*时对文言文词义的归纳不够好。

      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兴趣很大,讨论起来甚至会影响到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这也是我没有把握好收放的尺度。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4)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5篇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洁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cáolì)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1、导语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大家都来说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之前,他的遭遇如何?(**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洁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5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5)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5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1

      【活动背景】

      姓名是每个人的文字符号,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凝聚着父母深情厚意和殷切的期望,通过姓氏变迁这个窗口,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姓氏起源与演化,纵览我们民族瑰丽神奇的文化发展史。基于以上思考,以“姓氏文化趣探”为研究主题,迈开探索姓氏文化的步伐。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己姓名的来历和含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问题;探求*姓氏蕴含的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新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资料,相互交流探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查阅、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探究实践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活动课型】:选题指导课

      【活动对象】:四年级1班学生

      【备课团队】:钟艳杨俊文邓永军黄园华潘晶梁丽

      【活动准备】

      1、查字典弄清楚自己名字中的每个字在字典里的意思

      2、询问父母为自己取名字的寓意

      3、查找或询问与自己同姓氏的古今名人及与姓氏相关的文化背景与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视频

      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姓氏作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姓氏渊源道尽千古沧桑,龙脉传承铸就泱泱华夏。形形色色的姓氏,每一个都可以衍生出一个故事,韵味无穷!

      课件:姓氏文化探趣

      2、姓名趣话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看,这是全班同学的姓名(课件:全班姓名),

      师:不同的姓名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象我,我叫梁丽。梁是我的姓,丽是我的名。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像花一样美丽大方。你们的姓名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跟大家说说。

      二、百家姓探趣

      1、引入百家姓

      (1)从刚才的介绍中我知道有姓王、姓张、姓刘的。你姓什么…

      (2)(课件:全班的姓泛红)你们看,仅仅在我们班就有这么多的姓。中华民族的姓氏就更多了。宋朝时候有人把*的姓氏做了统计并写成一本书流传至今——(课件:百家姓封面)

      (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只要起个头,许多*人都能把这些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语句像歌谣一样背诵出来。因为大家明白在*人的记忆中蕴含着流芳百世的中华根基文化。(课件:百家姓视频)

      2、百家姓

      (1)师:怎么样,想不想一块来读一读!(课件:百家姓一览表)看,这就是百家姓的姓氏内容。(课件:前两列姓氏)请大家跟随电脑文字自由诵读前两列,初略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生自读)

      (2)师: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像童谣那样把节奏带出来。跟着老师再次去感受吧!赵钱孙李读……(师生同读)

      (3)课件:百?

      师:百家姓,这个“百”是指刚好100个姓吗?(生答)

      课件:百——言其多也,编写于宋朝的百家姓收集有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由于百家姓流传了很久,期间有经历的多次的填补修缮,不同时期的姓氏数目也都不一样。究竟现在的百家姓记录有多少个姓氏?大家课后去了解吧!

      【板书:数目】

      (4)师:刚才读了百家姓,谁还记得排第一位的是哪个姓?(赵)

      课件:赵?

      师:为什么赵排第一?(生答)

      【板书:排列】

      师:我给你们些提示:百家姓是在宋朝编写的,宋朝的皇帝姓什么?(赵)

      师:百家姓最早是在宋朝编写的,当时的皇帝就姓赵,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理所当然就赵排在第一位。

      (5)师:一个赵字告诉我们百家姓编写的年代,现在我们把历史车轮往前推进到唐朝。谁知道唐朝的皇帝姓什么?(李)

      师:我们班上有姓李的同学吗?

      师:你知道的李氏名人有哪些?谁再说?

      我们跟随短片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播李氏名人短片)

      【板书:名人】

      师:(请李同学),当知道与你同姓的名人有这么多时,你有什么感受?

      说不定五百年前你们还是一家人呢!

      师:其他同学还想了解什么?

