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9篇

    时间:2022-10-18 16:5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9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收稿日期]2020-07-25[作者简介]苗丽惠(1981-)ꎬ女ꎬ中共晋城市委党校ꎬ讲师ꎮ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9篇,供大家参考。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9篇

    篇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稿日期]2020 -07 -25[作者简介]苗丽惠(1981 - )ꎬ女ꎬ中共晋城市委党校ꎬ讲师ꎮ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苗丽惠(中共晋城市委党校ꎬ山西 晋城 048000)    [摘  要] 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着缺少科学化理念ꎬ服务功能定位不准ꎬ队伍结构待优化ꎬ没有发挥智慧党建的优势等不足ꎬ因此必须转变理念ꎬ使党建科学化ꎬ提升服务功能ꎬ运用“互联网 + ”推进党建智慧化建设ꎮ[关键词] 社区党建  基层治理  问题  路径[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 -3473(2020)06 -006 -04DOI:10. 16162/ j. issn. 1672 -3473. 2020. 06. 002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ꎮ”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状况如何ꎬ就看治理的水平高低ꎮ 因此加强治理是关键ꎬ首要问题就是强化社区党建工作ꎬ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组织力ꎬ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ꎬ用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ꎬ不断提高其服务和联系基层的能力ꎬ从而发挥群众的力量ꎮ一、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党的理论在基层深入学习和运用ꎬ社区党建在基层治理的引领优势越来越明显ꎮ 从宏观上来讲ꎬ社区党建可以凝聚共识ꎬ共创和谐ꎬ依靠党的基层组织不断传递党的声音ꎬ依靠党建联动作用搭建组织网络ꎬ打造便民服务团队ꎬ加强互联对接ꎬ凝聚社区共识ꎮ 重视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ꎬ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ꎬ化解各类矛盾纠纷ꎬ努力创建和谐社区ꎬ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ꎮ 从微观上来讲ꎬ社区党建可以提高居民参与度ꎬ引导社区自治能力ꎮ 社区党员和网格员经常入户走访ꎬ深入社区ꎬ了解和掌握党组织对本社区的基本信息ꎬ同时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助ꎬ为社区自治打下坚实基础ꎮ 比如在环保方面ꎬ社区宣传到位ꎬ呼吁居民积极参与ꎬ将有利于做好环境整治的基层工作ꎮ二、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需提升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ꎬ是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ꎮ 做好党建工作ꎬ就是抓住了基层治理的引导方向ꎮ 随着经济的发展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ꎬ基层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ꎬ需要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作用ꎬ但社区党建仍存在不足ꎬ影响其作用的发挥ꎮ(一)党建理念需科学化用党建引领发展ꎬ用党建引领治理ꎬ需要科学的理念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ꎬ科学的理念才能带动科学的行动ꎮ 但社区的发展由于理念无法跟进ꎬ出现了一些问题ꎬ如党建融合理念不足ꎮ 社区所辖事务较为繁杂ꎬ部分社区抓党建效果不佳ꎬ思想上不够重视ꎬ行动中就缺少主动ꎬ不够积极ꎬ社区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的问题ꎮ 一是没有落实党建的主体地位ꎮ时代是思想之母ꎬ时代在变ꎬ思想也应随之改变ꎮ 十— 6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No.6ꎬ2020(Sum No.184) 2020 年第6 期(总第184 期)。

     。. .。

     。

     九大以来ꎬ我们的国内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民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在社会背景改变的前提下ꎬ用新思想指导基层治理ꎬ改变社区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ꎮ 但尚未落实党建的主体地位ꎬ以党建融合业务ꎬ降低了党建工作的成效ꎮ 二是传统党建工作思维未得到发展和更新ꎬ仍然习惯沿用老方法ꎬ尽管近年来ꎬ我国党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ꎬ效果明显增强ꎬ但仍存有推诿扯皮ꎬ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ꎮ 党建无法带动业务ꎬ业务也无法凸显党建特色ꎮ(二)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需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已经提出了好多年ꎬ由于思想不断发展ꎬ人们对其需求也在不断提升ꎬ组织和服务功能协调发挥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ꎮ 但是部分社区党组织对整体功能认识不到位ꎬ对组织功能与服务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握不准ꎬ对提升组织力的内涵认识不到位ꎬ在实践中缺少提高的途径ꎮ 当政治功能弱化时ꎬ服务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ꎮ 实际上ꎬ社区党建侧重于组织引领ꎬ而忽略了服务功能的发挥ꎬ尤其是在激发群众活力方面不足ꎮ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众的自主意识在不断提升ꎬ群众懂法、学法、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越来越强ꎬ此时ꎬ社区如果再像以前用行政命令和管控的方式进行协调ꎬ在一些领域已然失效ꎮ 服务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ꎮ 但是部分社区社会治理重点规范性不强ꎬ没有由点及面ꎬ工作中顾此失彼ꎬ抓小事较多ꎬ抓大事较少ꎬ宏观思维不强ꎬ把组织发动群众看成是服务ꎬ对党建的核心是引领群众自治认识不清ꎮ 虽然活动的内容较多ꎬ但不解决实际问题ꎬ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ꎬ事倍功半ꎬ不被群众看好ꎮ 有的党组织工作思维不连续ꎬ再加上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畅ꎬ制度不完善ꎬ缺乏可操作性ꎬ结果是落实少ꎬ不管用ꎮ 比如在社区事务公开方面ꎬ主要有网络、公开栏、会议等ꎬ更多是单向的输出方式ꎬ缺少互动环节ꎮ(三)党建队伍结构需优化党建岗位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ꎬ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等等ꎬ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工作能力的要求ꎮ 党建工作实施的效果如何ꎬ与党建工作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ꎮ 他们与群众的联系最紧密ꎬ不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ꎬ并在基层落实党的政策ꎬ还负责疏导基层群众的心理ꎮ 因此ꎬ随着时代的发展ꎬ社区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ꎬ服务和管理的内容不断地深化和细化ꎬ他们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信念ꎬ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素质ꎮ 但是ꎬ目前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政府安置的下岗人员ꎬ面临着后备力量不足ꎬ年龄结构老化断层ꎬ性别结构不合理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ꎬ社区工作待遇不高的困境ꎮ 社区中居民结构以中老年居民居多ꎬ也面临着青老接班问题ꎮ 虽然他们工作积极性高ꎬ有爱心ꎬ很热心ꎬ但他们的知识结构ꎬ能力和体力ꎬ已不能适应要求ꎮ 如果服务意识不强ꎬ长期的不重视和缺少相关培训ꎬ社区工作站位不高ꎬ会制约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ꎮ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积极应聘到社区等基层工作ꎬ但这些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跳板ꎬ流动性很大ꎮ 所以ꎬ目前迫切需要学历高ꎬ能力强ꎬ有经验的各类人才ꎬ加入到社区党建队伍ꎮ(四) 党建智慧化建设需发展信息技术扩展了党建工作的渠道和方式ꎬ为新时期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ꎬ也为传统党建模式带来了挑战ꎮ 在其冲击下ꎬ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略显滞后ꎬ极大地影响了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ꎬ从而影响了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ꎮ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就是信息技术ꎬ“互联网 + ”理应成为我们党作为提高党建工作效能建设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ꎮ 现在基层党建虽然注重技术应用ꎬ但缺少统筹管理ꎮ 首先从分工上就不合理ꎬ把“智慧党建”交给一个部门做ꎬ基层党组织虽然分工明确ꎬ但部门协调性有待提高ꎬ依然存在行政壁垒ꎬ阻碍了资源的共享ꎬ因此难以从整体上提升党建工作ꎮ 另一方面缺少长远发展的规划ꎬ后期的维护不能循序渐进ꎮ 许多智慧党建项目的实施只限于当下的需求ꎬ没有考虑未来人口的发展和基层的规模ꎬ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ꎬ如果设计过于理想化ꎬ难以落实ꎬ后期还需要资金和人力去维护ꎬ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ꎮ 一些网站内容信息量大ꎬ重点不突出ꎬ没有及时更新ꎬ搜索不便ꎻ或者对于部分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ꎬ无法解决的问题ꎬ采取回避问题轻描淡写的方式ꎮ 党建智慧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ꎬ无法吸引群众的注意力ꎬ致使参与度不高ꎮ— 7 —苗丽惠   社区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    建。

     。. .。

     。

     三、解决的对策从以上的分析来看ꎬ解决的路径仍然需要从提升思想理念ꎬ发挥服务功能ꎬ提高队伍素质ꎬ加强党建信息化等方面予以改进ꎮ(一)用先进思想理念引领发展走科学化党建引领之路ꎮ 我们一直强调科学执政ꎬ党建科学性的提高ꎬ需要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实任务ꎬ就是在党的建设中ꎬ正确认识客观规律ꎬ用客观规律推动党建发展ꎮ 我们党一直强调科学执政ꎬ就是要求党建走科学化之路ꎮ 因此ꎬ社区党建工作者必须要自我警醒ꎬ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规律ꎬ实现自我超越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任务ꎮ 党建发展之路既需要转变思想ꎬ又需要创新思维ꎮ 党建与业务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搞清党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ꎬ党员是组成党组织的基础ꎬ党组织要想具有活力和动力必须发挥党员的作用ꎬ群策群力ꎬ只有党员的手举起来了ꎬ群众的手才能跟着举起来ꎬ要用创新思维促党建ꎬ必须用党建活动带动社区发展和建设ꎬ有活动才有活力ꎬ而这些活动的内容也必须贴近群众的生活ꎬ比如“五好家庭”的评选ꎬ通过这一活动将中国传统美德发扬光大ꎬ也发挥了我们党优良作风ꎬ将这种活动持续化ꎮ 采取联点共建的方式ꎬ将社区建设与党建优秀部门联合起来ꎬ将社区党建搞得有特色ꎮ(二)提升服务质量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当前党的建设的新形势ꎬ充分认识到强化整体功能的必要性ꎬ在整体性建设中准确把握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ꎮ 推行精准党建ꎬ加强对党员的精细化管理ꎬ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ꎮ 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ꎬ拓宽服务领域ꎮ 服务群众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ꎬ是党组织凝聚人心、优化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关键ꎮ 以人民为中心ꎬ要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ꎬ清楚人民群众的需求、困难ꎬ急群众之所急ꎮ 我们要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ꎬ真正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现实的存在ꎮ 把服务群众真正落到实处ꎬ创新体制机制ꎬ向先进模范学习ꎬ根据党员和群众志愿者专业特长ꎬ划分队伍设置ꎬ开展特色服务ꎮ 为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ꎬ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ꎮ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当中的活跃人员ꎬ乐于公益事业的人员ꎬ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ꎮ(三)调整队伍结构ꎬ注重人才培养面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专业化和高要求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党建队伍结构ꎬ提升党建工作者的素质ꎬ为时刻应对基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准备ꎮ注重选拔ꎮ 社区党建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ꎬ因此必须从严选拔ꎬ将政治素养高ꎬ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ꎬ充实到后备力量中ꎬ确保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结构得到全面优化ꎬ确保组织战斗力ꎮ加强培训ꎮ 持续性地培训是党建工作者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ꎮ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ꎬ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ꎬ提高其思想政治涵养ꎬ可以采取考试、听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ꎬ让其对党的最新的理论知识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ꎬ在做群众工作中可以运得上ꎮ 其次是业务能力培训ꎬ主要是对党建业务的培训和教育ꎬ结合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ꎬ可以视频教学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ꎬ从而顺利开展工作ꎮ 最后ꎬ还需要技能培训ꎮ 根据党建工作的需要ꎬ培训计算机办公操作和公文写作ꎮ做好激励ꎮ 党建工作不是轻松的差事ꎬ基层党建工作范围大ꎬ事情多ꎬ若遇有突发状况ꎬ工作强度高ꎬ因此对党建工作者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ꎬ不仅要注重其日常考核ꎬ提高工作效率ꎬ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ꎬ起督促作用ꎬ更重要的是情感激励ꎬ从机制上体谅党建工作者ꎬ加强文化建设ꎬ提高其核心竞争力ꎮ 党组织在党建工作者的培养中ꎬ在平时的工作中ꎬ注重其培养ꎬ可以给他们加担子ꎬ提高担当作为能力ꎬ使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ꎬ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ꎬ从而激发其为组织和群众奉献的精神ꎮ 还应设立专项资金ꎬ为各方面开展工作做好基础ꎮ(四)发展智慧党建ꎬ运用“互联网 + ”推动基层治理树立智慧党建思维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ꎬ依托“互联网 + ”构建新的模式ꎮ 随着互联网发展ꎬ各地方党组织已经意识到其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便利性ꎬ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ꎬ拓展“党建 + 互联网”模式ꎬ为党建引领工作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ꎮ 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网络用语ꎬ提升党建内容— 8 —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No.6ꎬ2020(Sum No.184) 2020 年第6 期(总第184 期)。

     。. .。

     。

     的趣味性和新颖性ꎮ 同时应整合基层各单位和社区信息资源ꎬ更好地增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ꎬ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ꎮ 做好顶层设计ꎬ确保“互联网 + 党建”渗透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ꎮ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ꎬ从全局出发ꎬ将单个领域联系起来ꎬ形成一个上下联动体系ꎬ打造党建工作全面信息化ꎮ 畅通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ꎬ健全市、区、街道党建信息服务系统ꎬ在上级与下级、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起桥梁ꎬ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ꎮ 掌握网络时代的话语主导权ꎬ夯实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ꎮ四、结语新时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ꎬ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ꎬ需发挥社区党建的作用ꎮ社区党建是一项精细的工程ꎬ既要注重自身建设ꎬ更要注重社会带动ꎬ需要在理念、服务、人才、信息化方面不断地努力与提升ꎬ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ꎬ才能适应时刻变化的外部环境ꎬ为基层治理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社会驱动力ꎮ[参考文献][1]陈海燕.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功能的路径选择[J]理论观察ꎬ2019(5):36 -38.[2]张  瑛. 浅析如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者综合素质[J]中国市场ꎬ2015(24):207 -208.[3]张  波. 互联网 +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ꎬ2018(2):16 -21.[责任编辑:李春辉](上接第 5 页)另一方面ꎬ注重提升各党政宣传平台的关注度ꎬ加强内容建设ꎮ 例如可以在宣传平台中增设“时评校园”特色专栏ꎬ针对校园发生的热点事件邀请代表性的点评嘉宾ꎬ从...

    篇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社区是城市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地域载体。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社区治理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社区建设、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实现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题中之义。

     一、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行动依据 1.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社区谋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887 年,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他将社区理解为建立在所谓“本质的意志”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社会”,应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而在中国,现代社区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单位体制式微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直接产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还原为“社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起来。但与之相对的是,社区的自治能力十分薄弱,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实际上承接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居民缺乏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内各种团体分散,需要有一个主导力量进行社区整合、共谋发展。而在各种力量中,党无疑占据着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首先,党具有庞大的组织体系。截至 XX 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高达 X 万名,其中 X 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本身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其次,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党始终牢记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且党的宗旨决定了它能够超越社区内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公平公正地协调社区矛盾,大多数社区居民也对党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有情感认同和心理依赖。第三,党具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执政党,党能够通

     过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政府规划与社区发展有效对接,引导社区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能够将行政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与社区需求有效对接,直接助推社区发展。因此,社区要谋求自身发展离不开党的引领。

     2. 党建引领社區治理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必须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要深入群众需要了解社区。社区作为城市人口大量聚集、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承载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甚至是共同价值,了解社区背景是了解社区群众的前提。

     党要代表群众利益需要深入社区。“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的成功经验,通过把党组织建在每个工作和管理的组织细胞中来保持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而社区就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党建工作只有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才能够充分了解社区群众的利益所在。

     党要获得群众支持需要引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水平关系着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等直接利益,党作为执政党,有

     义务加强对社区治理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凝聚群众力量,共同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现实挑战 1. 社区党组织自身基础薄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但由于近几十年来管理体制、工作惯性、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基础。

     ( (1 )难以充分动员社区内的党员。在政治结构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高度交叉任职,社区书记和党委成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配合政府工作上,势必影响党务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组织上,社区党组织的党员、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党员、生活在社区内但组织关系在社区外的党员各自分离,战斗力分散。在党员管理上,社区党组织的党员来自于五湖四海、分布于各个行业,且老党员多、流动党员多,再加上部分社区党组织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开展组织活动时经常出现党员难集中、工作难开展等问题。

     ( (2 )难以有效服务社区内的群众。由于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和社区内其他单位的党员并不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造成有些党员对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关心不够,社区党组织在协调其他单位、利用社会

     资源服务群众上也存在一些难度。同时,部分社区对社区党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将工作重心停留在“三会一课”等最基础的活动上,党组织活动脱离社区生产和生活实际,党建与社区建设“两张皮”,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也就引领不了社区治理。

     2. 社区治理的事务日益复杂

     ( (1 )社区建设事务日益繁多。1986 年,民政部第一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提出了社区服务的任务和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区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社区服务,而是发展为“一个复合体,包括了基层政权体系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培育社区文化和精神等多项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一个发达社区承载的人口可达数万人,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

     ( (2 )社区治理主体日益多元。政府是推动我国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参与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譬如小区的物业公司、业委会、各种社会组织、社区学校、医院,等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党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有超越、驾驭、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这对社区党组织提出了巨大挑战。

     3. 基层治理新格局有待完善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目前的社区治理中,党和政府的作用明显,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仍有待提高,并且它们更多地局限在提供简单的民生服务以及围绕兴趣爱好组建文娱社团的层面,自治能力较低,需要有一个领导力量来统筹、协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治理能力。

     三、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1. 选优配强,打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

     (1)选好社区党委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优配强社区党委班子必须着重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一定的政治敏感性,社区是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矛盾碰撞的主要场域,社区党委班子必须坚定党的立场,自觉与不良思想和不实言论作斗争,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社区事务。二是具有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党委班子直接面对形形色色色的群众,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2)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则必须对照党章党规,用纪律来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对不服从组织工作安排甚至违反组织决定的党员应坚决处分,对不关心社区事务、不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的党员应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党内积极分子应及时表彰和奖励,同时应对全体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进行群众工作和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等等。通过加强党员管理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社区群众中树立党的团结统一、先锋模范形象。