      三、姓氏的起源

      师:让我们把历史车轮向更早以前推进,去了解中

      国各个姓氏是怎样产生的,背后有什么起源故事?

      课件:姓氏的起源

      师:刚才说到了李姓,李姓是怎么来的?咱们去听段故事。注意边听边想,从故事中你了解到什么?

      课件:播视频李姓的起源

      【板书:起源】

      师:说说看,你了解到什么?

      师:这就是姓氏起源奇妙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其他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呀?

      课件:秦汉之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再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推究*姓氏的起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可分许多方面:

      以职业为姓陶、屠、匠等

      以(方位)为姓西门、东方、南郭等

      以动植物为姓熊、马、柏、杨等

      …………

      师:职业、方位、就连动植物都能产生姓氏。真奇妙!你们猜猜看,姓氏还可能是由什么起源的呢?

      师:大家猜的对不对,究竟姓氏还有多少种起源?一切就隐藏在省略号中,等着你们去探究发现。

      四、讨论选题(相机指导)

      课件:活动要求: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商量选定你们最感兴趣的姓氏话题;

      2、由组长把本组选定的姓氏话题写在纸片上,然后分类贴上黑板。

      五、龙的传人

      师: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是*,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欧洲姓氏的历史只有400年,美洲的姓氏历史也只有200多年,日本的文化一直受到*文化的影响直到100多年前才有了自己的姓氏……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身为龙的传人,我们为民族的灿烂文化而自豪!(课件:龙的传人)

      六、小结

      师:下次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组,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后续的调查研究。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姓氏文化探趣教学反思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姓氏作为*传统文化,也是一门科学。一个姓就是一部史,一个姓续写千年情。透过姓氏这个窗口,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姓氏起源与演化,纵览我们民族瑰丽神奇的文化发展史,产生民族自豪感。基于以上思考,此次,我们以姓氏为经,以文化为纬,延续去年的说姓氏写姓氏的活动,迈开了深入探索姓氏文化的步伐。

      亮点一:时间线索

      本次课从现在的姓氏追溯到姓氏起源,将博大厚重的姓氏文化由近及远逐次推移。让学生联系了现实,又追寻一下生命的过往。

      亮点二:文化线索

      通过开课视频、音效、加上一段吟诵,渲染浓厚的文化气息;话姓名含义;解百字,探数目;明赵姓,探排列;李入手,探名人;自由谈,引话题,逐层抽丝剥茧,将姓氏背后厚重的文化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及思考,拉近了学生与文化的距离。

      亮点三:趣味探究

      通过“说”姓名含义;“解”百字数目;“猜”赵字排列;“探”姓氏起源……增加话题趣味。同时注意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运用语言神态拉近师生距离,趣味性、神秘感、自豪情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本课活动过程完整,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目标。学生在本课中,各方面能力的得到了锻炼提升与展示交流,所达成的目标对于下一步探究姓氏文化活动的深入顺利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人的姓氏,就是追溯那生命记忆的源头的一条线索。越探越有趣,越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灿烂瑰丽。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观察、搜集、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3、知道有关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二、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收集成语、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收获秋天》。前段时间,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活动方案,接着全班分为四组,各组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了实践,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现在到了该我们收获的时候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汇报展示”,也就是要将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汇报展示,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展示活动

      导语:就请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秋天的美吧!

      1:秋的常识小组:

      组长:我们组先来汇报,我们组的同学从多个角度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知识,现在就请他们依次为我们介绍

      (1)、秋天的节气。

      (2)、秋天的节日。

      (3)、秋天的谚语。

      (4)、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5)、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6)、秋天动物的变化

      大雁向温暖的南方飞去。秋天的蚂蚁顺着大路,还有暖和的阳光搬运着妩媚的粮食。秋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向南方飞去,不怕严寒的鸟开始储食、筑巢,小鱼儿向河的深处游去,青蛙跳进水塘,树上的蝉不唱了,地上的蟋蟀不叫了,动物们都准备过冬了。

      (7)秋天到了,提醒人们注意保健常识。

      组长:我们这组的汇报结束了,谢谢!

      2、秋天的风光组:

      组长:秋天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秋天的天很高,天那么蓝。秋天来到树林里,黄叶纷纷落下好似成群结对的金色的蝴蝶。

      组长: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3、手工绘画组:

      组长: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利用树叶、果实、花瓣等通过手工制作来展现秋天的美,请大家欣赏。

      (1)、树叶贴画

      (2)、粮食贴画

      组长: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4、秋天的赞歌组:

      学生朗诵:

      (1)、秋天的词。

      (2)、朗诵秋天的古诗。

      生1:《秋思》

      生2:《秋夕》

      生3:《秋词》

      (3)、 朗诵诗歌《走进秋天》

      组长: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3

      一、活动背景

      我发现如今的学生,小报越做越漂亮了,用的纸都是高档的复印纸、打印纸,小报编制得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代价真是不菲。学生*时用的草稿纸也都是些新的作业本或雪白的好纸。每天放学后,教室地面、课桌抽屉到处都有学生随便丢弃的好纸张。我问了几个学生:“这么好的纸被丢弃了,你们不感到可惜吗?”不料几个学生说:“纸很便宜,到处都有,扔掉一点没关系。”于是我利用课间活动让一些学生就身边发生的事作了些议论,这为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作了铺垫。

      二、准备阶段

      1、提出问题

      在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填写《研究意向表》:

      研究意向表姓名问题内容我身边最感兴趣的东西或现象我想了解这几方面的问题建议或要求其中《纸》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密切,有关纸的研究兴趣是学生最集中、票数最高的项目。主题产生了,不等于学生都有积极性和兴趣。果然有一些未填写研究纸项目的学生一脸沮丧。我觉得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创设情景

      我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书包里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接着又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学生纷纷说纸的发展过程,刚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现有关纸的研究也挺有趣的,于是也跃跃欲试提出不少有关纸的研究的问题。兴趣激发了,认识统一了,就可以开始确立子课题或研究主题了。

      3、确立主题,组建小组

      首先由学生自报、自选研究子课题,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小组。子课题确立后,学生便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研究小组。有的小组人太多,有的小组人太少,有的孩子哪个组都不欢迎,有的组上课还好好的,下课又说要散伙,要求重新组合,事情还真不少。我就积极找学生谈话,帮助调整、疏导。小组成立后,选负责人,互抄通讯地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并填写计划书。我们的计划

      我们小组的名称组我们小组的成员织我们的小组长我们的指导老师研我们研究的题目究我们打算研究的内容有内我们小组成员的分工容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三、实施阶段

      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纸的发展历史,纸的原材料和加工过程,纸的简单工艺及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感受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会搜集,分析,整理关于纸的资料;能用旧报纸等废纸做做再生纸,用各种纸张通过剪,折,刻,编,拓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纸工艺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主动参与,大胆展示及公关活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并喜爱纸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形成惜纸、爱纸的习惯及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4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介绍自己的书包的外形、重量等,指导关注自己的书包,引发对书包的问题思考。

      【教学重点】

      了解书包的重量、样式、品牌、价格、整洁度、使用上的优点等

      【教学难点】

      整理书包的方法:按科目把书分类装还是按书本的大小分类装等。

      【教学准备】

      学生的书包。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与提问――认识你们的书包

      1、书包里的东西该如何摆放?这个看似浅显的问题却是学生经常忽视的,所以要提示学生明确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时积累。可以让同学们找找看看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请他介绍一下经验。