     (3)创新组织活动形式。要充分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可采取发动党员对社区居民需求进行摸排——确立党组织年度活动目标——分组分任务设计活动方案、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评议活动效果的方式,将党组织活动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群众评议结果与党员管理结合起来,丰富组织活动、密切党群联系。

     2. 统筹衔接,丰富党组织的服务资源

     (1)创新完善党群联系服务渠道。要实现党对社区的引领,其根基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充分利用我们党的执政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各种服务资源下沉到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要抓手夯实党的领导地位。譬如,XX 市于 XX 年

     开始推行镇(街道)领导干部直接驻点联系群众制度,由镇(街道)党委班子带头,全体镇(街道)干部分编为驻点直联团队,与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接,并将社区党员分编为辅助工作团队,每周二下午入驻到每个社区联系群众、走访民情,使社区党组织能够更加高效地衔接各种政治资源,巩固了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也推动了社区的和谐高效治理,截至XX 年已累计解决社区群众 XX 个问题,问题解决率达 97.2%。

     (2)推动各级各类党组织统筹发力。社区党组织如果仅依靠自身成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尤其是要以“党建一盘棋”的思路充分发挥全党合力,打破各级各类党组织之间的组织壁垒。XX 市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建立了“1+N+X”区域化党建模式,“1”即社区党组织,它作为龙头,牵头推进区域党建资源整合,带动区域内黨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型党组织形成“党建联合体”。“N”即社区区域内的各类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兼职委员制度、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强龙头党组织与共建单位的协调联系。同时,整合党建活动阵地和设施,在区域内建立党群一体、资源共享的党员服务中心或党员活动中心,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动阵地和设施向社区党员群众免费开放,探索以区域为单位共同开展党组织活动。“X”即社区区域外的党组织,作为“1+N”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开展机关在职党

     员到社区报到等方式,引导区域外资源下沉,补足区域内党建资源短板。目前,全市已建立 X 个区域化党建试点,通过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实现党建资源跨行业、跨领域“大融合”,解决传统模式下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问题。譬如,禅城培德社区依托党务电子平台成功将各方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兰桂社区从“小联合国”蜕变为熟人社区等。不但提升了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的融合程度,也丰富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组织重构,提高社区党组织话语权

     (1)探索拓展党的组织工作网络。社区的不断膨胀对社区党组织的代表性产生了一定冲击,必须要探索扩展党的组织工作网络,给党员深入群众创造组织依托。首先,要将规模比较大的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赋予其更多的活动权限。其次,要将党支部、党小组下延到居民小组和小区楼宇中,以便更好地收集民情。此外,社区内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及非公经济组织等不断萌生,尤其是居民参与意识越强、生活水平越高,各种社会组织就越蓬勃生长,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对这些新生组织,要在其创建之初就谋划扩展党的组织网络,凡是有党员三人以上的设党支部,三人以下的,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

     建立联合党组织。没有党员的,积极物色并发展其优秀分子入党。为发挥党在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打好组织基础。

     (2)探索引导建立居民议事机构。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引领作用的发挥不能走“包打天下”的老路,而要善于引导、强化居民自治。社区党组织应积极推动成立居民议事机构,由书记主持民主议事,鼓励党员参与居民议事机构,锻炼基层党组织通过规则制定、依法依规的民主渠道争取和维护领导地位的能力。

    篇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增强制度执行力与提升治理效能作出了重要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组织领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拔到了新高度。新时代如何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基层治理创新,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打造彰显时代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命题,亟须我们在理论层面深度探究以便进而更好地指导乡村治理实践工作。

     一、现实挑战: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相较而言政治领域的各项

     体制改革和配套措施却相对比较滞后。加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裂变与重构,引致出乡村集体经济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一)乡村社会阶层分化

     当下践行乡村治理的可依赖对象由富人群体、中坚农民与农村老弱群体构成,他们亦是组成中国农村的基本社会结构主体。在培育成为乡村治理党建力量的依靠对象层面,农村老弱群体因其自身身体素质偏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关系网络单一等劣势,不可避免地被排除在党建力量的源泉之外,而富人群体则因其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发展和培养党员的重点关注对象。按照乡村治理传统,农村地区广泛吸收富人群体入党,由率先发家致富的一部分精英群体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引致出富人资源俘获等问题,给乡村资源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流失和困惑。同时,乡村中的由广泛依赖土地发展农业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民群众,则因为受到农业资本化和土地流轉政策的影响,其自发流转土地的利益遭受损失,从而进一步导致其生存和发展空间遭到挤压,农村不得不有更多的力量流向了城市,造成乡村治理主体“失联”的局面。

     (二)乡村治理主体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土地分税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人口转变成为城市人口,农村村民自治制度难以正常运转,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共治的积极性降低,实施村级治理中群众的被动参与变为常态,加之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劳动力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突出,极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同时,配套的人才激励政策尚不够完善,难以吸引到专业农技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造成了发展农村经济及乡村振兴双重动力不足的局面,加剧了本该培养成为乡村治理中坚力量的“治理能人”缺失,农村干部队伍出现“空心化”现象。同时,一些农村干部由于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偏低,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处理工作中明显吃力。在发挥基层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层面,一些党员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薄弱、缺乏责任担当等问题,一些村级干部缺乏相应的领导能力和全局统筹能力,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推进。不难看出,村“两委”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主题活动中常常遭受“冷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宽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吸引专业人才回乡建设,调动不同力量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构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局面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村级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其治理能力的高低无不直接影响乡村治理成效。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村党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村级组织趋行政化趋势、政策落实异化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动议农村经济重大政策决策时,村党组织疲软涣散现象比较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引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治理能力的水平明显不足;在落实行政事务实践中,乡镇政府派发给辖区村级组织越来越多的行政性指令事务,使得基层党组织自主发挥自治作用的灵活性受限,村“两委”被动承接和落实乡镇党委、政府部署的各项烦琐的行政事务。如此一来,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下属单位,按照乡镇政府的部署安排执行各项“三农”政策和农业生产部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诱发“乡镇”与“村治”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党组织在承担行政化事务过程中,政治引领的核心作用难以凸显,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不强,在群众中的组织权威认同度降低。一些乡镇推行的“办事留痕”工作方法,使得各村主任、第一书记、村级包联干部、村专职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在参会议会和迎接检查上,以及整理汇总各类档案文字工作中,而真正用于投入解决农村问题上的精力少之又少。

     二、逻辑机理:党建引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即是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在国家和基层治理面临新问题、新矛盾的背景下,将党建引领置于基层治理框架中既是符合时代所需的现实诉求,又是基层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

     (一)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充分印证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作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缔造者,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统领全局作用,新时期要高效率地开展好乡村治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党的核心领导,这种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需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 100 多年的发展,日益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新时代的核心力量,党的执政根基在农村,“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时代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指导乡村治理各项实践,就是在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体现,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人民群众的协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发挥群众集体力量。

     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位置。这种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始终是由村党组织率领的党员承担模范先锋作用统领村务集体工作,在村级党组织的指导下逐步开展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工作。在村级党组织的坚强引领下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任务,切实联系群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最终达到乡村的和谐稳定。

     (二)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坚强堡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下乡村治理出现的短板亟须发挥党建制度优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形象和能力建设,是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行动自觉,是顺应环境变化和群众需求的自我革新。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乡村经济振兴工作中发挥着“桥头堡”作用。实施乡村治理的关键是人,发挥村“两委”领导下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关键。全面从严治党阶段,党内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增强了党员队伍集体的凝聚力和自

     信心,使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凝聚更多力量参与到乡镇振兴实践当中,构建好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堡垒。二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得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基层工作的本领,加强党性修养和服务能力,做到廉洁自律,积极作为,同时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保障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和呼声强烈的问题。只有切实发挥了基层党建在乡村各项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引領作用,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和党的纪律,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基层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党的执政环境随之发生改变。直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党面临的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必须要在革新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上下功夫。

     一方面,党在新时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就必须将党的建设嵌入到不断拓宽的社会治理结构中,重塑党的领导在

     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形成“双向互动”合力,具体到基层治理层面,必然要求达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善治”目标。

     另一方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然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体制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化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方面,一些地区能够坚持问题意识,树立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典范,答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精彩答卷。天津市开展的“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形成“基层党组织当舵手、街道社区抓服务、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聚合力、社区居民齐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高了治理效能;北京市建立的党建引领“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力求创新基层工作方式,简化为群众办事的工作流程,着力解决了超大城市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路径选择:将党建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的制度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只要不断完善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各项体制机制建设,用于规范指导乡村治理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治理效能。只有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

     制度为保障的实践路径,才能使党建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一)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不仅可以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合力”,成为村务工作的强有力保障,而且可以协调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的思想,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锻炼。可以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引领乡村治理的素质本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二是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积,形成农村党组织领导村务工作的有生力量,按照党的决策部署循序推进各项乡村治理政策,使覆盖面积更加广泛、突出实效。三是要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村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主动引领乡村治理实践的行动自觉,使乡村治理在党的正确引领下逐步有序推进,将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统一起来。更要正确认识政治在引领作用上的价值意义,它并不意味着“大包大揽”,也不强

     调“自由放任”,要正确处理好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做到党建引领村级治理实践的“有的放矢”。

     (二)以基层为核心,推动乡村治理共建共享共治

     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走乡村善治道路,同时乡村达到“善治”的评价标准就是实现治理的“有效”,进一步构筑起乡村治理共建共享共治局面。现代农村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群众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应突出治理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协同共治的治理效能。一是以共建推进乡村治理。要明白乡村治理的共建,主要是村民参与的共建,要运用恰当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方式,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乡村治理有效推动,切实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民意、汇民智”,集中集体力量构筑乡村治理合力。二是以共治完善治理体制。要破除以往的乡村治理的二元治理结构弊病,牢固树立起协同治理的理念思维,充分引领群众、社会团体、乡贤力量參与乡村治理实践,构筑乡村共治的良好局面。三是以共享提高治理时效。乡村治理的追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是使乡村发展的丰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使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形成成果互惠、利益共享,同时共享也意味着责任和风险的共担,既要分享改革的成果,又要警惕和杜绝潜在的风险和

     损失,进一步激发群众为乡村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的根本要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要积极回应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最操心、最烦心、最揪心的实际困难,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深入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需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实际难题。当前,利用最便捷、最省时的方式,解决好群众最需要的生产、就业和就医问题,就是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要,更加关注对高品质服务的追求,乡村治理要致力于...

    篇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构建

     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新时代下,城市社区工作比以往显得更加紧迫化和复杂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的解体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挑战和要求首先出现在城市社区领域,因此社会治理问题也突出的表现在社区治理层面。通过前期文献梳理,当前基层党建研究存在着经验性描述偏多,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很多研究借用的分析工具还是西方的理论如场域理论、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基于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研究和党建理论研究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对于社会结构分化考察不足,

     多从静态性的社会治理角度进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的各领域、各要素、各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形成了“社会有机体”。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来考察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更能对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构进行全面整体把握,从而以动态的视角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一、当前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挑战 (一)社区治理主体与治理资源的之间的矛盾: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的“错位”、“越位”导致党建资源与治理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 社会各要素是社会有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分析社会有机体的起点。科学分析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联系和功能,才能实现社会结构的目标。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主体主要由基层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社会自治组织等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建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中,这意味着社区治理过程中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近年来一些社区社会纠纷的案例分析表明,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时,由于权责关系的模糊化和利益诉求不统一,导致“多中心治理”变成“无中心负责”的困境,从而导致治理无效。

     在城市社区内,社区行政机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等共存是普遍现象,这些党组织之间协同度还不够高,在职能发挥和组织设置上存在着部分重复交叉或者真空的问题,协同效应尚未显现,基层党建工作缺乏统筹推进。此外,部分社区党组织存在着组织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能力不强、党内生活虚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有限。

     社区内社会组织日益蓬勃发展,专业化程度强,具备一些资源上的优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在医疗卫生、供给服务等专业化领域存在着专业化优势,这种优势如何融入党建工作中去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此外,部分社区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工作能力不强而弱化社会组织作用的现象,或者另一方面存在着社会组织活动范围过广而影响到党组织的治理权威。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委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明显,存在着发挥政府行政组织职能的情况。在对上海一些社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居委会日常工作繁忙,承担了街道的部分下放工作,工作主要是依靠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少部分社区志愿者展开,面临着“事多人少财少”的尴尬局面,如何有效融合社区治理格局的难题还未破解。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法治意识逐渐增强,社会生活领域出现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表达方式随意化等趋势,给社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存在着社区民众参与渠道不通、沟通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民众的力量尚未完全发挥。

     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居委会、民众主体发挥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社区内各治理主体间融合度不高,权力结构关系尚未理顺,存在着“越位”、“错位”等现象,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力机制。

     (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尚未同步

     马克思提到“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由生产力变化引起生产关系变革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中国 70 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转向如今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三足鼎立,这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还存在着社区党建内容和社区治理需求不匹配的现象,社区人口构成日趋多元化,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多。传统

     的党建工作方式吸引力日趋减弱,年轻人群体参与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积极性不强。如何实现精准供给使党建工作内容和社区治理相匹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社区治理情况发生了多维变革。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依托单位制构建城市治理体系,单位既承担了传统的行政职能,还要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转变,单位制作用发挥逐渐受限,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如何实现有效进场”的问题得到凸显。社会转型的加速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对社区治理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基层党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基层治理尚显不足,部分社区党建工作理念跟不上社会治理结构变化,党建工作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度还不够,形成了“强建设、弱治理”的格局。此外,从目前各地的一些做法来看,部分社区尚存在着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够准确把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质要求,把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往往在实践中演变为“党建包办社会治理”等,从而造成党和社会关系的变异。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但是社会组织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法律上尚没有明文規定社会组织的地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够顺畅。且大量社会组织的背后也有潜在的失序风险。当前,城市治理体

     系日趋朝着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社区党组织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过程中如何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社会文化建设内涵不足:社区个体原子化现象凸显与社区价值引领能力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社区,人口的流动性增强,这其中也包括部分党员,这对社区的日常治理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在后单位制时代,个人行为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发性和私利性。而社区居民在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很少会自发形成社会组织,居民个体间很少发生有效社会联系,个体结构很难与社会结构做有效连接,属于原子化的个人。而社区是将人们组织起来而形成一定的人群共同体,需要克服单个人的片面性,实现人类力量的增强和生存空间的扩张。因此,在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打破原子式个人的现状,形成社区整体结构,打造社区命运共同体。

     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公共精神塑造不够。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而社区公共精神则是社区文化的内核。公共精神是社区公共生活必需的品质,反映着社区中民众的价值立场、行为方式、品格特质等,是衡量社区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社区共同体的重要标志。因此,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内

     容,而社区公共精神培塑则是社区整体治理的必不可缺的内容。而通过对 XX 等社区调研时发现,部分社区党建工作只注重强调社区党建业务建设和群众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社区公共精神培育、文化产品供给上稍显不足;或者是社区治理过程中,与地域乡土文化结合的不够紧凑,不能够形成社区特色。而公共精神塑造不足则反映在社区对区内民众和驻区单位的文化、思想、价值引领不足,社区民众间缺乏共同的精神认同,社区原子化现象凸显,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推进。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可以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完美结合,将党建的有效性体现在社会治理的问题解决中,提升社会治理效度,实现“治理有效”;同时,增强党建的实质内容,解决基层党建弱化与虚化的问题,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视角:以整体性视野和结构化思维构建平行合作网络体系与垂直权威体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 以整体性视野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马克思强调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

     社区治理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且由于不同社区的差异,使得各行政主体间的联系程度和制约程度又各不相同。因此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视野,从社区治理全局出发,厘清各行政主体的权责关系,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形成“无缝”合力效应;同时强调“扁平化”,减少行政层级,加强协商与协调,形成合作交流机制,使服务更精准。

     以结构化思维将平行合作网络体系与垂直权威体系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需要首先保障社会结构在动态中处于稳定,达到“善治”(good governance),即各治理体系中各行政主体充分发挥职能,彼此相关联系形成合力,维持社区的社会结构顺畅运行。因此,一方面推动平行合作网络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社区内各基层党组织进行网格化重置,将党组织工作触角向社会组织和群众延伸,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网格化体系,逐步把各单位、各楼宇纳入社区党建网格;通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建立不同主体间的交流与联动机制,增强不同治理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扶助弱势社区治理主体和要求强势治理主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将党建与社区治理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有序化。另一方面推动垂直权威体系建设。通过党组织作用发挥协同不同治理主体发挥职能让渡公共治理空间,规范公共权力,引导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

     到社区治理中,促进各治理主体职能发挥,以党建引领的社会力量完成社区治理的任务,形成社区治理权威。

     (二)引领:凝练社区价值,培塑社区公共精神,传播社区文化

     凝练社区价值。社区价值是社区最突出的特色与标识。一是通过对社区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等的梳理,发掘具有社区特色的品质作为社区价值代表,打造社区品牌,培育社区民众德性,形成社区民众的共同价值担当。二是推动各治理主体间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目标。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实际上是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各治理主体间若没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和利益目标,就不可能有一致的社区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因此,在构建社区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维护社区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目标出发,最大限度的形成各行政主体间的的思想和价值共识。

     培塑社区公共精神。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公共精神培塑是社区文化结构的核心要求,是社区整体治理的重要部分。首先要明确社区公共精神建构与社区治理体系的关系。社区公共精神作为一种公共意识并不总是与社区治理进程同步,大多情况下是落后于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只有社区公共精神与社区治理体系价值目标一致,两者的建构方向和进程才是一致的。其次,明确社区公共精神的本质