      2、书包的结构怎样?比如:是斜挎式还是背包式;挎着或背着是否舒服;书包有多少格;你的书包能否装下自己大小不同的书;外观是否漂亮等。

      3、你对自己的书包的颜色有什么看法?比如:是否喜欢自己书包的颜色、这样的颜色由什么好处等。

      二、学生活动与体验――认识我们的书包

      1、小组合作:拟定认识书包的方法和步骤-----计划。

      2、汇报拟定的步骤。每组选一个同学汇报拟定的计划,再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计划是否行得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3、共同讨论研究每项活动的具体措施:

      怎样调查书包的重量:自己称、请别人帮忙称。

      怎样调查书包的品牌:问、看标签、查资料。

      4、制作调查表:

      5、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

      让学生敞开思路,细心观察,亲自实践,养成习惯。通过认识我们的书包的相关活动来调查了解同学们书包的重量、样式、品牌、价格、整洁度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看似*常的事物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发现问题的环节,通过称重量来体会书包重量与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关系,从观察书包的摆放、书包的整洁度,审视自身的生活习惯等,目的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探讨书包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增强其生活体验,促其感悟升华。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书包的进一步研究,继续研究书包的学问。

      三、教师指导

      1、介绍书包的环节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定先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过程。

      2、小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余地,提倡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占有资料,可以先交流一下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先明确要调查的项目、再更具需要设计表格。

      4、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了解书包与健康的关系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5、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教师可以提供案例,也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借鉴。

      四、整理调查结果

      1、分小组汇报调查的结果。

      2、指导学生根据各小组的结果写出关于“我的书包”的调查的整体结果。

      3、展示调查结果。

      【教学反思】

      1、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

      2、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重?

      3、怎样解决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重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5

      设计理念

      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家乡的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调查家乡的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通过交流、展示,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周围环境有关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1.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然后推选出小组长,并明确小组中各人员的分工。

      2.制订计划,开展活动。

      (1)制订计划。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独立制订一个活动计划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先出示下面的活动计划、观察计划和采访计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计划好在哪里,我们还可以作哪些补充。最后由各小组制订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

      “调查家乡的环境”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指导老师

      参与活动员组长

      组员

      活动目的

      活动的内容

      及时间安排

      预期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调查家乡的环境”观察计划

      观察对象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

      观察方法观察人

      观察目的

      观察内容

      观察后的感

      受和收获

      “调查家乡的环境”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人

      采访目的

      采访内容

      采访的问题设计

      采访后的感受和收获

      (2)开展活动,搜集整理资料。

      ①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观察、采访、查找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梳理所搜集到的资料,使这些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可采用填表的方法将搜集到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结果 资料来源

      污染状况

      污染源

      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当地*采取了

      哪些应对措施

      绿化情况

      在保护环境

      中出现的

      好人好事

      三、课堂交流,相互启发

      1.让学生在活动小组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

      2.各活动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汇报。可以汇报环境受到了哪些污染;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一人汇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由汇报人或汇报人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真作答。

      3.各活动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

      四、自主选材,自由表达

      1.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自主选材,自由表达。从表达的内容来看,可以写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情。从表达的形式来看,可以写人记事,可以写想象作文,可以写建议书,还可以写调查报告。总之,只要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

      五、成果展示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6)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1

      【教材简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散步》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散步》教学设计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7)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随笔3篇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随笔1

      “综合性学习” 是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它对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如何上好这一课题深感棘手,在教学中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徒劳无功。本人也曾经因此感到过迷茫,后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才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了解“综合性学习”特点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语文教师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课题。我们对它就好比一个骑士对新买的一匹跑马一样,如果不对它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便匆忙“驾驭”,自己劳心劳力不说,学生一旦厌倦可就难以挽回。因此,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之前了解它的特点对我们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在“综合性”三个字上,即该课题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目标等都不是单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只有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我们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找准切入点。

      二、认识“综合性学习”意义的必要性

      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认识了这些意义,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

      三、教师开展好活动须掌控的重要环节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开展活动。根据主题确定活动目标。

      目标是活动过程的指针,一般包括三维目标,其中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目标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次活动的主题,正确确立活动目标。例如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主题活动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活动主题来确立活动目标。其具体目标可这样确立:(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文化,体会其在*文化中的丰富;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和创新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搞好资料收集、整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朗诵、讲故事、成果展示等形式参与并完成课堂活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黄河文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随笔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置的,是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教材的设置已向大语文观迈出可喜的一步,在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的崭新气象的同时,也发现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误区——学习目标单一狭隘地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本内容延伸的一种课外学习,从而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的生成性、多层性。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既是本单元由课内认识名人向课外了解的延伸,又是为了对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予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名人、伟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懂得为人之道,明白成功之道,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把学习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与

      手段,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所以很多学生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资料为借口,两周下来查阅资料工作收获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了解,自然就谈不出什么心得体会,课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读读资料。这次学习活动的失败,使我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理解,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水*、情感特征的基础来确定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成性的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的。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认识的高度,在了解学生实际与需要的基础上,放弃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尊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综合性学习完成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使命的关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 如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这一主题,这样安排的意图就是考虑到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学生大都有种焦急忧虑的感觉,通过这个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是能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所以这次学习活动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

      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自己。

      “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除了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还要在对家庭中*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像“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两项主题活动,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因而教育的价值和达成的目标也就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从某些角度展现、折射出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这些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对待。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有善待之心和体察之智,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处于经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如果处理得当,恰恰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随笔3

      我是很喜欢组织学生做活动的。喜欢看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喜欢看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喜欢看他们排成“春晚规模”的主持人阵容,齐声宣布:“活动现在开始!”实在忍不住要笑起来,忍不住被他们的激情感染。电脑里存放的照片、视频,抽屉里塞得满满的绘画、模型,无一不记录着学生对语文世界的积极探索,无一不凝聚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智慧创新,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不可复制的快乐过程,也是无法代替的宝贵回忆。

      凉皮儿嘞!吆喝起来!

      活动的方式可以更灵活。在进行“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了解,我鼓励孩子们利用周末,真正到我们古城的大街小巷走一走。于是,“名胜古迹组”登上城墙,拍下了那女墙的缝隙中透出的新绿,他们说:“这就是西安,历史与新生交错,底蕴与发展并存”;“陕北风情组”手捧红豆、黄豆、高粱、大枣,他们说:“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伸手摸一摸,这是我们家乡的脉搏和颜色”; “美食娱乐组”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教室的不同角落里吆喝起来:“爽口的凉皮呦!辣子油汪汪!”我怎能忍住不去尝一尝呢?那确实是不同于往日的美味!

      李白与席慕容活动的探究力求更新颖。在进行“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学习活动时,教室的前黑板盛开了一朵晶莹的莲,像是在清风中翩翩起舞,顿时,莲的清香不可阻挡地氤氲开来。可是,莲的传说、莲的诗词、莲的宗教文化渐渐让活动的内容变得庞杂而*淡,我有些着急,这次的话题设置的太大,学生们没有了头绪,如果仅仅停留在资料的表层,这样的活动很难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一个*时喜欢读诗的孩子缓缓站起,她说:“席慕容是一朵羞涩的莲,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她莲的心事;李白是一朵孤傲的莲,不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思考的浪花立即又跳跃起来,“周敦颐是一朵清逸的莲”“杜甫呢?杜甫是一支在风雨中坚守的莲!”只有深入的、新颖的探究,才能让孩子真正有收获。这次活动后,很多孩子主动去买了诗集,虽然他们只是刚刚初二的孩子。