     和内容。社区公共精神的培塑的本质即是基于社区主体的社会角色的公共性本质而产生的社区责任和价值诉求,由此而产生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内容,即在宏观层面,引领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承担社区建设的任务;在中观层面,引导社区民众合理使用社区公共资源,保护好社区环境;在微观层面,引导社区民众遵守社会公德,彼此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传播社区文化。一是加强社区文化产品供给。围绕不同群体针对性地加强文化供给,推动社区文化发展,让民众能够积极主动地了解社区并乐于参与社区事务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发掘社区内生资源,形成社区特色,宣传社区内部的模范人物与事迹,利用社区民众的“熟悉感”提升模范人物与事迹榜样引领功能发挥效果,进而促进社区民众形成“我们感”和“共同感”,增强社区结构粘性。二是注重社区公共空间作用发挥,加强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利用,形成培塑社区公共精神、传播社区文化的新载体。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区民众的生活需要,更需要承担公共性职能,从而促进民众的社区意识从原子化个人的自我主义转向更有邻里与社会关怀的社区主义。

     (三)核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引领力和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海外学者对中国改善社会民生问题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当前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即是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于人民群众更高级的需求。立足新时代,以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是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质量迅速提升的重要手段。

     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在党组织内部层面,强调标准化建设,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党员管理,增强队伍建设,规范支部生活,加强指标考核,鼓励作用发挥,切实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在外部方面,堅持政治引领不放松,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联系中心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力,把党的建设阵地从党内拓展到党外,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统筹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设想时提出:“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 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

    篇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这告诫我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趋向是党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基层,更启迪我们应更透彻理解党建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功能和时代意义。社区微自治中绝大部分社团负责人为党员,这不仅能够有效发挥政治领导、价值引导及利益协调功能,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还能利用党组织与区域化党建优势,整合社区内闲散社会资源,巩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示范效应。

     一、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党的领导是整合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碎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社会日益分化,在社会整合机制尚未完善、原行政吸纳逐渐弱化情形下,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趋势,当下理论界将这种碎片化归纳为空间碎片化、利益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碎片化与权力碎片化四个方面。若从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角度来看,这种碎片化更为明显地表现为社区组织网络碎片化、社区权力结构碎片化与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不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通过将党组织建立在基层,倾听百姓呼声,能够兼顾各阶层利益,协调各类组织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意志。放置社区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党建+”“一核多元”“组织化嵌入”“复合式党建”“一核四化”及“联合党建”等各类地方社区党建模式。基层党建在整合社区治理结构碎片化上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社区党建以社区实际为出发点,能够协调社区各单位、各组织间的矛盾冲突,避免资源浪费和组织内耗,通过对社区治理主体的联动引导,及时调整社区治理重心和结构,增强社区各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二是通过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和谐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化解社区内居民自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内组织主体的公信力。总之,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治理碎片化的整合,能

     够实现基层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体系。

     (二)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获取的重要来源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中国共产党掌握社会治理的核心资源。首先,党组织通过资源输入、场地共享等方式支持社区建设。相对于资金和空间支持,最吸引社区的还是得到党组织的认同及各类荣誉表彰。前者降低了社区自治、居民结社的风险;后者则体现为授予社区类组织各项荣誉,体现执政党对其的认可。其次,在资源互利上,通过党的联系纽带,能够超越多元主体间关系,在多中心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并能够容纳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纵向对接街道党工委,横向联系辖区内企事业党组织,改变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增强区域化党建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从交易成本上来看,基层社会党组织的上通下达,有着很强的资源链接能力,社区党组织通过与其所在的党组织沟通,使党的宣传和组织资源能够与社区需求形成互补,能够较为顺畅地获取辖区各类资源,并同时有效降低社区自组织运行成本]。

     (三)党的政治功能用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不变色、不褪色

     不同于西方政党代表某个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在利益调解和公共服务中有意偏向,虽然尽力保持罗尔斯所倡导的“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但关乎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中,通常以维护自由的名义牺牲其他利益群体成就少数人最大利益已成为不争事实。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类个体化利益冲突,基层党组织当仁不让地担负起社区利益协调和引导者的任务,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是由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决定的,其核心“公”则代表着全民族的利益,是一种无差别的公共良善,除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的私利可言。这既不同于社区内业委会维护业主(房屋产权所有者)利益,也不同于物业管理公司维护股东利益,而是代表社区内居住的所有居民的利益,因此,在利益调解、公共服务供给上是最为公正公平的一方,并且能确保对党中央政策执行的不脱轨,保证对社区重大事项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对基层政府和其他各类组织进行有效监督,最终使城市社区治理能够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前行,保持居民自治为治理方向的不变色、不褪色。

     二、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障碍

     按照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自身更新两个维度,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面临外部社区治理失灵与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的两大挑战。

     (一)外部环境:社区治理的失灵困局

     域外学界关注到,和国家、市场一样,社区在实践运行中也会出现失灵困局。社区治理失灵是指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效能失效,是居民自组织不能有效运转,无法担负起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职责的过程和结果。针对社区失灵的困境,“精英论”和“多元论”等政策网络视角、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视角、社会资本视角成为西方学者探究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破解社区失灵困局的三大理论分析进路。国外关于社区失灵的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区治理研究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只涉及治理主体或过程的某一方面,很难深刻找寻社区治理的经验密码。

     与西方社会治理不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既面临城市化的挑战,又面对社区治理实践要素与治理条件发育不足的现实。在合作治理视角上,部分学者主要从价值理念强调城市社区多元合作治理制度的构建必须以社区公共性作为价值归依。在治理主体单元上,将社区失灵归纳为政府内部关系不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困境、社会内部关系困境三种表现,倡导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协商机制的建立。在功能定位上,处

     理好政府与社区的功能分化及两者功能互补互动的平衡机制构建被认为是社区失灵有效治理的路径。在社会资本视角上,主要有因规范、信任、合作价值的失去,造成了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社会失范等观点,社区失灵困境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社区内社会资本的缺失与分布不均。

     同时,不同于西方“社会-国家”二元对立的局面,中国社会秩序是由党、国家和社会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地位排序上政党政治居于权力的核心阶层,具有领导全局的作用。在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权力核心位于街道层面,而社区党组织则是社会和国家连接纽带,它既代表国家的宏观意志,也能反映基层社会的民意。从这意义上看,若缺少党组织这一关键变量来研究社区治理失灵是不完整的。即使这样,在实践探索中,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整合,促进社区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二)内部因素:党组织引领能力不足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整合能力不足。从政党内部整合、基层社会整合及社区空间整合角度而言,整合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政党内部整合能力不足,基层党组织内部出现了党员边缘化等问题,如备受关注的“口袋党员”等;基层社会整合能力不足,表现为面对社区治理失灵与基层个体化困境,基层党组织却又因悬浮化问题,难以利用组织优势将处于个体的

     居民有效组织起来,自主地参与社区工作;空间整合能力不足,具体为面对互联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自治空间与行政空间及邻里空间,基层党建表现出枢纽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基层党组织无法有效引导治理主体间良性互动,在基层治理引领上面临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

     二是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对党建思想认识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完善,尤其是培训及思想教育工作的滞后,导致很多基层党组织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有些基层党组织将党建视为“鸡肋”“重经济发展轻党建工作”“经济发展被视为务实党建工作被视为务虚”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社区治理中出现党员模范作用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的困境]。其二是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从基层党组织职能和功能定位上来看,基层党建还出现了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运行机制与边界不明晰等问题[,造成党员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党员带头作用弱化等困境。

     三是党组织引领方式的滞后与效能低下。受“大政府”和“无限责任”理念的消极影响,党建工作大包大揽,基层治理中出现了治理边界不清、治理职责同质等困境。传统党组织因为有行政权力的支持,影响着辖区内可用资源的调配,现实行动能力及组织能力强,短平快的行政引领方式效果明显。

     当下随着党建的深入开展,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设模式已经全面铺开,然而若是引领方式与运行机制如同以前,表面上虽然会呈现一种“合法性存在”的镜像,但由于治理资源的分散化,实质上可能会造成组织间文化难以融合,难以激发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三、社区微自治中的基层党建障碍消解 面对基层党建发展遇到的两大新情况,社区微自治实践提出了新的破解方案,它通过发挥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推动城市社区自治要素培育,激发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使基层党组织及党员最大程度发挥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的示范效应。

     (一)加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区别于传统管理理念,社区微自治理念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尤其强调支持性社会组织与居民主动性的发挥,社区公益组织与政府服务购买项目的对接,从而达到社会“善治”的目标。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微自治单元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协调者和保障者角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社区微自治组织创意通常都是由党员社区工作者提出,居民党员响应,居民中的利益相关者附议而逐渐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了领导者角色。所

     谓领导者角色是指微自治组织成立时,党组织对该组织的性质、人员构成及组织目标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该类组织活动运行中,实时予以政治思想的引导,确保该类组织活动方向和内容正确。协调者是指在居民社团自治中,因其组织资源汲取能力有限,基层党组织还担负起场地、人员等运行条件协调的任务。不同以往的包办,基层更大程度上是借助党组织具备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以积极引导居民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者是指当利益相关者或治理主体因利益诉求发生矛盾冲突时,基层党组织能够有效化解,促进多元主体责任落实。微自治社团因争夺社区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发生诸多恶性竞争,通过微自治组织内的党员协调和协商,发挥查漏补缺的政治治理弹性功能],能够确保社区自治在迈向网络化方向的良性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在社区微自治中发挥领导者、协调者与保障者功能,不仅确保了基层治理新事物方向的政治正确性,更进一步巩固了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党的权威亦开始下沉至更精细化的治理单元,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也进一步扩大。