      海伦·凯勒的春天活动的引导需要更深刻。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足迹”这个活动时,学生们展示的春天可谓异彩纷呈。有的抓来一把泥土,真实感受春天的气息;有的拾起一小段 枯树枝,给它绑上一朵自制的花朵,说是要给这个枯萎的生命以新的春天,这实在令我惊喜。我想,对于“春天”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季节的思考上,还应该更深刻。于是,我准备了几幅照片,有我和他们一起外出活动的照片,阳光下的笑脸非常灿烂,署名“我们的春天”;有海伦凯勒闭着眼睛轻嗅花朵的照片,史铁生在轮椅上悠闲谈话的照片,署名“生命的春天”;还有“祖国的春天”、“灾难中也有春天”。这次活动的结尾,教室里异常安静,只有沙沙的声音,是孩子们笔下已有春天绽放。

      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生动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希望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我将这些精彩的瞬间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语文,曾给了他们快乐,带领了他们的成长!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5篇)(扩展8)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 (菁选5篇)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1

      我家养了一只狗,叫大黄,我特别喜欢它。

      大黄可爱极了!它肥嘟嘟的,除了鼻子和嘴巴是黑色的,它的毛金黄金黄的.,好像披了一件金色的大衣。它圆圆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耳朵,那耳朵整天竖着,很有警惕性。毛茸茸的脸上,有一双像玻璃球的眼珠镶嵌在眼眶里。它有一张长长的嘴巴,只要一张开,你准能开到它那又尖又多的牙齿,好像很凶。它那又短又粗的尾巴,总是向上卷起,好像要展示自己的威风。

      大黄不仅可爱,而且还贪吃呢!那次,我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美味的面包。这时,大黄跑到我跟前,两只眼睛直盯着面包,尾巴不停地摇摆着,好像在说:“主人,好香呀,能给我一点吗?”这贪吃鬼,真是来得及时。于是,我便撕了一块,塞进它的大嘴巴里。它立马吃了,还发出了“吧吧”的声音。还没等我又吃上一口,大黄又摇起了尾巴,舌头舔了舔我的手,头还伸到我身旁。嘿,这条狗真是贪吃到了极点,哼,我就让你流口水。我又撕下一块面包,故意站起来,把面包放到我的下巴处。这下大黄可急了,叫了起来,还时不时地抬起前脚,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包。看着它着急的样子,我便坐了下来,把面包塞进它的嘴里。一眨眼,面包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大黄吃饱了,转身朝它的窝走去。我叫了它几下,它理都不理我。我生气极了:这忘恩负义的狗,吃了东西就拍拍屁股走人。

      大黄是我的开心果,是我家的“保安”,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它。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2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个美丽的地方,与世隔绝,有森林、高山、湖波、阳光和沙滩。那里物产丰饶,不必为食物担心。渺无人烟,除我之外再无他人。陪我的只有一个木屋,一条猎狗和一只小猫。我随心所欲,不必在规定的时间起床。如果太阳愿意西去,便随它好了。即便到头顶上去也不必管它。一整天待在森林里漫步。绝不会有人跑过来说你家中失火,或是作业未做,而把你如拎小鸡般带回去,让一天的好心情,无影无踪。

      晚上,依靠在安乐椅上,享受火炉散发出来的热量,读着格林童话,幻想着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在广袤的西欧*原上,纵横疆场,所向披靡。偶尔也会被猫儿的叫声打断飞翔的思绪,这时抚摸两下它光滑的皮毛,再咬一口野苹果,让原始而粗犷的酸味帮助自己飞回思维的大海,以便满天的繁星照耀着悄然入睡的我。夜静极了,大概只有不安分的犬儿和昆虫们的叫声会打扰这静的夜。

      早晨,也不会有那刺耳的令人讨厌的闹钟叫你起床,只有清晨的阳光才会让深睡的人儿醒来。大可以不必洗漱,也没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可以带着犬儿继续昨日的"森林探索。也可以提着一篮李子绕着大海走上一天,或是去倒映群山的胡泊边钓上一天的鱼。所有的计划都会使一天的阳光鲜活而美丽,仿佛一切很像是画家穷尽了心血,用尽了最美丽的颜料对一个唯美镜光的刻画。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一个仿佛只有美丽没有黑暗的地方。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3