     (二)提升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水平

     基层党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基层社会强有力的组织纽带,它一方面在引导社区自治要素发育中,不断将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延伸并纳入居民自治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规范着行政

     权力发挥作用的领域、方式,规范基层行政机构行为,防止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减缓居民自组织行政化倾向,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在居民公益社团等微自治要素的培育上,基层党组织借助其丰富的组织资源和动员能力,能够在培育之初解决居民自治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基层党员通常是由群众中思想先进和行动力强的居民构成,他们往往也是微自治单元的中坚力量。随着微自治组织的逐渐发展,居民公益网络的逐渐完善,以居民自组织体系为载体,基层党组织通过思想引导和利益关联,不断增强原子化式居民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催生和培育居民的合作习惯,形成党员引领下的居民成员互相信任的氛围,进而形成建立非正式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基于这种信任互惠的社会资本运行法则,获取内在的选择性激励,开展理性的居民集体行动。

     (三)增强社区治理中的基层民主程度

     以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宏观、中观层面,如社区选举、时事论坛以及社区公共服务,往往都跟社区发展规划及运行息息相关,居民通常将其视作社区中的大事。与此不同,微自治强调在遵循自治规则下居民的生活小事,着力于微观层面上的居民自治行为和自治事物,以回归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本义。微自治的重要特点就是一改以往将社区视为行政空间和居住的物理空间理念,将社区视

     为一种情感共同体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体空间,这种共同体空间拥有许多居民自组织,在这些微型组织的持续互動中,社区最终将形成良性发展的公益组织网络,形成更高层面的情感归属共同体,这是城市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原型。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法国经典作家托克维尔通过历史追溯与实证考察,得出未来最有效的民主形式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等小民主,而非参与宏观抽象的政治大民主的结论[。社区微自治实践正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民主习惯的培育,它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借助专业社区工作方法,将议题聚集到微群体上,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创设微项目,成立微社团,实现社区社团的微自治。整个过程中,居民既是项目主要制定者、计划主要执行人,又是公益项目的主要评估者。这不仅赋予了社区居民及社区自组织更多的表达权、决定权和行动权,激发了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更是将基层党建、专业团体、社工机构等政治元素、社会元素与社区元素有效整合起来。换句话说,微自治过程既是实现居民公共理性提升,推动自治舞台运转的关键要素,也是居民最先开始的共同体生活载体,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居民交往,提高居民自我效能感,提升社区民主程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党建对于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而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很多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探索,把这些有益的创新和探索进行总结和推广对于解决现实中遇见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 XXXX 社区为例,总结了该社区基层党建在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做法和成效,最后提出了对于全国范围内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启示。

     一、引言

      2018 年 7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习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建来引

     领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的关系认识不清

      第一,认为基层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二者毫不相关。有些党员干部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认为基层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毫不相关。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受到外来思想的入侵,认为基层社区的治理强调基层的自治,基层社区的治理主要依靠相关社会组织,不需要党组织的干涉。这种片面强调自治的观念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频发,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组织是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而是需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区的治理。

      第二,认为基层党组织完全包办基层各项事务。有些党员干部认为基层党组织应该完全包办基层社区治理涉及的各项事务,不需要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这些看法也是不对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区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党员领导干部的努力,更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断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

      (二)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对于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具有重要影响。基层社区面临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坚定的思想信念。而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中的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领导能力,处理社区复杂问题时出现了能力不足的情况,甚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信念,与宗族势力、黑恶势力勾结,充当保护伞,导致社会治理失序风险上升。

      三、XXXX 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探索

      第一,打造多元治理平台,提升治理能力。XXXX 社区党组织为了改变传统组织工作乏力的状况,打造了多元化的治理平台,着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该社区的党组织不仅构建了“1+N”的党组织结构,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六小联通”,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质量;更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上门服务打造了“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

      第二,加 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质量。XXXX社区党组织意识到,要提升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社区服务能力,所以,該社区的党组织定期举办党员培训会,针对部分党员处理综合事务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强培训,努力打造一只高水平的党员队伍;XXXX 社区党组织还不断开展“三访”活动,让党员干部走

     进社区居民家中,面对面地解决问题,提升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我党方针政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制度建设的效果,进而影响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可以做出表率。更要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锐意进取,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阵地建设,通过加强党建来不断引领基层社区治理。

      第二,密切党群关系,鼓励多方参与治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非常大的变革,社会人群和阶级不断流动,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小;随着社会人群的不断流动,基层居民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就增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难度。所以,要不断密切党群关系,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调动机关党支部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出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有利于缓和

     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党群之间的关系。

      第三,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化解矛盾,缓解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与国际上的交流容易频繁,很多意识形态和外来思想涌入,这不仅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各种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而基础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有利于防止意识形态的入侵和外来思想的涌入,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基层党组织要充分的听取民意,关注民生,解决民事。及时掌握各方的利益冲突情况,并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和管理,调整好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对基层社区治理的引领。

    篇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我国城镇经济和生活的发展均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区作为组成城镇治理的基本单元,更为重视社区治理的治理模式和治理途径。在传统社区粗放化治理的根基上建立社区治理精细化,将常规的社区治理引向深入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思想的新型治理模式。如何推进“粗放型”的传统治理转向更为精细化的社区治理成为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以政党组织为枢纽,建设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有效整合与服务创新细致的社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致使社区的传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价

     值的传播与人口流动性共同塑造了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即社区。而各种相似的独立社区共同组成了社会治理系统,承载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功能。社区以城镇的地域为边界,通过社区中的各类机构实现社区服务,从而推行各种制度保证社区中的居民可以维系其日常的生活。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开启了新的章程,社区治理也成为了国家发展征程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加强基层社区的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建设,也指出了“加强社区智力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区数量日益增多,社区党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党支部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明显增强。

     但是,我國当前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单位制日益弱化和虚化,社区之间的流动性和居民的自主性增强,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了边缘化的问题。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生存空间也随着发展不断扩展,社区民众层次变得更为多元化和独特化,社区当中居民需求从基本生存需求转变为更加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的高层次需求。单

     位制式微的局势也使人民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人民的需要也从吃饱穿暖的简单需求转向多样性、高层次的复合型需求。社区的工作逐渐增长,呈现出多样多变和繁重复杂的特点,内容涉及民政、公安、司法、社保、教育、文化、计生等方面,社区工作肩上的重任日益沉重。社区党组织是我国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执行上级党组织要求的战斗堡垒,社区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治理模式无法解决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城镇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成效。社区治理精细化的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就理论层次而言,精细化治理是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成功经验的综述性表达。就实践层次而言,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反思实践探索。社区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础,更是组成执政党的基本单元,社区党建也是党建设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形成的良性互动,将为重建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变化结构之间的契合性提供新的可能。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建设,发挥党建的政治思想引导、组织协调与服务指导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实现党建在社区治理工作当中的全方位覆盖。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以基层党建为主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局面是当前新时代社区治理精细化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 XX、XX、XX 三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依据三个城市在探索社区治理模式,特别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本文从三个城市出发,对比各城市代表性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之间的异同特点比较,分析探讨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现实困境,将党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与社区治理精细化主体多元化、手段智能化和标准规范化服务相结合,从而优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路径选择。

     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现状分析和现实困境 (一)我国部分地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异同特征分析

     通过表 1 中不同城市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以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精细化治理模式都是由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组成的,而每个城市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1.党建引领为核心主体的同质性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XX 市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以“党建引领和五方共建作为社区治理的治理主体,推动党建工作和社区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协调并进,通过党组织带动和促进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工作和社区治理。XX 市随着社区自治的推进,原有的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为三驾马车搭建了协商共治的平台已发展成为“1+5+x”的主体公治。即社区党组织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驻区单位党代表、社区民警以及若干群众团队的共治体系。XX 市为加强社区党委领导核心的作用,选配优优秀的社区党委领导班子。同时以党组织作为社区的治理主体,架构和建设完整坚强的社区党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党建“碎片化”问题。在各社区逐渐建设小区党支部,在商圈和工业园区建立党组织,健全 XX 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XX 市和 XX 市都由原有的单个主体自治转向了多元主体公治,由党建作为“马车头”引领多方“马车”齐头并进,但XX 市在五方共建的基础上增加了群众团队的治理主体。XX市则仍然由党组织作为社区主要的治理主体,从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出发增强社区治理的主体地位。