      两年半前,我在这个学校,又遇到了小学老师,尽管这个老师在小学我已经认识,但是上了初中后我对他的认识又上了一层楼。上初中以来,他是我生*第一位初中语文老师。

      这位老师真是我的知己,我不写作业,用一个我自造的作业给他看,竟然被看穿了。

      老师是你让我知道了议论文。尽管你的水*不高,但在我心目中,你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的爱好是打篮球,他打的非常好,在我们学校是我心目中的一流高手。他另一个爱好是拍照,老师的一大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台好相机,以至于他的拍照技术也是一流的,经过他拍的相片,一切景物会变得格外美好,像在童话中的"风景似的。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胸怀。

      沟通,是春天的绵绵细雨,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沟通,是夏天的阵阵凉风,沉寂了人们狂躁的喧嚣;沟通,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心灵之门的敞开,阳光、友爱和幸福就一起涌入你的心中,春天与你同行,世界从此不再孤单。自然,因沟通而秀美,人类因沟通而和谐,世界因沟通而更加精彩!而沟通使老师教会了下一代。

      老师的目光总是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前行。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4

      一天,我坐在家门口的树下背诵古诗。妈妈走过来问我,“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想起了我写过的一篇作文《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哦,语文是精神,是奉献的精神,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语文是风景,是春暖花开的景色,是夏日炎炎的景色,是秋高气爽的景色,是银装素裹的景色,语文是指南针,他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语文可以让我们描绘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迷人风采,可以让我们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辛苦和喜悦。也可以让我们理解天上不会掉馅饼,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艰辛。

      语文如母亲的呵护,似春风的温暖,像大海的宽广,语文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他让我们知道世界是多么的美妙,语文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引领我们开启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语文一个新的世界,此刻我才发现,是多么奇妙多姿。语文是一门艺术,懂得语文的人,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喜欢它的变幻莫测,喜欢它的神秘诱人。对语文,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向往。语文就是这样善变,我喜欢它的变,因为变,才有活力。它诱使人们去努力寻找,探索,使语文造诣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足迹他使我们明白生活的含义、生存的道理。让我们快乐的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吧。

    初中语文作文400字5

      老子有云:“见素抱朴。”素,即未染色的丝,不及锦之明艳,却是轻中有重,包容无限可能;朴,不饰雕琢的木,去繁就简,却是朴中见华,以其本真之美贴近心灵,兼之素朴即为美。

      *宣纸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轻似蝉翼白如雪。素净洁白的纸质朴浑成,静立于前,古雅*静之感徐徐呼唤而来,创造的兴致也亦随之喷薄而出。笔端随心而动,仿若自由于天地间信马由缰,于纸面流畅游走,承载文化的厚重,呈现精神的绚烂。泼墨书法,抑或长轴画卷,宣纸均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宣纸见于中华之化已有千年,以其精良的制作流程,堪称一件上流的工艺品,却依然以轻薄自居,欣于去承载意境之美的无尽可能性颇有知雄守雌的情怀。朴中之华,得见于此。

      相比于宣纸,水,在更为人们所熟悉。水,是清晨初见晨曦的一滴露珠,一片晶莹惹人心动的小小情趣;水,是烟波浩渺的江海,深沉而不失斑斓的生命之源;水,亦是梧桐更兼细雨,难以承托的文人的泪,那易于难表的国仇家恨。朴素如水,却是朴中见华,似一尘不染,又似涵纳了大千世界,唯有返璞归真,才得以形容万家之美。

      道家有言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包容与谦和便是为人之上善,花团锦簇,若仅仅着眼于此,难免心生偏执,忘乎所以。过眼繁花虽惊艳,却不值得留恋。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才可相辅于人性之美,坚守那一份朴素去感悟生命之华。

      美,当为朴素。

    推荐访问: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菁选五篇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