     2.党建引领不同社区治理机制的多元异质 XX 市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基层行政效能。通过双向同时发力,以线上和线下联动推行镇街的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线上稳步推动“多网融合”工作,线下建立镇街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综合设置街道各类机构,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提出街道“6+3”部门机构调整方案,涉及综合保障、党群工作、社区建设等 6 个行政机构和党建活动、治理平台和服务窗口 3 类事业单位,科学核定街道人员编制。强化街道自主经费保障,提高基层资金使用效能,区级财政支出稳步提升,各镇街根据具体情况推进社区经费打包下放,将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社区居委会公益事业费、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等统一打包下拨社区。

     XX 市以社区治理工具为平台建设社区治理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城区城管执法管理机制,常态化与制度化并重,制定相关政策工具,突出常态化管理,深化日常监督,提升制度化水平,强化政策指导,进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共享政务数据,实现“一口受理”方式。打破信息孤岛,进而实现政府数据的共享是构建一体化服务的前提条件,让“一站式”贯穿整个办理事项。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智慧社区”平台,通过“四屏一网”实现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一体化。在此意义上,为了提升整个管理能级,可以通过

     筑牢整个社区安全防线,以及增强社区服务的效能,探索建立以“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保障层面,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XX 市赋权增能优化基层治理机制。深化“一格多元”工作机制,将街道划分为大网格和整治格,让各社区的书记担任大格长,以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下沉部门骨干担任小格长,于每个格内都配置 7-8 名格员。厘清部门与社区职责边界明确下沉人员与社区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下沉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搭帮干活、捆绑作业”。做好经费及后勤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效性,在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情况下,严防基层治理体系空转。

     XX、XX 和 XX 都以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作为社区的机制运行。XX 市和 XX 市在工作机制上都借助互联网作为社区治理的工具,搭建平台从而实现智慧治理,XX 市则以传统的方式结合网格治理运行工作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XX市和 XX 市都采取制度和资金的双重保障,XX 市还增加了人才的保障机制,但 XX 市只采取了资金保障机制。

     3.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格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XX 市以聚合资源服务基层为基础,探索“党领共治”的社区治理为新路径,通过积极搭建“平台”,以优质服务资源

     和便捷的活动组织为工具,通过这两个方面发力,促进社区开展社区活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以社区固定活动场所为硬平台,以回社协运营管理为软平台,在两个平台的支撑下推行“两社三向一体化”项目,也就是回社协与居委会合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健康、体育三个方面为社区提供活动的外部资源对接和活动运营支持。XX 市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城市网格化治理中心,实现网格化治理格局,并且明确了区中心、街镇中心和居民区工作站的各自职责,搭建了更加完整、规范、标准化的体系架构,以及探索了政务服务集中办理,民生服务下沉社区的管理机制,最终形成了“一个组织体系、一张统一网格、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一个运行机制”的城市综合管理格局。XX 市以“党建+”模式构建治理格局,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组建街道社工联盟,成立党组织和理事会,通过这些部门的共同努力,使社工在社区内工作更有积极性,极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区党委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整个社区。

     在治理格局的构建上,XX、XX 和 XX 都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搭建平台共建社区治理格局。XX 市探索“党领共治”,XX 市则以城市网格中心为基础实现网格化治理格局,XX 市探索了“党建+”的模式构建治理格局。三个城市的治理格局虽然都是以“党建”作为引领,但是治理格局却各不相同。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分析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京、沪、深在社区治理精细化上都是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治理主体力量发挥社区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构筑社区治理的格局。三个城市之间有相同之处也各有特点,但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格局上的应用还未达到新时代的社区治理要求。针对这种状况,新时代社区治理定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XX 市的治理主体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不能满足居民高层次的需求,虽然发挥治理工具的优势,但没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XX 市治理主体拥有多元主体,但因为居委会权责过大导致其他主体过于依赖居委会。XX市在治理主體上未曾构建多元参与,治理工具的运用没有结合现代化治理工具。三个城市都没有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忽视了当下居民的需求。总结三个城市社区治理的缺失之处可以的得到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现实困境。这样的困境表现在粗放式管理基础极不牢固导致的单一性、非人性化和精细化治理推行过程中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的匮乏。

     第一,主体单一性制约社区治理“共建”精细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存在和运行的条件随着改革政策的冲

     洗已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单位制的解体,国家难以继续通过单位完成对社会的管理和整合。大众也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从原有的基本生活活动在单位转变为在社区,社区接过国家的“接力棒”成为整合社会的新单元。政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政府拥有对公共资源的调配、控制和分配权,将社会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内。而社区的分布具有碎片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公共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和政府政策的时效性,都致使政府无法有效和细致的解决这类的公共问题。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试点了民政部提出的社区治理新方式,即三社联动的创新模式。基本的结构是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导,通过社会工作者、社区和社会组织为载体,推动多方的共同参与。但在基层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良莠不齐,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获取资源的社会组织因地域的原因本身与社会工作者就有着私人联系,从而导致了社会组织依附于政府人员,丧失其主体地位,最终政府依然是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单一的主体无法带来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社区治理,同时也无法有效有力的解决社区服务中所存在的一些公共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治理精细化无法摆脱粗放式治理的基底。

     第二,社区党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引领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能力不够。随着单位制的式微,社区首先,社区党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社区治理精细化衍生了若干“利民”的服务

     项目,包括残疾群体服务、老年人服务、妇女帮扶和社区教育等多个项目。大多数社区党组织主要依靠兼职的工作人员、社区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开展工作,依然还是工作量与人员数量不匹配,使得社区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其次,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大多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兼职人员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志愿者承担,其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偏低,归属感不强再加上工作待遇的低廉使得其流动性很强,导致其认可度较低,社区的治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运转。最后,长期的“粗放式”治理模式使得很多党员干部视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为“鸡肋”。一些社区的基层党组织思想涣散,党建理念跟不上社区治理要求,仍然习惯于在办公室里搞党建,习惯于用行政的命令和社会动员的方式去开展工作,将党建活动融入社区治理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对社区治理和基...

    篇八: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建和社区治理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均受到了党的高度重视,既结合党的建设,又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进而以基层党建解决社区治理出现的难题是一个可行的探索。基层党建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建设来引领和推动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層党建和社区治理工作,从各层面论述这二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多次作出要加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探索以基层党建引领和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指示。究其原因,无论是基层党建还

     是社区治理,其工作的中心都在基层,工作对象具有交叉性,工作内容具有重合性,工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讲,有加强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尤其党的建设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非常有必要探索以基层党建来引领社区治理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关系 一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在基层社区中显现,社区治理的难度与负责程度均有所加大。比如,社区群众在社区治理中大多是被动参与,积极主动性偏低,导致社区治理效率偏低。再比如,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基层社区内所管辖的居民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且社区居民内部出现利益矛盾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如何兼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成了社区治理的一大难题。二是就基层党建而言,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构建了覆盖每一个社区的基层党建网络体系,但是在具体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基层党建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这里既体现为基层党建组织的党建工作只是被动接受上级组织的命令,只是在具体执行,缺乏主动创新,导致工作效果有所折扣;又体现为基层党建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基层党建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不难看出,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所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具有互补性的。社区治理需要一种途径来建设新的社区治理秩序,基层党建则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促使党建效果更佳完善和明显。所以思考如何将基层党建介入社区治理,推动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让基层党建成为社区治理的动力和引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

     二、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1.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的指导思想

     基层社区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交织的场所,基层社区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2]如何难题解决在基层,把亮点呈现在基层,是基层工作的重点所在。要求各基层党建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有一致性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党的建设,也包含了基层党组

     织建设。基层党建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教育党员凝聚群众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另外,基层党建还可以通过发动各基层社区主体,积极投入到基层社区治理当中,提升社区治理的活力和动力,增强社区治理的效果,提高社区群众的社区满意度。而社区治理的运行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行政渠道开展群众活动,最终实现社区的安定团结和保障社区群众的公共利益。所以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具有融合一致性,有必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始终,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这也为对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 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

     基层党建的工作主体为政党,社区治理的工作主体为社会,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党来源于社会、以社会为基础、服务于社会,社会可以借助政党组织实现自身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决定政党,政党引领社会。反映到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关系上,基层党建要引领社区治理。同时,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加强与社会的彼此融入,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处理好政党和社会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筑牢执政基础,从社会角度来讲,也期望通过政党的引领,构建和谐发展的

     良性社会秩序格局。因此政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需求与实践,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三、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策略 1.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资源支持

     社区有大小,社区的公共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整体上大部分社区公共资源的丰富程度偏低;但是基层社区党组织所管辖的党员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各级基层社区党组织在进行基层党建时,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整合党员各类资源,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各类社区治理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活力

     社区是群众的社区,社区治理的最根本受益者还是每一个社区群众。基层社区党组织要创新工作方法,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各类事务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社区群众在社区都有一种主人公的态度,有效推进社区治理的效果,为社区治理提供活力,切实提高社区治理中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同时要积极发动社区群众的监督功能,推行阳光政务,及时公开公布相关事项信息,杜绝

     腐败和贪污,形成一个良性的社区治理办公体系,推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氛围的形成。

     3.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搭建信息化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党建开始尝试“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基层党建的方式的载体,拓展基层党建的渠道,提高基层党建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依托“互联网+”党建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党建工作,社区党员同志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为基层党建供言献策。在此基础上,社区治理可以和基层党建相融,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党建平台进行社区治理工作,以“互联网+”党建平台为载体,完成社区治理对象的全覆蓋。所以,基层党建“互联网+”平台在建设时,应充分结合基层社区的发展特点及社区治理的对象特征,调研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建设基层党建“互联网+”平台,为社区治理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务。

     4.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人才

     第一,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建要通过择优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让综合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完善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结构,同时要定期组织领导干部的培训,打造一支有活力、有能力、高素质、能作为的领导班子队伍。

     第二,加强社区干部的建设。社区干部在社区治理中是中坚力量,应该明确社区干部的职责,强化社区干部的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培训,建立社区干部培训长效机制,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活力,打造一支高领导力、强执行力和高服务力的社区治理中坚力量。

     第三,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建设。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加强对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制定社区工作者考核机制和晋升机制,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推进社区治理水平。

     5.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降低经费负担

     就目前来讲,基层党建的经费相比于社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高期盼以及社区治理高标准高要求还是存在不足的。基层党建作为社区治理的引领,需要各地方财政依据基层社区实际需求加大财政经费拨款力度,保障基层党组织有充足的经费干大事、干成事,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要为基层党建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建立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保障经费的公开透明合理运用,也为社区治理降低经费负担。

     6.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引领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制度建设是基层党建必须重视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规定基层党建推进过程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同时,完善基层党建的各项制度建设,能确保工作人员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保障社区治理中各项工作程序透明运行,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规范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总之,基层党建要引领号社区党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引领。

    篇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

     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城市是一个多元素汇集的有机整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是涵盖社区党建、单位党建、区域化党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党建等的系统化党建工程。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事关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事关城市改革发展,事关基层和谐稳定。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以全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努力让党建根植城市引领发展,确保城市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方针、团结动员群众、领导基层治理、协同多要素互动、推动城市改革创新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新型城镇化带来城市基层党建环境的深刻变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以发展新兴经济为重点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大。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社会结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在组织体系、人员队伍、功能作用、基础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 7.7 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 2000 万人,超过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十三五”末期,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60%左右。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给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干部能力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大量、持续、快速地流动,他们思想价值多元、利益诉求各异;在新城区,大量的村塆变社区、村民变居民,

     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城市基层党组织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上,担负起重要责任。为此,必须改变以地域和单位为基础设置基层党组织的方式,建立灵活、开放、包容、共享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这样才能以“动”制“动”,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和力量延伸、覆蓋到城市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2. 深刻变革的城市社会结构对基层党组织履行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引领提出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变革,直接催生了规模庞大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据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资料,截至 XXX 年 X 月,我国实有私营企业 X 万户,注册资本 X 万亿元,分别占企业总量的 X%和 X%。《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 XX 年 X 月,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近 X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X 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X 万个、基金会 X 个。这些“两新”组织广泛分布在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开发区(园区)、创新创业街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城市基层纵横交错,相互交织。“两新”组织党建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难点,也是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

     作发展空间的发力点。从历史和现实经验来看,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涌现的从业者往往年纪轻、学历高、需求多样,他们能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影响着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面对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新情况,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凝聚改革共识,破解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要紧紧抓住先发优势,把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党建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引领好、服务好、促进好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企业发展,使它们充分发挥“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的生力军作用,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3. 日益复杂的城市基层治理矛盾给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带来了重大考验

     基层强则基础稳。城市化的推进势必带来各种利益的调整,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期,伴随着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社区服务需求以及公民权益意识的不断增长,各类矛盾可能集聚迸发,要求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多元共治平台,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治。例如,土地征用、旧城改造、房屋拆迁、物业管理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党

     组织配合或跟进做好相关工作;基层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承载压力持续加大,需要基层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斥在现实和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各种“杂音”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思想冲击,也需要基层党组织予以及时疏导和正确引导。日益复杂的城市基层治理矛盾给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带来重大考验,对城市基层党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城市基层党组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管理基层事务,带动社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法制化水平;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引导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面对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延伸、新兴业态大量涌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等对传统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

     1. 组织建设不到位,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一,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盲区。一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流动性强,机构变更、撤销频繁,有的党组织甚至边建边散。在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网络媒体中,党建工作还存在盲区和空白点。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甚至没有专门的党建组织管理机构,党建工作由人事局代管;辖区内很多企业、垂直部门的人事权都不归党工委管理,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一些破产改制后的国企党员归属管理问题不明确,党员管理处于真空地带。第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有待加强。有的城市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把党建工作仅仅理解为开展活动。街道党组织的主责主业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吸引力不强,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战斗堡垒作用弱化。有的村改居社区体制机制转换不到位,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第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党员在地域间、产业间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使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导致对这些党员的底数难以摸清、状况难以掌握,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 大党建格局推进不到位,联建共建机制尚未形成

     第一,全社会关注参与城市基层党建的意识不强。大多数机关党组织缺乏区域化党建意识,对参与支持社区党建还存在份外之事的“包袱”心态和居高临下的“帮扶”心态,支持

     参与街道、社区党建的热情不高。部分街道、社区党组织对城市党建工作认识不清,还存在统筹不到位、沟通不自信等问题,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在职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党建的意识不强,主体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有的在职党员,单位党员意识强、社区党员意识弱,借口单位工作忙不到社区报到,将此视为额外负担。第二,党建联建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以块为主,而单位党组织以条为主,“条”“块”之间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互不影响。多级联动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责任不明晰、机制不完善、联动不充分等问题,条块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建共建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尚未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资源整合、区域融合还不够。第三,双向服务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对共建双方建立共同利益和需求连接点的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纽带,过分强调驻区单位提供资源服务,共建单位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党建红利,工作配合不得力、衔接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帮扶共建工作“一头热、一头冷”等现象。

     3. 党务干部队伍配备不到位、综合素质不高

     第一,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滞后。在职社区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教育管理难、思想沟通难、组织生活难等问题。社区党务干部大部分是在退

     休和下岗人员中选拔,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相比,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二,专职党务干部偏少。从实际情况来看,除组织部门外,城市社区、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等绝大多数单位的党务干部多为兼职人员,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党建工作。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般有 4—6 人,有的社区仅有 3 人,导致社区工作疲于应付,党建工作难以跟上。第三,基层党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随着城市居民利益诉求的日趋多元化,城市社区工作后备人才队伍特别是带头人队伍、骨干人才队伍培养储备不足,亟须通过专题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城市党建工作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城市社区人才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也亟待提升。第四,正向激勵机制缺失。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还未纳入正规编制管理。他们工资待遇不高、发展空间狭窄,而工作任务繁重、事务繁杂,致使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一些城市社区社会化选聘的年轻党务工作者工资待遇不高,发展出路不畅通,因此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存在着不愿干、不会干、干不好、干不长等现象。

     4. 党建软硬件建设不到位,基层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第一,党建的硬件建设不到位。随着城市公共需求的日益增加,城市基层党组织匹配供给能力显得相对薄弱。例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其中既包括教育设施、服务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也包括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设置规定和标准,这些标准与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需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城市党建活动场所发展也不均衡,经济发展好的优于差的、新社区优于老社区。街道社区服务场所,特别是老旧小区、商务楼宇的党建活动场所问题不好解决。第二,党建工作载体单一。社会自治组织可支配资源缺乏,为流动人员提供的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有限,导致一些城市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载体的形式还不够灵活,有时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运行状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三,经费保障不足。在城市社区场所建设、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干部报酬待遇标准等经费保障方面,各地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在职能转换中,未能完全做到“费随事转”,仅靠区、街道办事处拨款,难以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一些城市社区辖区面积大、居民多,活动经费相对不足,仅够维持基本开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社区工作经费管理和支出范围不规范,服

     务党员群众经费支出偏少。一些社区群团找不到合适的对口支持,经费没有保障,影响了社区群团的持续发展。

     5. 政策制度供给不到位,党建责任落实不够

     第一,街道社区功能职责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县(区)级政府派出机构,实际情况是按照乡(镇)政府组织体系来运行,责权不统一,体制不顺畅。涉及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公安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权与事权的分离,从而形成街道办事处有限权力和无限责任的弱势局面。同时,街道办事处又把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协助关系变为领导关系,许多社区成为街道办事处“一条腿”,上面布置一项任务,就在社区成立一个机构(或挂一个牌子),各种事项无序进入。第二,制度缺失体制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于 2004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方面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行体制对城市社区自治性属性的确立,与其职责的过度行政化存在矛盾,影响了社区自治职能的发挥。与日俱增的事务使社区工作呈现出“三多三少”特点:“三多”指硬性指派任务多、检查考核多、会议多;“三少”指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的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这些特点导致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区自治权不能充分行使,社区行政化、服务功能弱

     化趋向突出。第三,制度刚性约束不强。城市基层党建主体的责任明晰问题,驻区单位与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问题,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有关方面的考核评价问题,等等,都有待做出系统全面的政策制度安排。已经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也需要协调配套,加大落实。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要契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又要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和治理的实际需要。坚持以理念转变来适应形势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协调推进,以思路更新来推动工作创新,形成目标同...

    推荐访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建 存在问题 对策